- 首頁
- 作家動態
- 出版風向球
假如書店從此看不到翻譯書?/王乾任
圖片來源/LubosHouska
我想請各位出版人跟愛書人和我一起做一個簡單的想像,假設有一天,你走進任何一家台灣的書店,卻發現架上完全沒有翻譯書,那個書店會呈現什麼光景?沒有了翻譯書的書店,還剩下什麼?
這個問題想問的是,台灣的出版產業抽掉了翻譯書,還剩下什麼?剩下來的書,足夠養活台灣的出版產業嗎?
如果是否定的,是否代表台灣的出版業太過倚賴翻譯作品所創造的市場價值支撐?
某種程度上是否可以說,出版如果也被歸類為文化創意產業這個領域,則台灣的出版產業充其量也不過是「代工模式」,真正要能夠自己研發商品並使其暢銷的狀況不是沒有,但數量卻少到不足以支撐起一個產業!
這些年,振興出版產業成了文化人與出版業者之間很熱門的一個話題。文化部的官員們也很關心,三番五次和出版人開會討論,想找出振興出版產業的方式,於是有了獨立書店補助、作家培育等等、異業結盟、推動統一圖書定價制、買書抵稅、圖書館採買圖書量的擴大與圖書改以租借次數計算版稅等的振興出版產業方案。
諸多振興方案的立意雖然良善,卻甚少考慮到產值不等於利潤的問題,甚至有砸太多錢在低產值卻也不見得能夠累積文化的振興項目上。
就說買書抵稅這個方案好了,提案者似乎真心相信,抵稅可以讓國民願意把錢挪來買書。
就算買書(或其他文藝商品的購買)抵稅真的因此提振了產值,出版人與官員想過,以現行的文藝產品消費模式來看,這些營業額和利潤會流往哪邊?
容我大膽的說,大型出版集團、暢銷書與翻譯書會是主要的獲利者。偏偏暢銷書和大型出版集團可能是根本不需要政策輔助就能活下來且活得不錯,至於翻譯書的利潤,則有相當一部分會回到原版出版社與作者手上,並不會留在台灣。
也就是說,產值容或增加了,最需要幫助的對象卻很難分得到一杯羹。
其他像是圖書館採買圖書量的擴大與改以租借方式計算版稅等振興方案,也都是大型出版集團、暢銷書與翻譯書得利。
台灣的出版人或文化部官員在思考振興出版產業的問題時,甚少深入思考台灣出版產業本身具備的特色,只是直接參考國外的振興方案,就想直接橫向移植進入台灣,如果貿然推動恐怕適得其反。
好比說,世界上恐怕沒有一個國家像台灣一樣,買入數量龐大的中國稿件,假裝成繁體書上市的出版情況。台灣之所以能夠年出版總量暴增,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購買中國寫手寫的簡體版稿件,在台直接做成繁體版出版的情況非常普遍。這些中國來的稿件甚至不曾在中國出版,而是台灣的出版社透過版權代理商或者直接跟中國的組稿工作室接洽,以一千字50元或一本兩萬元(以下)的代價購入版權後,直接在台灣出版。這些書通常作者簡歷的地方說明得不清不楚,你根本不知道這些作者的學經歷或是否真有其人。
這類書籍的出版數量相當龐大,特別是俗稱的B級書市場中的言情/武俠小說和勵志書/成功學領域,充斥來自中國的稿件製作而成的作品。
如果台灣的補助政策不能夠詳細剔除這些成分,只是一體適用的推動買書抵稅、圖書館擴大採購且以技術標採購,除了暢銷書翻譯書與大型出版集團獲利之外,就是這些濫竽充數的作品的出版社能夠從中牟利。因為這些作品的出版成本低,因此定價低或折扣給得兇,在搶攻特定團購市場時可以無往不利,一般守規矩的出版社根本拚不過。
說到底,我們也許從來沒有好好想過,所謂的「振興出版產業」是甚麼意思?到底是要讓產值能夠擴大到某種規模(好比說一千億)?還是希望本土作家所出版的作品的基本版稅能夠獲得保障(好比說肯定能拿到實質等同四千本銷量的版稅)?還是希望出版從業人員的薪水能夠達到某種水準(例如入行五年的主編等級編輯薪水可以達到五萬)?還是書店的數量可以維持在某個數目(好比說一千家)不再減少?…
如果台灣的購書風氣提升了,可是買的全是外國人寫的翻譯書,真的就是好事情嗎?
如果我們連怎麼樣才算是振興了出版產業都不清楚,連目標都不明確,又要如何振興出版產業?
別忘了台灣是個保障言論自由的民主國家,誰都能夠開出版社、寫書、出書或開書店,政府是否要無窮盡的保護每一家書店或出版社的生存權?那會否碰到人人都來開出版社或寫(假)書卻申請政府補助的狀況?
也許文化部與出版界應該訂出更能夠量化檢驗的標準,作為推動振興出版產業的目標。
不過,我個人的淺見,真正有助於振興出版產業的作法是提振國民的閱讀風氣,使得國民買書與讀書的意願提升,如此就能自然而然地增加圖書銷售量。
提振讀書風氣的做法大致有三種:
第一、增加作家隊伍的人數,寫作者同時也是大量閱讀與購買圖書者,當一個國家投入寫作的人增加,讀書風氣與購書量一定會增加。
第二、獎勵與支持創意與知識產業人才,簡單說就是會長期持續閱讀的人才與產業,像是廣告業、設計業等等,這類必須終身持續學習的產業與從業人員越多,圖書銷售量就會越好。這些年設計與攝影類圖書的異軍突起,毋寧就是這兩個領域的從業人員與愛好者日增的緣故。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廢除填鴨教育考試制度,廢除教科書。國人因為填鴨制度的傷害在離開學校後放棄閱讀的人所在多有,因為填鴨教育制度本身就是不利培養閱讀風氣甚至是反向壓傷閱讀風氣之養成的錯誤教育制度(況且也不利未來國民競爭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可以將龐大的教科書市場大餅的產值釋出,不再讓少數大型教科書出版集團壟斷教科書的製作與販售,當市場開放,當學校以培養閱讀與思辯能力來取代填鴨考試,當未來的國家主人翁從小就必須大量閱讀且習慣大量閱讀,長大後自然擁有閱讀習慣,讀書風氣自然提振,出版產值和銷售量自然能夠有效提振。
【專欄作家】
王乾任(ZEN大)
超人氣部落客,部落格「ZEN大的敦南新生活」累計近2000萬人次造訪;知名SOHO作家、出版觀察家,同時擔任讀寫教育講師、職場激勵講師,常於各種媒體發表專欄。 曾任獨立書店店員、連鎖書店採購、網路書店主筆、出版社企劃編輯、企劃經理、出版顧問。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6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