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思考讀者需求,別再只怪讀者不買書!/王乾任

2015/12/9 上午 09:30   資料來源:王乾任   
本站分類:出版風向球
認真思考讀者需求,別再只怪讀者不買書!/王乾任

圖片來源/StockSnap

1990年代的連鎖書店暢旺,爾後的簡體書店進入台灣,再到2002年實體書店大批倒閉,2003年以後網路正式成熟崛起,都曾經被視為造成出版衰退的原因,讀者不讀書、不買書,更是長年位居出版人心中產業衰退原因的冠軍,隔三岔五的總會有人拿出來檢討。

放眼民生百業,只有出版人可以驕傲的把產業衰退的責任推給消費者,卻又對消費者予取予求。

出版人那麼愛檢討讀者不讀書不買書,卻又多有少人檢討過自己做的書為何沒人要買嗎?

封面設計只顧自己爽的,紙張不好翻讀的,排版亂七八糟的,印刷油墨深淺不一的,裝訂一翻就散的…都還是小問題。過度重複而大量供給的主題,讀者怎麼可能本本買單?!

就說兩性書和成功學作品好了,到市場上翻一下,每年有多少可取代的重複性商品?且至少有八成讀起來都差不多,讀者為何要買?

出版人反省過自己,為了壓低成本,大量編輯甚至文稿組稿工作外包到中國的後果嗎?生產出一堆毫無特色和差異的雷同性作品,懶得深入研究市場需求開發新主題,看人家有書暢銷才來跟風,這些書為什麼讀者要買單?

再想一個更嚴峻的問題,兩千三百萬人的小島上一年出四萬種新書,是合理的出版數量嗎?難道出版人一年出四十萬種新書,讀者也得挑出十倍量的錢把書買回去嗎?出版業自己有沒有先天的供需失衡問題需要解決?

如果出版量下降到每年只有一萬種新書,市場的過度競爭導致僧多粥少的情況會否改善?

不是說台灣的讀者多麼愛讀書或買書,而是今日的時代的確不是讀書最有趣的時代,不讀書的人的確增加不少,只不過,多年來台灣出版界面對業績衰退的問題時,總是先來個都是讀者的錯,接著就是其他出版環節的錯,總之千錯萬錯都不是自己的錯,自己都沒錯,這種外在歸因加上道德應然論的思考模式,真的對出版業有幫助嗎?

我常常在想,到底這個產業的人,把讀者/消費者當成什麼了?

提款機嗎?

一堆出版人出新書,只在乎自己喜不喜歡這本書的主題,或者自己認為書好不好,還有這個社會應該要讀......就是很少人真心想過,讀者要什麼?

不同的讀者的需求,是否都能被滿足?

好比說,台灣出那麼多言情小說,卻養不出《格雷的五十道陰影》這樣的言小暢銷書作家,為什麼?不就是我們言小的出版環境早就被中國稿件給搞砸了嗎?愈來愈少人才願意投入這個領域嗎?

還有,也許是台灣出版從業人員的社會群體特性使然,藝文菁英或布爾喬亞品味者充斥,是以從來書評版面就直接忽略實用書、無腦書、商管勵志書的介紹,並且瞧不起這些書和買這些書的人,瞧不起出版市場上的眾多出版品。

當產業的生產者瞧不起消費者時,產品和市場會出現何等乖離?

如果連讀者都瞧不起,連讀者的需要都不願意傾聽或照顧,又何必做出版業?

普羅大眾讀的休閒娛樂或進修工具書當然也還是有很多人在出,問題是這些書應該認真設計出好讀易懂且兼具娛樂性的作品,偏偏台灣的出版人有很多都只想出高端的菁英的其實只有小眾才會讀的書,然後又怪市場太小讀者不買書 ......,不是很詭異嗎?

 

台灣的出版業,連去偷海外作品的企劃回來找台灣的寫手生產本地版本都懶,都不願意,一廂情願的認為買翻譯書就能提供市場需求,跟多年來台灣的電影界靠翻譯作品餵養市場,卻責難市場始終有某些族群不看電影(直到豬哥亮復出拍賀歲片才重新讓某些因只剩好萊塢電影而遠離的群體找了回來)?

出版業有非常非常多的問題,折扣戰的問題,連鎖書店太強大的問題,網路書店寡占的問題,人口萎縮與購書人口出走的問題,其他網路崛起競爭的問題,總體經濟衰退購買力萎縮的問題......

然而,最最關鍵的一個問題,我以為是出版從業人員到底如何看待自己的米飯班主?自己的消費者?到底在出版一本書時,有沒有真心誠意地想過要把這本書賣給誰?怎麼賣?對方為什麼要買?是否買得起?

出版人是否真心的尊重市場現狀,分析市場,從中尋找有出版價值的計畫案找合適的寫手來寫書?

不是國外有甚麼暢銷書了,台灣有甚麼爆紅部落客崛起了,哪個話題人物很會炒作自己,中國甚麼書在流行......,就去引進,塞給這個市場。

出版人抱怨讀者抱怨了幾十年,讀者都大肚能容的默默的承受了,甚至很積極地自我檢討反省,沒有人認真的跟出版人一般見識,把出版人的抱怨罵回去。是不是這樣的溫良恭儉讓助長了出版人的隧道視野,只知道檢討市場而不反省自己?

要不然,怎麼會出版品從1987年的一萬多種十年後飆漲到一年四萬多種,市場都還撐住沒有崩盤?怎麼會人口開始減少,高齡化少子化青年貧窮化還有青年出走潮都沒有擊垮出版業,只是某種程度衰退?

難道不是我們這些長大後有賺錢能力的讀者,掏出大把鈔票支持著出版業嗎?

可是出版人是怎麼看待這些支持自己產業的消費者?又是怎麼對待這些讀者的?

誰又認真的想過讀者要什麼?

 

多一點根據市場需求出書,少出幾本菁英喜歡的高雅書,真的有那麼丟臉嗎?

我覺得台灣的讀者也累了,既然買好書支持不能讓出版社有所作為,甚至有越來越多出版人,眼裡看著中國,不把台灣當一回事了,那麼,也許應該和那些出版社和書籍告別了,反正網路和電影世界那麼好玩,何必去迎合這些難以取悅的出版人?

不能做出本土暢銷書賺錢的編輯,根本不是合格編輯,在歐美日等國家根本無法獨當一面,而我們社會卻追捧某些這樣的出版人,只因為他們會搞行銷,把自己當品牌包裝,佔據道德制高點的方式賣書。

什麼時候,出版人和時願意睜大眼睛看清楚自己讀者的需求,配合讀者的需求與程度出書,行有餘力再推自己想做的書。把出版量大幅縮減,特別是那些廉價買進的中國稿子(台灣真有需要出那麼多言小跟BL嗎?),讓市場喘口氣,也讓自己喘口氣。好好了解這個市場,研究室場,栽培一些年輕編輯跟寫手,能夠自己生產作品的編輯跟寫手,好好跟通路與經銷商建立互信合作關係,出版仍然是艱困產業,但也許還有一點希望。

妄想圖書定價制救出版,抱怨讀者不買書造成市場衰退,真是瘋了才會這樣膚淺而輕率地連結市場銷售與圖書之間的因果關係。

拜託,出一本書之前,請好好想清楚這本書的潛在讀者在哪裡?總數有多少?可能掏錢買的又有多少?願意花多少錢買?他們買不買得起?為什麼不買?都是在哪裡買吧?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1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