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出版風向球
專家不寫書,是社會人才的巨大浪費/王乾任
2016/5/17 上午 09:30 資料來源:王乾任 撰稿:王乾任
圖片來源/StartupStockPhotos
相信不少愛書人或出版人都有發現一個現象,比起國外的專家學者作品汗牛充棟,且有大量翻譯作品充斥台灣出版市場,相較之下,台灣的學者專家極少出版書籍,就算有也多半不好閱讀,充滿知識障壁。
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歸因於台灣的專家學者不懂得如何寫書(或許實務經驗很強,很會寫論文),至少不擅長寫給一般人看的普及/入門讀物。
之所以如此,原因有很多,像是出版產業也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援。國外的專家也不是每一個都很會寫書,只是就算不會寫但只要有意願出書,在國外,是能找到專業記者和專門領域專家合作寫書。台灣在這方面雖然也有代筆工作者可以提供專家服務,且不少代筆人出身媒體記者,但卻遠遠不敷使用,且在許多專業領域,很難找到足以承擔代筆重任的人選。
其次,台灣的寫作教育普遍輕忽非文學類寫作。在台灣,從小我們接受的是培養文學創作人才的作文教育,文藝為絕對主導的寫作教育影響下,一個人要不就因為不擅長而放棄寫作,要不就成為極少數拔尖的創作人才,但是社會上日常生活所需的普通寫作人才卻十分欠缺。這樣的培養機制的偏食情況下,使得多數專家學者縱然在專業領域有傑出成就,卻不知道如何撰寫普通人能看得懂的作品。
第三,專家學者自己也不看重寫作這一塊工作的重要性。歐美國家的專家學者一直都很懂,將思想觀念或方法know-how出版成書,無遠弗屆的擴散,才是鞏固自己專業領域的最好方法。美國在二次大戰期間與之後更是大量投入寫作與出版工作,並積極將美式生活與思想和研究透過出版品推廣到全世界去,讓全世界的人接受美國式的想法,將世界納入美國的版圖來經營。
難道是美國特別懂得經營企業所以才出了一堆企管大師嗎?原因也許是因為這些美國的這些大師特別會寫書與賣書才被尊封為大師?
日本也是一個擅長使用文字和出版品將各行各業的專門知識或歷史記錄下來的國家,台灣也翻譯出版了非常多日本的學者專家乃至企業主的作品,深受日本思想影響。
台灣豈是沒有傑出的專家學者?台灣在各行各業都有傲人的傑出成就,世界級的企業或學者專家也不少,只是會想到和出版界合作,透過文章或圖書傳播思想的專家學者或企業人向來偏少,多數人忙於自己的專業研究或企業經營就已經沒有多餘心力,或因為想到寫作和出書投入的能量大回收的實際報酬少,使得許多專家學者企業主都不願意投入(許多學院老師都埋怨出書跟升等考核無關而懶於出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文化部應該更積極的投入輔導台灣各領域專家學者或企業主寫作或出書的工作,像是出資贊助網路或平面媒體刊登專家們的文章,媒合專家與出版人的合作,都是應該納入考量,栽培寫作人才的計劃中不該獨厚文學創作,特別是從出版產業的產值角度來看,非文學類寫作的產值也相當驚人。
專家們也應該要有一個新的認知,在網路盛行的時代,透過內容行銷接觸客戶/消費者已經是必然的趨勢,而從自己專業領域出發的寫作與出版工作,就是最好的內容行銷,也是打造品牌最好的差異化行銷手法。如果只是滿足於現狀而不願意投注心力於寫作或出版,雖然可能也不至於會影響事業發展,但想到這些專業know-how無法透過文字在社會上累積,或幫助更多沒有辦法實際接觸專家們的潛在需求者就覺得很可惜。更重要的是,低靡已久的台灣社會需要更多的正能量注入,鼓舞有志向上的青年世代,提振頹靡不堪的社會氛圍,各領域傑出成功人士的人生故事或專業know-how,毋寧就是鼓舞台灣向上發展最好的動力源。
台灣社會明明蘊含著豐沛的專業能量,各領域都有傑出的專家達人默默努力耕耘著自己的事業,成為某個領域的隱形冠軍,卻因為忽略了在事業中安排一塊寫作或出版的環節而讓許多寶貴的know-how只能在專業層次默默流傳而無法擴大幫助更多人,甚至以此進軍更寬廣的世界,未免讓人覺得可惜。
盼望文化部與出版人能夠更積極地動起來,走出去,接觸各行各業的專家達人企業主學者教授,導入更多協助專家達人寫作、出書的方法,協助這些擁有專業知識和經營祕訣的人透過文字出版將好東西分享出來,成為壯大台灣社會的一份力量,這龐大的潛在出版能量也終將成為協助出版產業從谷底翻身的巨大幫助。
【專欄作家】
王乾任(ZEN大)
超人氣部落客,部落格「ZEN大的敦南新生活」累計近2000萬人次造訪;知名SOHO作家、出版觀察家,同時擔任讀寫教育講師、職場激勵講師,常於各種媒體發表專欄。
曾任獨立書店店員、連鎖書店採購、網路書店主筆、出版社企劃編輯、企劃經理、出版顧問。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3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