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出版風向球
關於出版產值的推估,需要一套固定可長期重複使用的模型/王乾任
圖片來源/geralt
自從有位出版先進利用統一發票推估出了所謂的台灣出版產值後,一堆人不經查驗紛紛引用(附帶一說,這種未經學理嚴格建立模型就自行計算出來的數據通常稱之為統計黑數),然後開始高喊台灣出版產值衰退論,甚至連新政府的文化部都繼續採納這套說法。
關於那套數據是否可信的責任不能歸咎於提出統計數據者,而是政府長年失職。明知道出版產值的推估與長期追蹤很重要,卻始終沒有委託具有公信力的學術單位提出一套可以長期使用的調查模型來建構數據,只好讓憂心的民間業者根據自己的想像去建構數據。
基礎調查數據的缺乏,加上社會科學觀念的欠缺,讓許多關心出版的人,習慣性的以自己的主觀經驗放大,過度推論、以偏概全,並宣稱這就是出版產業的現象/趨勢,是很嚴峻的問題。
在歐美日本乃至中國有專門學術機構長期進行追蹤調查,建構一套有效的統計數字提供給關心出版產業的學者或評論員作為分析基礎,台灣雖然有出版年鑑之類的東西,但由於接受委託的單位所提出來建構出版產業的模型不同,得出的產值就不同,誰也無法說服誰,最後成了大家自己憑自己的喜好挑選。
首先,出版產值該怎麼評估?
好比說,發票論當然是一個依據,但是,根據發票數字所推估出來的數值,在實質解釋力上能走多遠?有沒有辦法正確幫助台灣的出版界看清問題?則是有了數據之後要好好思考的?
發票論的問題是,那些沒有發票的交易,我們得以推估得出來嗎?好比說二手書市場的交易,海外市場的採買,不開發票的交易。另外,雖然有開發票,但應該被納入台灣的出版產值來計算嗎?像是外文書、簡體書等等。
提到出版產值,我們是否先應該給它一個明確的定義?這個定義不是提出產值預估模型的人說了算,而是各方先進都同意之後,被出版產業確認之後,才能成立的事情。
其次,發票論所計算出來的產值,真的具有分析解釋力嗎?
假設發票論所得到的數據其實很漂亮,就代表台灣出版產業沒有問題了嗎?
以台灣現行的翻譯書壓倒性的瓜分市場產值的產業特色來看,就算產值高也掩蓋不了代工型出版產業的低毛利與殺價競爭等問題。
台灣出版產業的真正問題,真的是在銷售端的產值太低嗎?
不是賺取微薄價差的代工出版品數量壓倒性的勝過一切?不是過度供給而消費的需求端不斷萎縮嗎?
如果我們在面對出版產業衰退或低薪的現象時,無法從現象趨勢中看出真正的問題,那麼就算我們提出了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也終歸是徒勞無功的事情。
好比說,關於產值衰退論,我隨便就能舉出一堆看法,像是:
總體經濟衰退人民無餘力消費出版品。
數位電子商品崛起搶走消費者口袋的金錢。
少子化與高齡化和青年人口人口外移造成購書人潮衰退。
出版品數量日漸增加而消費人數不斷崩跌造成產值衰退。
通路萎縮導致想買書的讀者,找不到合適買的書於是逐漸疏遠圖書購買。台灣目前存活的書店服務的大多是中產階級和文青,普羅大眾的閱讀需求無法在書店獲得滿足(租書店衰退後更是雪上加裝,這些原本就最能夠放棄書籍閱讀的族群於是轉往網路閱讀免費文章取代付費購買圖書)。
台灣人就是愛看免費的書而不喜歡買書(讀書跟買書是兩件事情,但不少討論出版現象的先進們也常混為一談)。
長年累積的龐大出版品數量導致二手書店崛起,總經衰退讓愛買書的人不再以新書為優先選購,轉往二手書市場。
網路崛起C2C的交易盛行,無發票的私下轉手交易造成產值衰退。
電子書崛起後越來越多人轉往中國的電子書網站下載購買簡體版圖書(再使用電子書轉檔軟體就能夠閱讀)、數位閱讀的吃到飽服務讓讀者能夠花少少錢看大量書籍、網路免費文章造成人們購買圖書意願下滑…。
上述信手拈來,就有很多看法。但是這些只是有待更精確驗證的論點,而花精力與時間驗證則需要更專業的學術單位來接手,民間再怎麼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提出的終究只能是意見,民間無力驗證這些意見的真偽。
關於出版衰退的問題很龐大,牽涉到的層面也很廣,民間固然可以根據個人經驗和觀察提出各種見解與解釋,但終歸得交由更有科學實證研究能力的專業團隊來檢驗,否則關於出版產值衰退問題仍會繼續各說各話,莫衷一是,更別說所提出的各種解釋以及相對應的就是方針是否真的有效,也完全不得而知。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2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