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書要怎麼賣,文化菁英才會滿意?/王乾任

2016/10/4 上午 09:32      撰稿:王乾任   
本站分類:出版風向球
到底書要怎麼賣,文化菁英才會滿意?/王乾任

前一陣子香港書展,不少文化菁英、出版先進跳出來批評,書展成了大賣場,雖然入場人數破百萬,但很多人都只是來找偶像簽名,買的也多半是不入流的大眾作品。

早些年的台北國際書展也曾經被人詬病是大賣場,這幾年少有人提了,因為就想當大賣場賤價賣書,都還吸引不了客人上門。

說實話,我完全不懂為何有一些文化菁英、出版先進,覺得書店或書展淪為大賣場是負面的或可鄙的事情?

不管書裡面的內容是什麼,書本身就是一種商品,商品就擺在賣場裡販售,書多且人多的地方就成為大賣場,又何不對?

這些嫌惡大賣場賣書模式的文化菁英、出版先進可能沒想過,如果要支撐出版這個產業,書的銷售狀況就得像蓬勃的大賣場一般,有源源不絕的人流進來買書,才能支撐這個產業的發展。

無論港台,對於書怎麼賣都有一種不切實際的浪漫想像,覺得書要按定價賣不能打折,只能是文化精英喜歡的書才能暢銷,如果是寫真集或者大眾書暢銷就會被嫌棄為文化品味的墮落,而且書只能在書店買,不能在其他地方買…。

此外,買了書還不夠,還得讀,好好地讀,不能買了不讀。

可是,偏偏出版業就是靠許多買了不讀或讀不完的人在支撐。好比說我自己,縱然一個月最多能讀個四五十本書,但買書的數量都超過百本,一個月花兩三萬元買書。我也是有很多書買了根本沒時間讀,但如果沒有像我這種重度買書讀者支撐出版產業,人人都是想讀書才去買書,出版業大概會垮掉三分之一。

我接下來要說的話很不中聽,卻是殘酷的現實。書作為商品的時候,出版人就是想盡辦法將其賣掉就對了。你管他買了之後讀不讀?管別人買/賣的書符不符合你的美學/階級/文化品味?

如果出版業是社會的縮影,那麼,消費通俗讀物者必然是大眾,因為社會的整體構成結構就是如此。出版人與其去怪消費高雅品味作品的讀者少,不如多想想自己這樣的觀念之形成是否公允?

假設我今天一個國中畢業的藍領階級,每天下班之後累得只想睡覺或吃頓好的,可是我竟然沒有花錢享受而去買了一本書讀,卻還要被文化人指指點點說你買這本不行,情何以堪?就連國家都沒過問甚麼書可以出甚麼不可以,卻有一堆出版人和文化人用自己的階級和美學意識形態去過問不屬於自己階級或美學意識形態的市場的消費情況,會不會管太遠了?

作為生意人的時候,出版人就想辦法把書賣出去,不要有太多的道德應然加諸在買賣圖書的交易行為上,要思考的是這本書的銷量足不足以支撐公司運轉,生意能否做好做大到可以出自己想出的書。

另外一個殘酷的現實,出版產業之所以能夠存活,許多艱澀的好書之所以能夠出版,就是靠那些被部分文化菁英、出版先進所看不起的暢銷大眾讀物所賺取的利潤來支撐。

最後再說一點,買書跟讀書是兩件事情,是該好好區分開來看待。市場上多的是買書者並不讀書的情況,像是公司採購替員工訓練團購圖書、圖書館採購,軍隊與公部門的圖書採購,各種作為贈品的圖書採購行為。一個健康的圖書市場上的書,至少有50%的購買來自非零售,也就是採買者並不讀而是替人買,而獲得贈書者也未必會立即閱讀此書,也可能永遠不會讀。

唯有把買書等於讀書風氣的錯誤連結斷開,不讓對於閱讀的焦慮滲入到書籍買賣的評價才能認清楚推動閱讀需要做的絕對不是只有提高圖書銷量這麼簡化的答案。

當歐美許多出版社和作家都懂得透過網路免費贈送電子書,或在網路上以一美元的低價促銷電子書,試圖讓書的傳播分享擴散到極致,再設法從中去找出得以獲利的新模式時,港台的部分文化人和出版人卻還守著紙本書時代的商業模式,以及傳統儒家社會對於書籍的理解,對買書或讀書加上太多不必要的道德框架,限制了圖書這種內容載體的發展。

書籍沒有一些文化人或讀書人所想像的那麼了不起,就只是知識文字符號思想圖片的載體,至於所要乘載的知識文字符號思想圖片是否是文化人或出版人所能接受的美學品味,那是另外一件事情。

讓書籍買賣回歸商業,不要讓好不容易殺出的一條路就這樣被壓抑。不要到了連當大賣場都沒辦法,連殺折扣都賣不動,整個出版產業的閱讀功能全被網路取代之後,再又來抱怨人們不買書不讀書。

不妨先想想自己做了多少把讀者往外推的事情吧?

 王乾任,出版,專欄.jpg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2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