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出版風向球
佔了什麼位置的香港書業?/方太初
2016/10/11 上午 11:57 撰稿:方太初
圖片來源/Felix_He
剛過去的九月尾,是香港兩傘運動兩周年,此後我們都在談佔領。佔領有關乎空間,月前替香港某家傳媒拉線訪問數位出版相關文化人,探討香港書業前況,編輯將題目改為《如果書籍是一種佔領……》,想想實體書的空間性確是有關佔領區域——無論在空間上、還是文化上。聽香港文化界前輩講老笑話,在九成香港書店裡找本地詩集專櫃,比出版一本詩集還難。而且在連鎖書店內,往住會看見香港作家的書籍歸在台灣文學類別內,不是店員深黯香港與台灣的書業從六七十年代至今關係深遠,而是書店內根本沒有香港文學類別。
如此黯淡的前景。那麼,又是為了什麼要將某些書種推到讀者面前?讓它們佔領一些位置?發問下去,是誰決定什麼書出現在豬肉枱(書店裡展書的桌子),什麼又只能隱身於書櫃裡,只露出一線書脊?
台灣經驗作為香港方法
過去幾個月,因著傳媒工作之便,安排了香港不同文化人對談,探討香港書業何去何從,其實是想看看與會者有無可能發展成香港出版獨立聯盟,當中各人因背景不同,互為補足對方的看法,也提出了獨立聯盟在香港難以推行之處。兩次對談中,討論了書業種種環節,從策劃、出版、發行、銷售到書評,台灣這兩個字出現得極多,當中原因,是台灣近年關注本土出版,不少獨立聯盟成立,正好可作香港的參考。
有說香港作家的書得在台灣出版過後,為人知悉,才反過來為本地市場接納,這出口轉內銷的說法,不無可悲之處。我對香港書業該何去何從、對獨立聯盟有深入的看法也跟台灣拉上了點關係。二○一四年我仍在報紙副刊任職,在香港書展中遇見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的展位,在滿滿只為速售書本的攤位中,他們展示著另一種態度和想法,那時就開始想,獨立聯盟在香港可行嗎?
還記得當時的談話中,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秘書長廖英良說到:「獨立書店能繼續存在,不是只有經營者的事情,這也包含讀者,所以成立這個協會,大家都是用個人身份加入,由書店經營者、店員,到讀者,全部都可以參加。」
一直在想為什麼廖英良要談到獨立協會不止關於經營者,也關於讀者。直到近來這些對談,漸漸明白獨立出版與城內各人的關係。兩次對談,與會者包括有艺鵠書店的主席馮美華、店員阿嵐,序言書室的李達寧,BOOK B創辦人及書籍設計師胡卓斌,獨立出版社石磬文化的廖建中,以及本土研究社的陳劍青。當中阿嵐就說到聯合本地獨立出版社、獨立書店,可以「讓資訊流通於一個更大的圈子裡,這不只是促進有形的銷量,更重要和更長遠的目標是讓分散於城中各處的獨立書店與文藝愛好者,能從一個宏觀的版圖上定立自己的位置與角色。這便不只限於是個別的行動和愛好的層次,而能更進一步地集結零散的力量,並讓個體瞭解自己的選擇和行動背後的意義。」
一個聯盟的誕生,不只書店,連城中的文藝愛好者,亦可以因此定位自己的位置與角色。這一句在香港說來不易,這是過於擠逼的城市,不管在空間上還是時間上,每人都在趕趕趕,都給某些價值觀與意識型態牽著走。
這樣我就明白為何當時與書展裡看到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的展位,會帶給我如此大的衝擊。這個一個攤檔在空間上是一比一百,它只是0.01個不追隨市場步伐的展位,但帶來的影響卻不是一,可以是三十、可以是五十、甚或可以是九十。這就是將一些東西在空間上展現出來的力量。
這樣的空間在香港極少,但又可以矛盾地說在數量上並不少——青文書屋、曙光書店、東岸書店⋯⋯但他們總是此起彼落,言下之意是在出現後不久,常常就因為租金等其他原因不得不關閉。寫這文時,就正讀到澳門的邊度有書因租金問題只得先行關閉。幸好不久亦得到消息,將於下年重開。
書店固然是一種空間的佔領。被人忽略的卻是書籍本身亦是一種佔領。獨立出版的重要性近來在本土,除了文藝方面,也益發體現出其社會與政治層面的重要性。陳劍青所屬本土研究社近年將民間研究成果以獨立出版方式推廣發佈,把市民關注的土地房屋、本土農業議題製作成數本香港議題書藉,期望發展出一種透過出版策劃加強研究成果影響力的出版模式。以書籍介入社會,亦是他告訴我,書籍必定是佔領,因為當一本書佔具了不同書店的一些位置,令政府、利益社群知道這本書出現在大眾空間裡,大家就不能繞過、也不能約化它的在場,並因此思考這本書為什麼會出現在我們的社會中。
不能約化的評論
實體書在空間上的佔領不能被約化,此為其一。另一重點是,書籍在文化層面上的符號意義也一樣不能被約化,比如說從一本書引申出來的各種評論。書店風景在香港固然是此起彼落,評論風景則因為發表園地的萎縮而更加缺乏。近年香港幾份報紙、雜誌倒閉,雖說當中的文藝版面並不多,但報紙副刊接觸面廣,無形令書業消息無法扺達大眾層面。紙媒陷落,網媒未成氣候,卻提供了方便的技術讓業內人士可以開拓自己的評論平台,台灣的「說書」(Speaking of Books)就做得很好,有很多深入的評論文章。一群香港文藝工作者近日也開了書評網「微批」,雖曰微,並不指向短小的即食評論文章,而是「細微閱讀、深度批評」、並「廣泛評論書籍,種類涵蓋文學、文化、社會科學、歷史、藝術、科普等,推動香港的閱讀與評論文化」。
從微批簡介中所言「亦會與本地的獨立出版社和書店合作,在『寫作-出版-銷售-閱讀』這個書本生命的循環中,站緊最後一項──推動閱讀和評論──的位置上。」可見大家都察覺了近年書籍難推廣與缺乏評論關係不淺,之前與眾人的訪問中,李逵寧與陳劍青特別提出香港缺乏更多不同面向的書評人,現在評論的方法不夠魅力。確是如此呀,因為評論空間少,我也試過對著報刊一千字的評論空間,心裡掙扎良久:該把握這個機會把此書推給大眾,還是直接進入更高層面的討論,如此書有些什麼問題,怎樣做更好。但最後還是決定寫一些簡易入口的評論。
「微批」剛剛起步,未見到其影響,但卻深感鼓舞,因為這種與書相關的空間與佔領,無論實體還是在虛擬空間內,都不能約化。而近來香港獨立書業從業者對獨立聯盟的蠢蠢欲試中,也看出了一個更大的空間正在打開中,有機會另文再述。
【專欄作家】
方太初
香港作家,著有《隱物:The Untold Lie》、《穿高跟鞋的大象》,即將出版《另一處所在》。作品收入香港及韓國等地的小說選集,曾於報章雜誌撰寫「浮世物哀」、「薄物細故」、「一物兩寫」等專欄。獲選香港書展「香港作家巡禮2010」當代及新晉作家之一。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6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