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等候一首詩/夏婉雲──耕莘50詩選序

2016/10/3 下午 02:30      
本站分類:另眼看書
用一生等候一首詩/夏婉雲──耕莘50詩選序

在台北,走到紅綠燈繁忙的辛亥路與羅斯福路口,車流迅速交織,令人暈眩,尤其是盛暑時節。但每次只要閃身進了耕莘文教院的大門,立即清涼靜謐,是那宗教的氛圍使人祥澄平和吧?一上樓,即聽到後院蟬聲鳴叫,順著寬敞階梯一級一級而上,一迴旋、一平靜。迂旋到四樓,又有露臺花木相迎,心更澄澈寬容了。

露臺有時日光朗朗、有時露水濕涼,多少個春樹交迭暮雲,我們來此聆聽文學、接受春風化雨。就這樣轉啊轉的,耕莘寫作會竟已為青年轉動了五十年,我們的青春都在其中滾動、溶化,幾至不可再尋。

好像也只能從一些殘留的文字和照片中尋得一點蛛絲馬跡。比如《印象河》(耕莘小說選,1988)、《等在季節裡的容顏》(耕莘散文選,1989)、《耕莘詩選》(1991),此外就是更零亂、不易歸納的兩三百期《旦兮》雜誌了,除此,好像什麼事都不曾發生過一樣。

其中1991年的《耕莘詩選》,距今竟也二十五年了,當時有五十個作者,歷經歲月沖洗、年輪運行,出現在新的《耕莘50詩選》中,重複者只剩八人,他們是羅任玲、方群、白家華、林群盛、洪秀貞、羅位育、白靈、夏婉雲。乃因有人改寫別的文類,如周玉山、馬叔禮、宋天豪、黃英雄;有人擱筆改行,如陳美環、張溪南、王鵬惠;有人變成大家懷念的身影,如蕭正儀、蔡義謙;有人斷羽失聯如林寶芬、黎雪美。想來,令人不免傷感。

此回的《耕莘50詩選》乍看或有三大特色:

一、女性比男性多:衡視台灣所有的詩選,很少女性多於男性的,《耕莘50詩選》女性達十七人,男性只十四人,大概和網路發達、發表自由化、以及耕莘辦了十一屆葉紅女性文學獎,培植了不少女詩人有關。輯一、二是女詩人,其中最資深的已七十一歲,她是第一屆的喻麗清和蔣勳、于德蘭、朱廣平同屆。

二、尋回失聯者多:參加過耕莘的寫詩人真如沙灘候鳥,許多候鳥參加完暑期寫作班就翩翩飛離,我們也找回高大鵬、方明、許常德、方文山、靈歌、歐陽柏燕、葉子鳥、楊宗翰,這些詩人皆隱含耕莘血緣,《耕莘50詩選》擴大了尋找失聯作者的範圍。如高大鵬,眾人皆知是散文名家,但他也寫詩。

三、擴大選詩範圍:詩包含歌詞,比如陳雪鳳的「耕莘青年寫作會會歌」,即〈你永遠都在〉,既可唱又可讀,很能傳達無數老會員的思念耕莘之情。此外找回歌詞名家方文山、許常德,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作詞人。而且《耕莘50詩選》共三十一個作者,每人皆四至六首、甚至七首,較能完整地呈現這些作者的風格或變化,不像二十五年前,有些作者只選了一首。

第一屆,即1966年的學員,應該說是大家的學姊喻麗清女士曾說:「我要學習等候,用一生來等候一首詩。」這是她期待寫出「這一生最好的一首詩」的自我勉勵的話吧?因為此種自我要求,乃能執著地寫下去,也所以能寫出四十二本書。她最近在癌症病房還對耕莘人說:「我生日,醫生給我一支冰棒當早餐。謝謝你們還記得我,我會銘記於心。」她癌末2016年3月最後寫的詩,就收在這本詩選中,從5月到現在6月20日我一直寫信到美國問候,皆無回音,這應是她最後的詩作了,病房隨想第一首小詩是〈終於〉:

燈 暗了光 滅了人們都散去了
世界在寂寞中繼續向前走去
一株老橡樹在窗外招手孩子 來吧 你不是第一個 也不是
最後的一個

我將遠行,世界並不會停歇,仍繼續向前走。老橡樹就在外頭招手,說不要怕,你不是最初,也非最後,因這是必然的循環,遲早輪到。說的是不要捨不得,第二首卻又說:「這愛的世界所有的美好值得再來一次/再來一次」,這看似依戀,卻又有勉人積極把握當下之意。

洪秀貞是城市女子,她的詩很早就在詰問都會文明,反映現代人的抑鬱,她說:

青春是長腿名模
扭腰一伸展就是無盡的婀娜
吻與愛的印記剪裁小短裙
笑與憤怒拖曳長T恤
流行指針瞥向無辜稚氣
追逐時尚的前一秒
每天都有人陪著衣服不斷老去。

她反諷:「人類不是刻薄的工具/難民不知道沿著來時的路走回去/每個國家都變得一樣抑鬱/快樂的機率只能仰賴3C。」她一點都不放鬆的批判,世人實乃刻薄的,冷漠成為世界的常態。她說:「愛情/剛開始的時候並沒有跡象/婚姻剛開始的時候愛情快沒有跡象。」秀貞的詩批判性強悍,卻能輕鬆地寫出「欺騙、寒冷、不夠愛……」這些都市虛假偽善的一面,充盈著諷刺、悲傷又帶著詩意十足的幽默。

才女羅任玲在耕莘起家,那一年才大三,寫詩超過三十年,她擅長選擇比較恆常的題材、用冷峻筆法書寫,她的秋夜三帖:「光陰在古松/輕拂新月的瀏海」、「一條小徑晃蕩著/被月光完成」、「門扉空著/深院月色/霑濕了佛影」,古松輕拂得了新月嗎?詩人說有就有,月亮且像人一樣有瀏海,被恆古的時間拂著;打開門扉,月色照來,照著古寺,夜深露重,難怪會霑濕了佛影。任玲擅寫恆久秋夜、恆久光陰,寫得空靈婉約、不沾一塵。

游淑如曾獲教育部文藝獎、台北文學獎、菊島文學獎首獎,她寫〈菊島海女的一生〉,細膩而綿延:

北風來
紫菜就蹲在石縫裡
伸展季節的章回
海潮反覆搶印經典的篇幅
映著蔚藍天光
作為一種無聲的宣傳
在耳窩裡萌芽
妳閉上眼潛下水
點算每一寸綿長的隱喻
解開一生沒有離開的謎
浪來 宣示激烈的告別

淑如此詩形象和內容皆極其飽滿,她善用比喻,紫菜隨浪一伸一展,擬化為一章一回,海潮來來回回在搶印經典;「在耳窩裡萌芽、點算每一寸綿長的隱喻」,她尊敬澎湖海女,一生沒有離開菊島,此詩有反覆循環、隱含禪味、令人再三回味。

淑如是三個孺子之母,也是高中老師,2015台北文學獎優等詩作〈複印〉溫暖有情,是側寫一位印尼看護。

在黃昏市場
蹲下來買菜,找尋記憶中的熟悉感
彷彿,飄洋委地的泥土
和印尼家鄉的顆粒相同

……

每一次爐火開啟
Aninda的母性意志便被引燃成明亮的風景
把台北這邊黯淡的殘枝照醒
把印尼那邊初萌的新芽呵暖
在生命的最初與最終之間
幸福地穿針引線

印尼看護喜歡蹲下來做事,她在找尋泥土的熟悉感、她也是飄洋委地的泥土、也是家鄉泥土長出的米粒,三環層層疊扣。每次化療完的阿公總是吐得滿身滿地、「她細細擦拭穢物。溫柔地,用毛巾擦拭阿公的每個毛細孔,想念在微光中海那邊,她那未滿周歲的孩子或許也還在吐奶」,吐穢物和吐奶又是雙關;「看護不嫌惡,繼續摺疊她汩汩的愛,把手裡的浴巾繞成一朵肥肥胖胖的玫瑰,在臉盆裡,看它緩緩綻放」,肥肥胖胖是浴巾也是想她孺子如蓮藕的胖手、也是孺子嬌滴滴的玫瑰臉。看護細心地開爐燃煮,臺灣這邊照醒殘枝、那邊想像呵暖新芽,在死與生間穿針引線,能攢錢養子,她認為已是幸福。外籍看護明明是國家、人民窮困,造成拋家棄子,這痛,我們讀來是盤根錯節的悲哀,淑如卻把看護寫得善良有情,她用各種慢鏡頭處理悲憫,使讀者除了對印尼的悲憫,也擴大了深度去疼惜窳陋地區的深度,令人反思不已。淑如投來的五首代表作,皆掌握了情景纏繞、虛實相疊的詩藝,篇篇皆是詩藝的示意圖。

輯三、四皆是男性學員,其中最資深的是六十九歲的蔣勳,他民國56年20歲時參加第一屆耕莘寫作班,和喻麗清同屆,可惜他的詩未獲同意選入《耕莘50詩選》,只有散文獲同意選入《耕莘50散文選》。

方文山曾以〈威廉古堡〉及〈青花瓷〉獲得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他的詞如〈燈下〉、〈無雙〉、〈東風破〉、〈潑墨山水〉、〈英雄塚〉首首皆是中國風,是新韻腳詩的主要提倡者。關於他的歌詞,透過音樂重新詮釋,常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大多數人也都耳熟能詳,不再贅言。而寫得比方氏更早的許常德也是名音樂作詞人,歌詞有上千首,他年輕時參加耕莘,那時認識的老師和同學,後來全沒聯絡……所以他說:「一切都被保護得很好」,為五十週年慶,現在聯絡上了,他出錢又出力作回饋。作詞人喜寫愛情,許常德的愛情寫得不通俗,選入的均非歌詞,卻有易懂、動人的效果。如〈等待下一個〉:

愛 是一種靈感
不是雕像
它一具體 就會死亡
我常遺忘 在我前幾次感情小站
我拍了照片想做個紀念
我帶著行李想寄住幾天
我以為旅行可以掩飾我不想流浪
只是結果無法偽裝
因為誰都不想成為誰的另一半

他的詩詞文字平白、意象轉折卻很輕巧,如「愛 是一種靈感不是雕像/它一具體 就會死亡」。他体會出愛是漂來的不實在,他用拍照、旅行來偽裝,用事與物、情與事,層層疊疊,末了的結局還是誰都不想絆住誰。另一首〈愛 我說的再多都沒用〉:

於是
感情還是輕輕地全部放下
像炸油條般
明知一下去將會沸油滾身 面目全非 再回不到原身
但還是執意
不管這油條炸後能否賣出
愛 就是這麼高傲

油條可不是什麼必備單點
尤其在老板隨手將油條 喀擦 夾扁油條進燒餅的時候 

感情像油條,炸得珍貴又壯烈,這麼高傲的愛,在他人眼中只是隨手一夾的燒餅襯物,而詩中的主角卻是慎重地、輕輕地全部放下,眼睜睜的看這個面目全非的感情。詩人聰敏的截圖,他的油條意象,語詞具象而獨特,營造出屬己的詩歌空間。

陳謙二十四歲參加寫作會,二十四年後為了文選,他說:「在辛亥路上,耕莘寫作會總亮起一盞文學溫潤的微光,期待每一位候鳥不時的飛返。」他在〈在生命異常脆弱的冬夜〉寫著:

在生命異常脆弱的冬夜
我們的存在
只是證明曾經燃燒
縱然無以照亮世界
但我相信
相信遠在東部海岸的你
仍會抽空帶著孩子
到大平洋濱
告訴他
那海面往來的微光
正逐日喚醒每個天明

他堅信:詩是生命傾斜時僅有的支持,感謝有詩。「台北城的寒冷與漆黑/為了生活的需索/」我無法控制自己的筆尖/含含糊糊向你傾吐」,陳謙邊養家邊辛苦的讀到文學博士,如今能在北部做專案助理教授已深覺幸福,他借物喻人、寫人世的滄桑、世事無法掌控,但他愛其所愛,仍在海面喚醒每個天明,陳謙走出了自己的詩風。

瘦瘦小小的楊宗翰,高三就參加暑期寫作班,在一百個大學生裡每天擠來撞去,非常醒目。他大三大四時的〈欲言〉詩入選1998年「台灣詩鄉」(裕隆汽車與聯合報合辦),〈欲言〉如下:

架上曬滿胸衣與舌頭
他們想找話說

我羞得緊低著頭
渴卻說不出口

胸衣的設計很奇特,外形跟一般衣物不一樣,寫出二十歲男孩看見胸衣的尷尬,且架上還不止一件,而是各式各色「曬滿胸衣」,少男只能害羞得低著頭且是緊緊的夾著頭走。少男懷春,心中本有許多渴望異性的憧憬,甚至饑渴,卻說不出。借物抒情、借物喻己,雖淺嚐生活,這鮮活青春卻值得拍擊歌讚。架上胸衣長長的雙帶「似舌」吊著,他們也想找話說,說什麼?說自己挺胸成熟、含苞待放了,「舌頭」是擬人詞,有生命感,拉開了實物(內衣肩帶),詩歌語言乃有了生命的張力,他明白景與情之間的隱約起伏。此詩捕捉了少年的輕淺心事、少年的深刻敏感。下面〈月興〉入選1998年「台北公車詩」獎,亦是大四時之作:

月出
   驚
   山
雪 

寒僧推敲已久的
  那滴淚
  仍卡在
候鳥燥熱底喉頭

寒僧賈島撚斷幾根鬚,推敲已久的「月出驚山鳥」,楊宗翰變成「月出驚山雪」,「雪」很易轉出「溶成水」,再到何處呢?北方南飛千哩的鳥兒燥熱難耐,急需水潤喉,詩人再轉出水在候鳥的「喉頭」,卡在候鳥喉頭,捨不得、不想吞下。這「卡」字精準有力。這水、這淚不僅是救命的,而是意志力;月光薄薄,「寒僧、候鳥、詩人」,有此淚水就有意志力來支撐,滴淚就成有意志力的符碼。剛好映襯了前文喻麗清所說:「我用一生等候一首好詩」,詩是珍貴的那滴深情淚。此詩宛似禪案,底蘊深厚。

青春真是一條線,2016年《耕莘50詩選》把三十一個寫詩的人,串連成項鍊,往前,連結了1991年的《耕莘詩選》,又各自呈現出自己生命成長的軌跡,也映現不同年代的歷史和自然。上舉四女三男詩人之例,剛好對應十七女十四男詩人的不同面向。歷史一再被記憶切割成塊,詩人則不時透過寫詩複習自己的際遇、回溯年代的昨日,即便哀樂不一、悲喜迥異。顯然,寫作會的詩人們都不曾掉隊,都積極參與了各個年代,都構築出了自己生命的趣味,這部詩選即是這些謳歌的切片。

秀威與詩相關的專區
詩.jpg

今日人氣:3  累計人次:20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