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神的花園/陸達誠──耕莘五十系列文叢總序一

2016/8/22 下午 02:30      
本站分類:另眼看書
眾神的花園/陸達誠──耕莘五十系列文叢總序一

多年前,聯合報副刊前主編瘂弦先生曾戲稱副刊是「眾神的花園」,此稱殊妙,聯副的作者與讀者一致叫好。

筆者初聞此語,立刻想到「耕莘青年寫作會」,這詞拿來形容本會再恰當不過。「眾神的花園」一語如憑虛御風般攜我們回到二千五百年前的希臘,看到的是:香氣撲鼻的萬紫千紅、纍纍碩果、藍天白雲、和煦太陽。這些描寫的確突顯了副刊的特色,眾神遨遊其間,得其所哉。耕莘寫作會何嘗不是如此,眾多的神明(老師和學生)漫步遨遊其間,樂不思蜀。耕莘寫作會與聯合報副刊的規模固然不可同日而語,但確有類似之處。

1963年耕莘文教院在台北溫羅汀文化區(台灣大學附近的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落成。院內除了住著在大學授課的十多位神父外,還有英美文學圖書館、心理輔導中心、原住民語言研究中心、多媒體教室、展演用的大禮堂、不少教室、中型聖堂、以及大專學生的活動場地。它很快地成為台北年輕人最愛的文化中心之一。

四年後(1966年),耕莘創設了兩個社團:一個是深入山區窮鄉僻壤耕耘的山地服務團,另一個即是可譽為「眾神的花園」的寫作會。兩會的創辦人是美籍張志宏神父(Rev.George Donohoe, S.J., 1921-1971)。該二團體甫成立即為耕莘帶來大批青年才俊,使原本安寧、靜態的房子充滿了喧囂嘻笑之聲,一到四層樓變得年輕活潑。隨著各種講座的開設,文學的氣氛亦變得濃厚起來。

為了解這個文學花園的特色,我們要稍微介紹這位創辦人。張神父創辦寫作會那年約四十五歲,在台師大英語所授課。他左眼失明,右眼弱視(看書幾乎貼鼻,他最後一次回美探親時,學了盲人點字法),聽覺味覺均欠佳。這樣一位體弱半老的人如何會有此雄心壯志,令人不可思議。

張神父在1971年2月寒假期間,帶了一百二十位年輕人去縱貫公路健行,因躲閃不及被一輛貨車碰撞,跌落崖谷去世。追悼大會在耕莘文教院的教堂舉行,悼念的人擠得水泄不通。筆者願意引述下面數位名作家的話來說明張神父給人留下的印象。 

謝冰瑩女士用對話的口吻說:「張神父,您在我的心中,是世界上少有的偉大人物,您是這麼誠懇、和藹、熱情,有活力。」(《葡萄美酒香醇時:張志宏神父紀念文集》,1981,頁2)

朱西甯先生說:「初識張公這麼一位年逾花甲的老神父,備受中國式的禮遇──那是一般西方人所短缺的一種禮賢下士的敬重,足使願為知己者死的中國士子可為之捨命的。命可以捨,尚有何不可為!我想,這十多年來,耕莘青年寫作會之令我視為己任,不計甘苦得失,盡其在我的致力奉獻,其源當自感於張公志宏神父的相知始。」(頁11)

張秀亞老師記得張神父如何尊師重道。她說:「為寫作班講過課的朋友都記得,課間十分鐘的休息鈴聲一響,著了中式黑綢衫的您,就會親自拿著一瓶汽水,端著一盤點心,悄悄地推開黑板旁的小門走了出來,以半眇的眼睛端詳半晌,才摸索著將瓶與盤擺在講桌上。下課後,有時講課的人已走到大門外,坐進了計程車,工作繁忙的您,卻往往滿頭汗珠的『追蹤』而至,您探首車窗,代為預付了車資,然後又將裝了鐘點費、同寫著『謝謝您』三個中文字的箋紙信封,親自遞到授課者的手中,臉上又浮起那股赧然的微笑,口中囁嚅著,似乎又在說:『對不起!』」秀亞老師加了一句:「您是外國人,但在中國住久了,也和我們一樣的『尊師重道』。」(頁95-96)

難怪王文興老師也說:「張神父未指導過我宗教方面的探求。但近年來,我始終認為,在我有限的宗教探索中,張神父是給予我莫大協助的三五位人士之一。」(頁18)

張神父去世已有四十五年,今天是他創立耕莘青年寫作會50週年的大節日。五十年來,寫作會藉著多位園丁的耕耘,這個花園的確經歷過數次盛開的季節,也綻放過不少美麗的花卉和鮮甜的果實。而這個團體一直保持某種向心力,使許多參加過的學員不忍離開,因為我們一直有愛的聯繫。是愛文學、愛真理,穿透在我們中間的無形、無私、永恆的愛。 

為慶祝耕莘寫作會創立五十週年,我們聯絡到從第一屆開始的學員,他們中有些是已成名的作家,有些與本會有深厚感情,一起策劃了慶祝內容。

在本會任教超過三十多年的楊昌年教授指導下,我們決定出版七本書及拍攝一部紀錄片。後者由陳雪鳳負責,聚點影視製作公司拍攝;書籍由夏婉雲擔任總主編,計有:1.凌明玉編《耕莘50散文選》、2.許榮哲編《耕莘50小說選》、3.白靈、夏婉雲編《耕莘50詩選》、4.陳謙、顏艾琳編《葉紅女性詩獎精選集(2006~2015)》、5.許春風編《二十八宿星錦繡──耕莘寫作會金慶研究班文集》、6.李儀婷、凌明玉、陳雪鳳編《你永遠都在── 耕莘50紀念文集》、7.我的傳記增訂版《你是我的寶貝──陸達誠口述史》,半年過去,七書陸續成形。在編書過程中,通過e操作,把久違的候鳥一一找了回來,從他們的文章中,我們看到他們從未離開過耕莘。這次,我們的文學花園因這慶典又回到當年的熱鬧狀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從他們的文章中我們讀到諸遠方候鳥對耕莘的懷念和認同。這塊沙洲是不會人滿人患的。新的神明不斷的還在光臨:我們每年舉辦的「搶救文壇新秀再作戰」(2006年開始)及「高中生文學鐵人營」(2010年始)吸收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秀。他們遲早要在文壇上大顯光芒。 

感謝五十年來曾在耕莘授課的作家老師,您們的努力使這個花園繁榮滋長,生生不息。張志宏神父在的話,一定笑顏逐開,歡樂無比。五十年來在本會費心策劃過課程和活動的秘書和幹部們,也是令我難以忘懷的。您們使寫作會一直充滿朝氣,使它成為名符其實的「青年」寫作會。 

感謝《文訊》雜誌的封德屏社長,為七月份《文訊》做耕莘50 的專刊,使耕莘能有發聲的平台。紀州庵還空出檔期,租借優雅場地給我們。我們永遠會記得「文訊」和「耕莘」密不可分的緣份。

為這次金慶慷慨捐助的恩人,我們也不會忘記您們。您們的付出玉成了未來作家的文學生命的資糧。眾神的花園中因您們的施肥,花卉必將永遠地盛開,不停提供國人靈魂亟需的芬多精。 

「眾神的花園」五十年來所以沒有解體因為其中有愛,愛是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泉源,為這愛而犧牲過的人都享受著真正的幸福, 相信讀者也感染這份愛的熱力。讓我們一起發揚這愛,滿懷希望地繼續向前邁進吧! 

今日人氣:4  累計人次:9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