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出版風向球
幫經典穿上通路書衣,就能增加其魅力或社會接受度嗎?/王乾任
圖片來源/MorningbirdPhoto
最近一陣子,推動經典閱讀一事在台灣頗熱鬧了一番。先是有大學教授推出十本人文社科經典讓高中生選讀的活動,後有誠品的經典共讀計劃,找來十位出版社總共推薦一百本時代經典,還砸錢做了誠品自己的經典共讀的封面,並幫每一本書都包上活動封面,形成某種經典套書感,以消滅出版社與個別書的獨特性,對台灣社會推薦這一百本經典。
有人願意推動閱讀經典是好事,畢竟能跨越不同時代而流傳至今的經典作品,的確有很深的穿透力,應該多多介紹給當代讀者。
再者,經典多半處理雋永的主題,以相對來說較為嚴謹且高品質的文字和知識概念深入探討,多讀經典,對於提升語言和思考能力也有很大的幫助。
其三,在這個人們越來越不讀實體書而轉向閱讀臉書的時代,的確是更應該認真推動經典閱讀。因為讀真正好的作品,對活化大腦很有幫助。
總之,讀經典絕對是好事。
只不過,推廣經典者固然十分用心,但如果沒有相應的配套或社會環境,致力推動者最後恐怕只是換來一次又一次的徒勞無功。
閱讀經典的配套或社會環境是什麼?
首先,是不把學校以外的書籍都當作「課外書」的環境,或者說,是不存在填鴨教育的標準答案的環境。
經典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每一個人都能讀出自己的見解,每一個時代都能從經典中重新讀書當代意義。然而,要能從經典中讀出這些況味,需要的是沒有標準答案制約的社會環境。
如果經典被當成教科書,只能讀出某些答案而其他的看法被否決,那麼讀經典也就失去其意義,經典淪為被某些人用來鞏固特定價值的工具。華化文明裡的諸多經典之所以被人厭惡,就是因為統治者拿經典控制人民思想。
其次,讀經典之前,讀者必須有核心關懷/問題意識,甚至是有自己的立場,知道自己探問什麼問題,為了探討這些問題而必須根據甚麼樣的脈絡去讀那些作品?
得先搞懂這些環節,經典的閱讀才能展現出更寬廣的價值。否則的話,只是讀一本大家都覺得很棒的好書而已,雖然這也是很不錯的事情,但卻沒能讓經典發揮出威力。
若從以上諸點來看,無論是師大教授還是誠品所推動的經典閱讀,都將是失敗的。因為這些經典的挑選,是選書人的關懷,卻未必是讀者或當下台灣的關懷。
其次,這些被選中的書固然都是某個領域的經典,但是彼此之間卻未必有關連性。或者說,這些作品在被挑選的同時,也被抽離出其原本的存在脈絡。如果閱讀者沒能事先搞懂作品所欲探討之議題與背後的問題脈絡,那麼只怕讀完也不知所云,因為抓不住作品的重點與核心關懷,更別說深入探究了。
有一次我去一個教師研習營演講,問答時間有老師問我,他正在帶高中生讀《政府論次講》,但是他不知道有甚麼方法能協助同學讀懂作品?因為作品對高中生來說似乎頗難讀懂。
當時我給這位老師的建議是,在帶同學閱讀這部經典之前,應該先簡單的回顧西方政治思想史,讓同學們了解西方政治思想所要探問的核心問題,還有曾經出過哪些經典和想法。簡單說,就是先幫同學累積一些能讀懂作品的先備知識。
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本書是橫空出世,和其他書沒有關係。每一本書被寫出來都是要回應某些已經出版的書裡面的問題,經典尤其如此。經典就是在這個思想脈絡中有重大貢獻的作品,因而被納入知識史的一環而沒有隨著時間淘汰。
台灣社會為什麼始終推不動經典閱讀,考試導向的教育制約是其一,更重要的也許是我們在翻譯引介這些經典時,經常忘了要先幫社會補課,讓社會了解這些作品之所以存在的思想脈絡,以及作品本身的立場,還有我們究竟要從這些經典中讀出甚麼況味?
如果甚麼都沒有準備,只是覺得某一本書很好所以應該要引介進來台灣,最後的結果只會讓當初興致勃勃的決定引介者大失所望,因為台灣社會的土壤就還沒有準備好接收這些經典作品所傳遞的訊息/概念,經典來到台灣自然水土不服,難以落地生根。
【專欄作家】
王乾任(ZEN大) 超人氣部落客,部落格「ZEN大的敦南新生活」累計近2000萬人次造訪;知名SOHO作家、出版觀察家,同時擔任讀寫教育講師、職場激勵講師,常於各種媒體發表專欄。 曾任獨立書店店員、連鎖書店採購、網路書店主筆、出版社企劃編輯、企劃經理、出版顧問。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13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