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子,享生活 從過我們的生活開始──《小日子》發行人劉冠吟專訪

2016/9/6 下午 02:30   資料來源:金車藝文風雜誌   
本站分類:出版風向球
小日子,享生活 從過我們的生活開始──《小日子》發行人劉冠吟專訪

圖片來源/小日子提供 張界聰、陳鴻文攝影

一道菜,一條街,一個品牌

每天走過的一道道風景

構成了像空氣般不可或缺的Every little thing 

貼近生活 新一代年輕人嚮往的「小日子」

漫步在台北街頭,試著尋找城市街道的溫度,望著熙來攘往的人潮、和隨處可見的咖啡店,你會發現;原來很多年輕人手中皆拿著一本《小日子》。初次遇見小日子,似乎是在老家轉角巷口的7-11。小小的、方正的毛筆字體寫著「小日子」,極簡排版的封面有著大量、令人舒服的留白;日式清雅的封面照片流露著恬淡自適的顏色,綴著創刊號的主題「我們喜歡吃早餐」—如此地吸引著,我的目光。 

2.jpg
●小日子發行人劉冠吟,張介聰拍攝

在複雜的生活中 一劑療癒心靈的紙本書 

「生活太複雜,專注體會一件事就好。」,寄出《小日子享生活誌》的講座邀請信函前,我在螢幕前細細的體會這一行字;在紛紛擾擾的都市生活中,我們該如何調整自適?也因此更加深我對出版《小日子享生活誌》幕後團隊的好奇,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群人,開創了如此特立獨行的「小清新」路線、打著從未出現過的「好好過生活」風格,在眾多紙本媒體中走出一條全新的道路呢?抱持著忐忑不安卻又十分興奮的心情,前來採訪《小日子》發行人的劉冠吟。 

對於文字與生活的熱情 劉社長延續小日子的堅持

現任社長劉冠吟背景相當特別,原從中文系出身,自台大新聞所畢業,進入公關公司及主流媒體工作,後擔任上市公司發言人;編輯和閱讀紙本媒體一直都是她的興趣,進入社會後雖從事與文科完全不同的財經、行銷行業,但慶幸的是,所走的路雖然與原本期待不同,但堪稱順遂。在業務繁忙的大公司擔任重職多年,工作時間被壓縮得十分緊繃;就在這時,她選擇休息讓自己暫緩腳步,重新思考職涯定位的下一步;多年來在媒體界、公關界、大型企業的歷練之後,「我發覺,自己還是想做真正喜歡的事情。」 

《小日子享生活誌》由一群對生活懷抱持著熱情的文藝青年所創,至今已發行四年,自劉冠吟接任後,因十分認同小日子的創刊理念,她也體認到現今紙本刊物環境生存的不易,不但積極地將原只有發行紙本的《小日子》,開設了網路經營及電子商務平台、增加了網路族群瀏覽點擊量,更將歷年來每一期的文本上傳,讓「小日子精神」也飛揚在網際網路之中、發光發熱。從一開始單純的興趣,一路拓展成為事業;而見證刊物訂閱率日漸攀升的劉冠吟,心中的油然而生的想法愈發強烈;「有一種使命感,想要好好把它延續下去!」 

盲目的城市奔走 提醒人們最重要的小事 

「關於一道菜,一個品牌,一座城市...的個人意見。」《小日子》清晰明瞭的定義,內容描摹著這座島嶼上,每一個認真過生活的人們所做的「每一件小事」;卻是那容易讓我們忽略,猛然一回頭不知自己身在何方的、最重要的事。「台灣人,其實比我們想像中都還要重視過生活這件事!」臉書上不乏喜愛打卡、自拍上傳的現象,記載各地風景、美食攻略的懶人包部落客也不在少數,劉冠吟也表示:相較於國外的旅客,台灣人對於生活更斤斤計較,而小日子結合了台灣所在意的事情;「我們正是將媒體中寄予空缺的光譜補齊。」小日子成功發展至今,在紙本刊物中始終是個亮眼的存在! 

小日子網路抓取圖檔 (46).jpg
小日子網路抓取圖檔 (35).jpg
●圖片由小日子提供

努力過生活的小確幸 支撐現代社會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小確幸並不是大眾眼中那麼地單薄,是一種反映現代年輕人多重面向的生活方式。」曾有人問道:「小確幸」對於台人來說究竟是好是壞?劉冠吟認為,大眾對於小確幸有一定程度的誤解。小確幸的原意在於:長久的、用心投入於自己想做的事情。必須存在於個人訂下的規範限制內,其實是一種背離完全快樂主義的的生存邏輯。在台灣企業和媒體的渲染之下;曲解成另一種不思長進、小格局的「魯蛇」思想,「我們該思考的是:年輕人為何追求小確幸?」劉冠吟接著說:人活著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讓自己過的快樂;我們是不是要好好地釐清,年輕人這樣想的背後;他們大環境中所面臨的困境,跟歷代台灣長輩們背景的差異?是否有辦法引導他們;或著提供新一代更好的出路?

小日子網路抓取圖檔 (48).jpg小日子網路抓取圖檔 (3).jpg
●圖片由小日子提供

關於金車《藝文風》雜誌 

由金車文藝中心發行,介紹藝術家、文學家創作與書寫意象的雙月刊,目前在台北、宜蘭各有30處免費索取點,也可以到金車藝文中心官網免費下載電子版。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3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