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另眼看書
徐望雲籃球運動文學之文本分析/詹紹廷
2016/8/5 上午 09:30 資料來源:詹紹廷
編按:詹紹廷為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研究生,其畢業論文〈運動與書寫的結構意象──徐望雲的籃球運動文學 〉以著名籃球評論家徐望雲的作品為題,分析台灣的運動文學書寫,已於日前通過口試,順利取得學位。
徐望雲,運動專欄作家,長期關注美國職業籃球,除了被球迷奉為圭臬的專欄「NB大家A」外,亦出版了《林書豪與NBA》、《絕殺NBA》等運動文學專集。作家生活誌取得詹紹廷授權,將於專欄中連載其論文分析徐望雲運動書寫模式與意象之研究成果,因本文出自論文,內有許多註解以及引文出處,為便於網頁閱讀,註解部分將逕行略過,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本文開始====================
徐望雲及其籃球運動書寫
一、關於徐望雲
徐望雲,本名徐嘉銘,祖籍廣東省蕉嶺縣。1962年,生於臺灣嘉義,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臺中明道中學教職、《環球日報》藝文記者、《聯合文學》編輯、「海風」出版社總編輯、《時報周刊》編輯、《民生報》影劇版、《勁報》生活新聞中心(休閒、影劇、體育三版)副主任兼體育戶外組組長、「新陸」現代詩社社長;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與藍星「屈原詩獎」。
有多年國內外籃球及NBA相關採訪經歷,現居加拿大溫哥華,現任於《加西周末》主任記者。著有詩集《望雲小集》(林白出版)、《革命前後》(臺中縣文化中心出版)、《傾訴》(業強出版);詩學評論集《帶詩蹺課去-詩學初步》(三民出版)、詩歌賞析《瘂弦、鄭愁予》(負責鄭愁予部分,廣西教育出版);散文集《如果有人問起》(合森出版)、小學日記《好吃鬼小銘的搞怪日記》(耀文出版)、雜文集《搞笑共和國》(三思堂出版);旅遊隨身書《溫哥華》(生活情報出版);籃球美學專書《決戰禁區》(健行文化出版)、《快攻》(健行文化出版)、《林書豪與NBA》(印刻文學出版)、《絕殺NBA──徐望雲運動文學集》(新銳文創出版)等專書。
二、父親的影響
徐從小學即熱愛運動,打過棒球,初中首次接觸了籃球,進入高中一度加入籃球校隊,有了籃球訓練的體驗,對於籃球的憧憬與實踐,有了開花及初嚐果實的滋味。
徐望雲父親的背景算是與籃球有段淵源,徐父早年在大陸國民黨部隊中即開始打籃球,來臺後打過「幼虎隊」,據徐父向徐望雲描述,這是當年聯勤總部七虎隊的二軍,爾後幾度改組換名,從「駱駝隊」再到「飛駝隊」,徐父在駱駝隊待了一陣子,就進入情報學校調往國防部,結束了籃壇旅程。父親的籃球經驗,開啓了徐籃球之路,卻也因父親曾經的一句話,「打籃球沒有出路,好好唸書,考大學,別想其他。」結束了短暫中學的籃球隊訓練。
三、工作歷程與對籃球的熱愛
大學畢業後,曾在學校任職,後來進入新聞媒體的圈子後,擔任記者,報社大量的資訊,開啟了徐對NBA深入的了解。這時徐把大學受過的文學訓練、以及對NBA的文化思維,寫成運動文章,對他而言,把文(寫作)、武(籃球)合一,只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罷了。他自己曾言:「說到球技我是半吊子,我不教你打球,但我能讓你在看球時體會不一樣的解讀,然後成為不與人瞎起鬨的看球高手。」有著文人作家的底子,並擁有透析籃球運動的視角。
徐望雲過去在臺灣時曾擔任編輯,求學階段唸的是中文系,才情出眾,也是著名的詩人,很多文壇人士都與之熟識。
創作文類包括論述、詩、散文。論述方面以詩為主,致力於提出新詩發展數十年來,仍存在的未解決問題;詩創作方面,約分為兩階段,大學時期與軍旅時期以古典抒情為主,並重視意象與語言,第二階段則切入社會寫實與批判,同時亦融入情詩部分;散文則取材自日常生活中之點點滴滴,語言平白,著力在挑動讀者閱讀的興味及情感,與近年著重的運動書寫,有著深刻的關係,善於描繪運動場上的枝微細節,再經個人情感揮灑,讓運動本身變成雋永的文字。
徐右手寫詩,左手寫球評,同時將籃球的強勁與文字的華麗做出完美的結合,是近年致力於發展籃球書寫、運動文學的作家。陳義芝曾這樣形容他:「是籃球場邊迷人的說書人,運動文學代表作家!他描寫NBA戰情,講述戰略,分析人性,語調極具感染力,最能呈現精緻的運動美學,浪花淘不盡的英雄故事,時光流不去的巨星風采,都在他筆下活靈活現。」
四、徐望雲的籃球運動書寫
在筆者與作家徐望雲的訪談中,談到關於作家對籃球書寫的想法:
如果自己喜歡打籃球,也參加過籃球比賽,在寫作相關題材時比較容易進入那情境,如自己著作所談的是關於籃球題材,在論及相關人文層面時,自己會比較清楚如何將兩者結合。
徐望雲提及,當我們看籃球比賽,電視上你幾乎聽到的都是球評在轉播,他們會告訴你,運動當下的狀況是怎麼樣,這球切入得分、這球被蓋火鍋,其實我們眼睛都看得到,但是很可能球員他因為收音的關係,球員在場上互動,只能從球員和教練、和球員之間的肢體動作,來猜想他們發生什麼事情。但如果自己也打籃球,不敢說百分之百,大概可以猜得到場上發生了什麼狀況,如有一個眼神不太對,大概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但如果本身不打籃球的話,可能就因此看不清、聽不懂了,而被球評和主播的解說牽著走。的確,這也是我過去打球也看球的經驗,當你開始評論球評給數據之外的時候,會讓自己更多的看球情緒與想像融入比賽中,我想這正是對運動本身更不一樣的了解,無關乎好壞,這是一種欣賞比賽的方式。
每一場球觀看者不可能百分之百掌握場上每個球員的互動,那些極細微的所有瞬間,每一分、每一秒發生了什麼事,我們沒有辦法完全掌握中間所發生的事,有時候只能靠想像來彌補,靠一些文學的筆觸來捕捉。而這些東西呢,也許會看到一篇篇籃球書寫的文字記錄,從中讓人再體會球員間的互動、精彩的片刻、稍縱即逝的關鍵,這些,因著運動書寫,彌補了很多你也許在許多霎那間來不及看清掌握的瞬間。
徐望雲舉書中第一篇〈奇蹟那一刻〉為例,〈奇〉文寫的是2012年2月4日讓林書豪揚名立萬,對籃網那一仗的過程,據徐望雲說,他根本沒有看過那場比賽,而是根據事後的比賽數據,再運用文學的想像與誇張手法,加工完成。
以下這一段是根據《林書豪與NBA》其中一篇內文,在訪談徐望雲時,徐望雲描述他寫作的心境:
丹東尼又看了林書豪一眼。
「他知道林書豪在高中時期和哈佛大學時期的戰績彪炳,也知道林書豪在金州勇士隊待了一個球季,但都是在垃圾時間上場,得分不多,也很難具參考價值,這個球季開始前,從火箭隊簽他過來,主要是考慮到,以尼克現有的陣容,丹東尼想以半場為主的擋拆戰術做為主軸,而這個戰術最重要的場上執行者就是控球後衛,平常練球時,林書豪對這一戰術的體會和理解十分徹底,應該可以委以重任。」徐望雲猜想著丹東尼的心境說到。
但…丹東尼始終就拿不定主意!
「這次林書豪眼睛直盯著球場每個動作,心裡卻是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他觀察籃網隊的控球後衛威廉斯(DeronWilliams)開始時似乎很來勁,幾次傳導也很順,但那畢竟是在開賽之際,雙方體能都還處於高峰,但細細看去,威廉斯的運球,或許為了保護球,球離身體的間距太小,其實只要一個小小的抄球假動作,就能讓他驚慌甚至發生失誤;可是本來打得分後衛的沈波特,這次客串先發控衛,卻是沒有查覺威廉斯的罩門,相當可惜,林書豪一邊看著隊友的表現,一邊心裡著急,默禱著:教練,讓我上吧,我可以一舉擊倒威廉斯和他的籃網!」仍然以猜想的方式,將心境從丹東尼轉移到林書豪。
「但林書豪沒有看丹東尼,他知道如果丹東尼心裡有主意了,他再多看十眼,也輪不到他上場,不如將心思全副放在場上吧!他輕輕嘆了口氣,如果再沒能讓他展現自已實力的機會,甚至給了他機會,卻又沒能把握住,很可能兩天後,他就會再一次面對被釋出的命運,而下一步,就是徹底離開聯盟,去當牧師傳教了,他其實很急:我看得見威廉斯的罩門,我真想上去與他放對一搏!想著想著,一顆豆大的汗珠子竟然從他額頭上冒出,沿著他瘦削而堅毅的臉龐滑下來。」徐望雲說,林書豪在場上可能根本沒有他描寫的情況,畢竟只是一場比賽,不見得有那麼多的心理糾結,但在文學的筆下,經過想像的描述,對於這場「經典」的比賽,是有特殊意義的,它讓讀者對林書豪經過這樣的比賽而讓其人生歷程得到昇華,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此外,在《絕殺NBA─徐望雲運動文學集》的跋文中,有一段:
公牛差不多是在一路落後的情況下慢慢追上,但最後20秒,爵士還領先一分,且球在爵士手裡,根本沒人想到公牛有機會反撲。哪知道,老喬丹仍然拚了命的抄下「鐵人」史塔克頓傳給另一個「鐵人」馬龍的球…
徐望雲指出,現在網路上還可以找到這場比賽的視頻,他強調,嚴格上來說,這段描述只對一半,因為在最後20秒時,喬丹剛剛抄下馬龍手上的球,換句話說,是公牛這邊有20秒的最後進攻時間(「爵士領先一分」是對的)。但文中寫成「最後20秒,爵士還領先一分,且球在爵士手裡」,換個角度來寫,就是要加強賽事的「緊迫感」,也才能體現出喬丹這「絕殺」的珍貴。
徐望雲提及:「這是一種文學手段,如果要拿現實的賽事,來核對我的文字是否有不實之處,肯定可以找出很多問題,但那也就失去了文學趣味,這不是我從事運動寫作的初衷。39」由此可以看出來徐望雲的寫作根據現實上的基礎,運用文字的鋪陳把運動的高潮起伏襯托的更有畫面與刺激感,善於鋪陳描繪,不失真實性,正是徐的籃球書寫一大特色。
現今網路資訊發達,關於球員的得分數據、場場賽事的結果,對於一個球迷來講,是很容易查詢掌握的,但是,對賽場球員的精彩表現,轉身、切入、跳耀、射籃…等技術展現的同時,多少運動技巧的突破、身體極限的挑戰、球員精彩的身手、令人屏息的當下等,如果能用精煉的文字敘述、精準的文學筆觸,捕捉運動場上的回首瞬間,相信會帶給人更多想像、思考、感動、及更多看見,那種看見,一定會遠勝過冷冰冰的數字。
徐望雲籃球書寫的取材立意
徐望雲於籃球的第一本專著《決戰禁區:籃球美學》中,即以〈輯一CBA籃球美學〉、與〈輯二NBA風雲〉為專著展開主要內容;第二本專著《快攻:籃球美學》則主要以NBA球隊球員表現及賽事為主論述;可以看出徐主要論述集中於此二本著作做相關論述。本節整理徐望雲的四本著作《決戰禁區》、《快攻》、《林書豪與NBA》、《絕殺NBA》提及球隊整理相關背景資料如下:
一、美國職籃
美國國家籃球協會(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簡稱NBA)。為北美的男子職業籃球組織,可說是世界最頂尖的職業籃球組織,擁有30支球隊,分屬兩個分區:東區和西區;而每個分區各由三個分組組成,每個分組有五支球隊;30支球隊當中有29支位於美國,另外一支來自加拿大的多倫多。其耳熟能詳的籃球賽事名稱,一般稱為NBA或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簡稱「美國職籃」。徐望雲所著《決戰禁區》與《快攻》二書,主要描述1998球季以前的NBA;《林書豪與NBA》這本書內容主要以林書豪在NBA的相關議題作論述;《運動文學論集》內容大多以2008~2015的NBA作為描寫。
(一)球員
徐望雲在著作中提及的球員約有:1.J博士(Julius Winfield Erving)、2.博德(大鳥柏德)(Larry Joe Bird)、3.強森(魔術強森)(Earvin Johnson、Magic Johnson)、4.麥可喬丹(Michael Jeffrey Jordan)、5.羅德曼(Dennis Rodman)、6.傑森基德(Jason Frederick Kidd)、7.艾佛森(Allen Iverson)、8.艾西雅.湯瑪斯(IsiahLord Thomas)、9.哈德威(Tim Hardway)、10.布萊恩(Kobe Bryant)、11.布蘭登(Terrell Brandon)、12.比爾羅素(William Felton Russe、Bill Russell)、13.賈霸(Kareem Abdul-Jabbar)、14.歐拉朱萬(Hakeem Abdul Olajuwon)、15.張伯倫(Wilton Norman Chamberlain)、16.貝瑞(Brent Barry)、17.史密茲(Rik Smits)、18.格蘭特希爾(Grant Henry Hill)、19.馬龍(Karl Anthony Malone)、20.史塔頓(John Houston Stockton)、21.斐頓(Gary Dwayne Payton)、22.米勒(Reggie Wayne Miller)、23.哈德威(Anfernee Deon("Penny")Hardaway)、24.皮朋(Scottie Pippen)、25.巴克利(Charles Wade Barkley)、26.梅森(Anthony Mason)、27.拉瑞強森(Larry Johnson)、28.歐尼爾(Shaquille Rashaun O'Neal)、29.莫寧(Alonzo Mourning)、30.p.j布朗(Collier Brown)、31.韋伯(Spud Webb)、32.威金斯(Jacques Dominique Wilkins)、33.羅賓遜(David Robinson)、34.李奇蒙(Mitch Richmond)、35.拉伍夫(Mahmoud Ad-dul-Rauf)、36.葛文(George Ger-vin)、37.馬爾利(Dan Maj-erle)、38.卡賽爾(Samuel(Sam)James Cassell)、39.庫克其(Toni Kukoč)、40.曼寧(Danny manning)、41.霍華德(Dwight Howard)、42.詹姆士(Leborn James)、43.杜蘭特(Kevin Durant)、44.林書豪(Jeremy Lin)、45.卡特(Vince Carter)、46.穆湯波(Dikembe Mutombo)等球員。
文中所提及的球員在《快攻》與《決戰禁區》兩本書中,常被拿來比較與分析;《林書豪與NBA》書中,除了少數與林書豪同隊的球員如安東尼(Carmelo Anthony)、費爾茲(Landry Fields)、諾瓦克(Steven Novak)、史陶德邁爾(Amare Stoudemire)、畢比(Mike Bibby)等人,其他球員如沃爾(John Wall)、保羅(Chris Paul)、盧比歐(Ricard "Ricky" RubioVives)等特質相像的球員或知名球星等,成為徐望雲書中人物,多半還是以前兩本書所提及、較廣為人知的籃球員作跨時代、將其在籃球場上的表現進行比較與述說;《運動文學論集》中描述球員以象徵性的概念作為聯想,人物多以當代(2008~2015)知名球員做討論。
(二)球隊
NBA的30支球隊隊伍中,於《快攻》與《決戰禁區》二書中常被提及及評論的隊伍有1.芝加哥公牛隊(Chicago Bulls)、2.邁阿密熱火隊(Miami Heat)、3.猶他爵士隊(Utah Jazz)、4.修士頓火箭隊(Houston Rockets)、5.洛杉磯湖人隊(Los Angeles Lakers)、6.西雅圖超音速隊(Seattle Sonics)7.奧克拉荷馬市雷霆隊(Oklahoma City Thunder)、8.底特律活塞隊(Detroit Pistons)、9.沙加緬度國王隊(Sacramento Kings)等。
在《林書豪與NBA》書中,徐主要就是圍繞在紐約尼克隊的賽事作分析與書寫,而拿來作比較的隊伍如:明尼蘇達灰狼隊(Minnesota Timberwolves)、洛杉磯湖人隊(Los Angeles Lakers)、多倫多暴龍隊(Toronto Raptors)、洛杉磯快艇隊(Los Angeles Clippers)等球隊。
二、中華職籃
中華職業籃球聯盟(Chinese Basketball Alliance,簡稱CBA)。聯盟創建於1993年,為1994年至1999年之間,在臺灣營運的職業籃球聯盟。中華職籃是亞洲區繼菲律賓之後,第二個成立職業籃球組織,於1994年11月12日正式展開第一個球季(職籃元年),由創始四隊參賽:裕隆隊(恐龍)、宏國
隊(象)、泰瑞隊(戰神)、幸福隊(豹)四支球隊。四個球團合組成中華職業籃球聯盟。職籃二年(1995-1996球季)加入宏福隊及中興隊(後更名達欣)兩支新球隊;爾後,中華職籃規模維持六隊,直至職籃五年(1999)中華職籃解散為止。
(一)球員
《決戰禁區》與《快攻》兩本書中談到的臺灣職籃球員有:1.周俊三、2.顏行書、3.林建平、4.李雲光、5.李志強、6.陳忠強、7.曾增球、8.周海容、9.羅興梁、10.鄭志龍、11.東方介得、12.邱宗志、13.宋濤、14.張學雷、15.黃春雄、16.朱志清、17.張嗣漢、18.劉正雄、19.邱德志、20.張憲銘、21.王立彬、22.宋傑、23.呂浩忠、24.劉嘉發等球員;在洋將方面,有1.威廉斯、2.泰勒、3.班尼、4.奈特、5.雷克斯、6.莫爾等等。
當時,中華職籃為增加球賽賽事精彩度,開放各隊可擁有四名外籍球員,也就是境外球員引進制度(在臺灣俗稱「洋將」),每隊洋將可同時上場兩名。之後又增加了「華裔選手」條款,各隊除前述不具所謂華人血統的洋將外,可再聘用一名具有華人血統的華裔選手。各隊除了依照此條款,引進中國大陸及香港等地出身的優秀選手,如張學雷、陳政皓、翁金驊等人以外,還有幾位混血的華裔選手曾出現中華職籃的賽場上。另外,在中華職籃開放聘請洋將的條款裡,一開始沒有任何身高限制,以致於各球團每年競請身高特別高的洋將,如宏國隊與裕隆隊都曾聘請七呎洋將;職籃四年才訂立規則,洋將限高208公分。44中華職籃(CBA)制度也間接影響到臺灣2003年之後的超級籃球聯賽(SBL),包括SBL的大專條款以及境外球員引進制度等,都受到CBA時期制度的影響。
(二)球隊
中華職籃所屬的四支球隊,《快攻》與《決戰禁區》二書提及的球隊有裕隆隊(恐龍)、宏國隊(象)、泰瑞隊(戰神)、幸福隊(豹),以及後來加入的宏福隊及中興隊。
在《林書豪與NBA》一書中,沒有提及關於中華職籃賽事,只有NBA相關的歷史記錄,也沒有SBL相關的球賽記錄。
中華職籃元年開打,每隊可擁有兩個洋將同時在場上,二洋三本土幾乎成了中華職籃的主要隊形,這種中西並濟的球風,兼具著沈穩婉約與粗獷暴力的中華職籃…CBA與NBA不一樣,我們可以叫得出他們的名字,甚至了解鄭志龍與曾增球、周海容與東方介德、宋濤與王立彬的差異,再融入洋將的美式強力籃球,如此中西交流是與觀賞CBA較能親近的幾個因素。
可以看到作家徐望雲於籃球書寫中,找出東西方兩種文化的同與異,在二者相互對照、對比的過程中,發掘一些共同的美學觀點、文化焦點以及籃球書寫意象,分析看似相同或相近的表現過程,進行不同文化對於相同產物的跨文化印證。在文化現象的萃取過程中,藉由歷史的現象融合美學、文學觀點的會通,一步一步從表面的文字架構看見內涵的結構,甚至更深層的文化層面,是能深入了解運動文化於運動書寫上的一種經驗印證與剖析。
作者介紹/詹紹廷

台東人,1989年生,畢業於台東大學體育系研究所,學會騎腳踏車開始也學會打球。學生時代起把打球視為專長,然後長越大發現只能把它跟寫作一樣當作是興趣。參加過的文學獎是運動競賽的萬分之一,那之一、也是唯一是高中時被迫繳交一篇作品當成寒假作業,因而撿到校內新詩組的文學獎。這是人生路上首次與文學兩個字有過的擦邊球。
在二十七歲前給自己的人生定義是:不是運動員的運動員,並且憑著這股信念想辦法要養活自己。
延伸閱讀
走過公牛王朝、歐布連線、馬刺三劍客──徐望雲NBA觀察記錄
秀威與籃球相關的專區
籃球:永遠有意外驚喜的完美拋物線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6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