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運動書寫與運動文化/詹紹廷

2016/7/26 下午 02:30   資料來源:詹紹廷   
本站分類:另眼看書
籃球運動書寫與運動文化/詹紹廷

圖片來源/徐望雲

編按:詹紹廷為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研究生,其畢業論文〈運動與書寫的結構意象──徐望雲的籃球運動文學 〉以著名籃球評論家徐望雲的作品為題,分析台灣的運動文學書寫,已於日前通過口試,順利取得學位。

徐望雲,運動專欄作家,長期關注美國職業籃球,除了被球迷奉為圭臬的專欄「NB大家A」外,亦出版了《林書豪與NBA》、《絕殺NBA》等運動文學專集。作家生活誌取得詹紹廷授權,將於專欄中連載其論文分析徐望雲運動書寫模式與意象之研究成果,因本文出自論文,內有許多註解以及引文出處,為便於網頁閱讀,註解部分將逕行略過,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本文開始====================

關於「運動書寫」,在相關的論壇中曾有稱為「運動散文」與「運動文學」的出現。在1994年出版之《八十二年散文選》中,曾以「運動散文」為篇名,選入亮軒〈卒子過河計〉、劉大任〈強悍而美麗〉、廖鴻基〈丁挽〉與劉克襄〈站在火山口〉作家作品,作為散文的新面目。

在他們之外,唐諾、楊照、徐望雲、張啟疆、周力強等作家,也陸陸續續讓運動散文有所突破。作家焦桐也曾為運動文學下定義:「泛指以體育活動為書寫對象的文學創作,包括觀看他人的體育競賽,和自己身體力行的運動。」不過,焦桐自己也說到,假設以這樣書寫題材的作品該如何判定它就是屬於文學,或是否具備文學的性質?而文學的定義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廣義意指一切文字皆為文學,狹義則是作者透過文字藉此抒發自身情感,或具有藝術妝飾的表示。焦桐也暫時把「運動文學」稱為「運動書寫」。

在「運動書寫」上,我們給予的想像更為廣泛,甚至也少了需要背負文學的負擔。與運動有關的書寫,可以是任何體育活動、運動人物、運動經驗及相關運動的事物,所以在這裡筆者以「運動書寫」作為出發點與尋找題材。

一、運動書寫的結構與運動文化

以結構分析法而言,是把「文化」看作是一種自身有特殊結構的體系,認為文化是某一系統的有機組合。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Talcott Parsons把文化看成是一個體現價值和規範的象徵體系,他指出:「我們把文化體系看成是複合的、內部有所區別的體系。」按照任何一種行為體系的四個根本職能劃分表,依如下四個範疇:知識的象徵、道德評價象徵、表情和制度性象徵對它進行分析。

透過這樣實質上的從真(知識)、善(價值)、美(表情和制度)的角度去觀察文化和文化結構,方法的抽象程度高、富含理性和具體意義、且深入到文化的內部,可以看到運動與作家的寫作觀點融合到我們文化當中,並可看見所追求的意識形態、情感、意念等層面。

一般而言,結構主義者認為,人們平常所知覺到的各種文化現象,在社會、歷史、文學當中,表面上是雜亂無章、毫無秩序的,但是在這些不穩定的表面下,卻具有普遍的意義,透過結構分析,將其揭露出來。

在體育文化研究專書《體育文化學概論》裡提到:「對於體育的文化性、以及體育與文學、音樂、美術、雕塑、歌曲、電影、電視劇等有相關論述,但只有少量的實質研究,一些以體育為題材的文藝作品,在質與量上都沒有提升。」這可以說是體育文化研究領域的缺憾。

從上述幾個例子可知,無論體育是與何種形式的文化活動相結合,最終都會形成自己的結構。此外,國外與國內的體育相關研究,仍停留於表面及表層的敘述及資料介紹,尚無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成果,使得運動的文化與文藝層面,相較其他研究領域,可以說仍屬於蕭條不振的局面。

二、運動書寫的結構與文藝觀點

以體育文化而言,可以說是人類圍繞體育、或依託體育而改造主觀世界的活動方式、及其全部產物,此亦是和觀念文化密不可分的。

以體育精神文化的「外在形態」而言,如:體育史、體育哲學、體育新聞等書面的文化體現皆是。像圍繞體育改造人的精神世界的各種的物質及設施條件,如:體育服飾、體育語言、體育教育、體育獎勵等行為文化,都屬之。

而體育精神文化的「內在形態」如:聲音、色彩、造型等,可以表現體育精神文化,如:體育文學、體育郵票、體育歌曲等。而所謂體育藝術文化的體現,則是依託體育改造人的主觀世界的各種想法,如:體育道德、體育人格、體育理想等心理文化體現。

以上這些屬於體育文化的例子,不僅與生活關係密不可分,也是聯結所有運動書寫題材的材料,不管是外在文化或內在文化,接收到體育的訊息裡,便決定運動書寫結構的本質,而接收的過程,隨著時間進行,便形成不同樣貌的發展,而各種運動作品對於不同讀者也將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作用。

在閱讀一篇作品時,有幾項要點;了解一、作者;二、作者本身的感官世界(人、事件、物象);三、作品;四、閱讀的讀者;五、作者的表達方式、作品的呈現方式、讀者所依賴來了解作品的語言領域(包括文化歷史要素)。在結構主義方法論中,研究者的任務、現象中的個別元素,都可以根據它與個別元素相對的關係,找出其意義,並突顯關係間的穩定性與不變性,證明各種元素的功能。

結構主義對文藝的重大影響,在歷史上主要有兩個重大原因:

一、結構主義孕育和產生的緣由,很重視對語言和神話的分析,這是結構主義許多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與文學藝術有密切的關聯。

二、結構主義的內容曾經對西方文學藝術有深遠的影響,這當中與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有密切的關係,受到這些精神分析學影響,西方現代文藝派別,例如超現實主義派、現象派、象徵派、意象派、抽象派、表現主義等等.都容易受到結構主義的文藝觀點影響。

對於文藝作品的結構進行分析,是揭示作品的結構及其與人類心理的關係、以及作品結構中所蘊含的文藝價值。而這些方法,不全然是由結構主義之父李維史陀所創,就李維史陀的觀點,對文藝作品的結構分析,並不是形式主義的分析,也並非剖析作品的外表結構,而是找出其內在結構,並探索這一結構所隱含的價值與意義。

文藝作品是人所生產的產物,因此,在文藝作品中就必須傾注作者的理性能力,這種理性的能力不是純粹表現在作品的形式,而是體現在作品的結構當中,襯托出作品具體內涵的內容,最後構成完整的作品。

文藝作品的結構,體現了人的理性、人先天的組織能力,當一個作家想像一個主題,所呈現的內容甚至是人物,他們都不知不覺按照了自己腦中的先天模式,而在實際創作中,因為受到種種客觀因素的干擾,例如可能訴諸過多的理性,訴諸過多的邏輯,以他認為「合理的」標準來安排種種情節,結果不能使自己真正做到自由想像,反而對創作造成影響,這就是一個人主觀的「偏見」。

而結構分析認為文藝作品的價值在於可以體現出經驗與心境,文藝作品是一種符號,是表達人類思想與訊息的手段,結構分析的任務,就是揭示作品內在結構所隱含的訊息。

結構分析在研究同一種系統內的種種因素時,按他們的變化找尋適當的組合模式,探究期間的關聯。把這樣的基本觀念應用在散文與小說,便產生結構分析于文藝作品的三項原則:

一、一個作品的意義由作品本身結構決定,不是取決於外在因素。

二、作品結構是一個內在結構,是作者創作思路的原型,也是人類心靈模型的一個重要表現;作品的結構是表現一般人的心靈模式,是分析該作品的水平及作者表達的標識。

三、結構分析可以使作品與批評家之間產生時間上的距離,從而可以發現作品的新意義。

結構分析的任務,就是說明其中各種因素相互的關係與轉化,而不是直接地評論作品意義,作品的意義是結構分析的結果,而不是結構分析的出發點。在作品裡發現的結構及其表達的訊息,不一定是作者本身在創作過程中所意識到的,甚至表達出來不是作者預期到的效果,所以這樣的「訊息」,不是作者一個人的思維產物,而是讀到作品的群眾,透過該作者的心靈,在作者無意識之下所表現出來的、被讀者所掌握訊息。

本文節錄自〈運動與書寫的結構意象──徐望雲的籃球運動文學 〉一文,原作者詹紹廷,已獲同意轉載

作者介紹/詹紹廷

2.jpg

台東人,1989年生,畢業於台東大學體育系研究所,學會騎腳踏車開始也學會打球。學生時代起把打球視為專長,然後長越大發現只能把它跟寫作一樣當作是興趣。參加過的文學獎是運動競賽的萬分之一,那之一、也是唯一是高中時被迫繳交一篇作品當成寒假作業,因而撿到校內新詩組的文學獎。這是人生路上首次與文學兩個字有過的擦邊球。

在二十七歲前給自己的人生定義是:不是運動員的運動員,並且憑著這股信念想辦法要養活自己。

延伸閱讀
走過公牛王朝、歐布連線、馬刺三劍客──徐望雲NBA觀察記錄

秀威與籃球相關的專區
籃球:永遠有意外驚喜的完美拋物線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10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