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另眼看書
感冒看西醫比較好還是中醫比較好?/王又
2016/8/31 下午 02:30 資料來源:王又
圖片來源/Unsplash
聽到這類問題,實在是很尷尬,就好像一個人得了餓病(肚子餓了),到底是西餐能治餓病還是中餐,想必各位已經知道答案了,(都能治的好)。但是同樣是治餓病,西餐有一次2到3小時的慢食治法,也有漢堡薯條的速食方法;中餐滿漢全餐與一般便當時間也各異。再加上不同的廚師烹調,好與壞也有分別。
相同的道理,治病要快要慢與有效沒效取決於醫師的判斷與經驗,再加上用藥的方法與病者的配合…。諸多因素相互影響,實在無法歸咎中醫還是西醫哪個差哪個好。
我來介紹一下中西醫間異同讓大家判斷,先以一般感冒鼻塞、流鼻水、咳嗽、怕冷、發燒等症狀來談:
感冒病毒一般來說會先從呼吸道或體表黏膜侵犯人體,這時體表淋巴液中免疫球蛋白發現敵人入侵,發出警報通知身體反應,第一時間便是擴張微血管(發炎現象)讓血中免疫白細胞前往支援,這現象導致鼻黏膜擴張而鼻塞,淋巴循環增加向外代謝,在鼻形成鼻水不止,在氣管形成咳嗽。西醫一般使用抗組織胺來抑制血管滲出物質至淋巴系統或再加阿斯匹靈來清熱消炎止痛,中醫則是藉由補充身體能量發送至體表促進淋巴防禦與發汗來排出感染產生的代謝物質。
病毒進入體內會複製訊息擾亂體溫調節中樞導致發熱怕冷,中西醫都可以藉由發汗來調節體溫。上述對策屬於正常的處理方式,各位會發現兩者都沒有使用殺菌抗病毒的用藥,主要是緩解感染過程中所產生的不適症狀,藉由多喝水補充流失的水分,多休息使免疫系統能專注抗邪,一到七天內人體自然能產生抗病毒的抗體來保護與痊癒,此時也比較不會二次感染。(體質好壞與恢復時間有關,這也是為什麼有人一吃就好有人要拖好幾天的原因)
如果遇到沒良心的西醫,一開始感冒就使用殺病毒的藥物(或者誤用殺細菌的抗生素),症狀好得很快,但是往往造成自以為是的病家不適症狀一消失而誤以為好了便自行停藥,這反而會導致殘存在體內的病毒也跟著進化(人體免疫系統能進化產生抗體而對病毒免疫,病毒當然也能進化而對藥物免疫)(又或體內細菌對誤用的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將導致以後再感染時會出現無藥可用的情況。所以這類診所生意通常特別好,藥效快又有效,經口耳相傳門庭若市,缺點是沒有健保給付,因為這方法是不對的,往往服久了會發現每回生病時症狀會越發越重,最後危及生命。健保門診有衛生部門規範,一般感冒不能使用這類藥物,千萬別心急,正確用藥多休息,這才是正確的醫療方式。
相較起來中醫的殺菌藥比較沒有這類問題,因為中醫使用殺菌藥通常採用多種天然植物混合治療,每回都有變化,比較不會出現抗藥性。但是可用的殺菌藥有許多種,殺的病毒與作用的部位也各有不同,如果遇到經驗不足的中醫,常見配了一大包藥來服用卻效果不佳的現象,乃用藥經驗不足與判斷有誤,不是開錯藥就是劑量煎服法有誤,以致達不到該有的效果。使得中醫治療感冒上常讓人誤解沒效或效果沒西醫好,實在是良醫難尋而非中醫不如西醫。
「感冒」中醫怎麼看?百病都是感冒惹的禍
「感冒」,不過是人體受到外在「溫度、濕度、懸浮物質、微生物」等的影響,導致體溫調節失衡。為了恢復平衡,身體發起了一連串的「作用」,這些機體「作用」下的變化,造成感受到明顯不舒服的症狀,且看古人如何看待「前因與後果」。
《傷寒論》條文: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條文01)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條文02)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
者,名曰傷寒。」(條文03)
條文解說:
「感冒」,中醫稱之為「太陽病」。此條文為感冒病證的總綱,以脈象浮、頭痛、肩膀脖子僵硬痠疼、怕風、怕冷為其主要的症狀。
除「太陽病」的主要症狀外,還可依照兼有的症狀區分為二個證型:「太陽病、中風證」,兼有發熱、汗出、惡風明顯、惡寒較不明顯、脈浮兼緩等;「太陽病、傷寒證」,其兼症表現,或已發熱、或未發熱,惡寒明顯且惡風、身體痠痛、嘔逆、脈浮兼緊等。
生理病理解說: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條文01)
太陽(指「大」的陽):想像人體體表,可以直接照到陽光的範圍。這樣就能理解所有體表皮膚以及皮下組織液流動的位置層。其所占面積最大,所耗熱能也最多,陽能量因此最巨大,便以「太陽」來稱之。這部位所發生的一切病理變化,皆可視為「太陽病」。
太陽層的能量分佈,稱為「太陽經」,是體內陽氣升發匯聚於外,在最體表處,也就是表皮與皮下組織液層(又稱營衛層)的能量分佈路線。
重點說明:「太陽經」是人體的體表部位,為全身體表陽氣的輸佈位置。
當邪氣(細菌、病毒)侵犯人體,發生感冒症狀時,觀察症狀發生主要有二個方面:一個是影響「鼻腔呼吸道」功能的感冒;另一個則是影響「體表體溫」功能的感冒。後者感冒,主要是以損傷體表陽氣為先,進而影響人體位置最表的「太陽經」,導致這個範圍發生了病症。
如果沒有治療好,便會逐漸往下一層次「陽明經」、「少陽經」傳變。之後隨著整個體表(三陽經總稱)的免疫防禦,與新陳代謝系統跟著混亂,便會正式進入損傷「體內臟腑」功能的階段,此時期稱之為「三陰病」,這樣的思維,就是感冒沒有完全恢復,會導致大多數的慢性疾病發生的原因。
重點說明:感冒拖久,雖然感冒症狀消失了,先別慶幸,這時已經轉為慢性病發生的關鍵。
「太陽病」,簡單來說,是指陽氣(免疫力),在體表抵抗風寒之邪(造成怕風怕冷症狀的細菌病毒)時,風寒邪氣較盛,體表陽氣不足以抵抗,便會因此怕風怕冷(稱為惡風寒)。
重點說明:「怕風」,就是體表有風邪;「怕寒」,就是體表有寒邪。
人體體溫調節中樞,在頭枕骨的頸椎範圍,當受到風寒影響後,整個頸背部的肌肉群都會有所反應,就經絡循行路徑而言,剛好是代號為「太陽」的膀胱經範圍,依照寒性「收引」的特性(遇冷則肌肉收縮的現象),收縮則不通,不通則痛,便會發生自後頸項往頭頂痛起,甚至痛到眉棱骨的頭痛症狀。
重點說明:「肌肉緊縮」是為了防止陽熱耗散的正常生理反應;「疼痛」則是警鐘,喚醒人體自癒機制。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條文02)
當人體吹到風、感受到風、怕風時,也就是說明風邪已經侵入人體表皮了。古人認為「風」來去無蹤、無孔不入,其性開泄,也就是能隨意進入體表而令毛孔打開。如果在不注意時吹到風,之後處在無風處也會怕風時,則表示風邪已經侵犯人體,並且停留作用在體表皮膚與皮下,此時便是「太陽病.中風證」初起,視為「傷風感冒」了。
重點說明:「傷風感冒」,中醫的病名稱之為「太陽病.中風證」。
體表受風邪侵擾,剛開始會出現「惡風寒、頭痛、肩頸僵硬」等的「太陽病」症狀,之後體內的自我「調節機制」也會跟著運作,表現出鼓舞體內「陽氣」,供輸體表來進行抗邪反應,使得體表溫度升高而「發熱」。
重點說明: 感冒「發燒」症狀,多是人體為了增強免疫力的必然現象,第一時間進行「退燒」,反而違反了人體正常抗邪機制,導致身體傷害,感冒反覆發作不癒。
人體體溫可經由毛細孔的開合來調節,以中醫學的說法,如果氣的固攝力(氣的功能之一)能正常作用於體表,便能控制毛細孔開合來散熱。感冒了,身體散熱的機制會讓體表形成汗出,則發熱的症狀將隨後自解,因此「太陽病.中風證」雖有發熱,但現象較不明顯,會伴隨著汗出而緩解。
重點說明:「傷風感冒」的微微汗出,彷彿剛入侵皮膚的「風邪」,也
因此跟著排出體外,感冒症狀也將隨之緩解。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條文03)
感冒了,代表體表防衛之氣失守,風寒之邪大勝,按照先前條文說明,很清楚這時期必令體表惡寒、怕冷、肌肉緊縮。緊縮的肌肉,又使得血流不通而造成「體痛」;並使得吸氣時膈肌下降受到約束,肺氣不得順利下降,而造成嘔逆感的發生。(此時體表還未產生發熱現象)
重點說明:「傷寒感冒」對身體的影響,有別於「傷風感冒」。
接著身體只好關緊門戶,令毛孔緊閉,使邪氣不得繼續入侵。此時再提升兵力(陽氣)來決一死戰。這樣的過程,會造成體熱無法藉由毛細孔往外宣發,使體溫不斷升高,而發生「高熱」症狀(這時期已發熱)。
重點說明:「傷寒感冒」的高燒,跟毛孔緊閉不汗出有關,藉由發汗來散熱,寒邪也將一併排出。
「自癒力」的最佳補充品:桂枝湯
「感冒」過後,很多人會一直無法恢復正常的體質,西醫師只能建議多休息、多喝開水,試問,有多少人能真的多休息,不上班上學呢?中醫學在這個時機,能夠依照「藥食同源」的原理,選用營養的天然植物,作為恢復體質的利器,以彌補現代人忙碌生活下的無奈。
《傷寒論》條文: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條文04)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條文05)
條文解說:
論述「太陽病.中風證」需使用「桂枝湯」的主要症狀。
「嗇嗇」:形容一個人因寒冷而畏縮情狀。
「淅淅」:形容吹到風時有如被澆冷水狀。
「翕翕」:形容熱氣聚集體表狀。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是形容「傷風感冒」時發生「惡寒、惡風、發熱」等的感受,還加上「鼻塞欲嘔」的症狀。
接著論述使用「桂枝湯」的病證。
「太陽病」是指「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隨後出現傷風的證型,如發熱,汗出,惡風等症。
因此,本條文實際上所指的是「太陽病」感受風邪(傷風感冒),會出現「脈浮緩、頭痛、頸項僵硬、怕風怕冷、發熱、伴隨汗出」等主要症狀供辨識。如果脈與症皆合於此條文,可用「桂枝湯」來治療。
「桂枝湯」方藥解說:
方劑:桂枝湯:桂枝3 芍藥3 炙甘草2 大棗12 生薑3,分三服。
「桂枝」辛甘溫。辛溫達表,發散風寒邪氣,能將組織間液,連同病毒藉由毛孔排出體外。
「生薑」辛溫。溫胃發表,幫助脾胃運化,開胃氣,使甘草、大棗能被利用,以助體表津液與陽氣的補充,幫助發散寒邪而汗出。
「芍藥」苦酸微寒。可以防止上述藥材辛溫太過,而導致汗出過多損傷正氣,並且協助肺靜脈含氧血進入心臟後輸往頭身,來達到止痛的功效。
「炙甘草」甘溫。溫脾胃,補體表三焦津液之損耗。
「大棗」甘溫。提供人體營養與熱量。如同西醫為病患打點滴(葡萄糖液與生理食鹽水),以求快速恢復體力的原理。
示範說明:桂枝3錢、白芍3錢、大棗12枚、生薑3錢(藥用時皆是指老薑)、炙甘草二錢。約5碗水,先放入生薑、紅棗(剖),煮滾後,先中火悶煮10分鐘,再加入其餘藥材,改小火煮15分鐘,關火倒出分成三份。
先熱服一份,隨即啜熱粥,以助藥力。接著溫覆(蓋被子),使身體微似汗出即可,切不可令汗如水淋漓,如此汗出病可癒。如已癒,則停服剩下的藥。如病證猶在者,二小時後再服如前法。
「桂枝湯」方由於量少且無貴重藥材,因此相當便宜,通常15至20元便可搞定,許多藥房不願抓或是會擅自建議增加其他藥材,須注意寧可多跑幾家也不要隨意增加藥材,就這四味,再加上家裡的老薑即可,便宜又非常有效。
健康小叮嚀:
「桂枝湯」並非直接針對發熱的因子來處理,而是藉中藥性味的特性,改善身體內環境之水液、熱能及提供營養,以恢復身體正常的平衡狀態,所以是感冒時期恢復「自癒力」的最佳補充品。
本文節錄自「脈向健康部落格」、《啟動自癒力,告別感冒不生病》,作者王又,已獲同意轉載
延伸閱讀
醫師王又教你把脈自診,預防疾病
秀威與健康相關的專區
健康:人生永遠的第一目標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7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