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劇都這樣演:用線把脈就知道后宮身體病痛?!──王又《把脈自學聖經》專訪

2015/12/24 上午 09:30      
本站分類:作家面對面
歷史劇都這樣演:用線把脈就知道后宮身體病痛?!──王又《把脈自學聖經》專訪

一百年前,在路上隨便抓一個人問,不小心跌傷了,或是受了風寒該怎麼辦?他一定會告訴你:去找中醫!時至今日,中醫的許多功能被西醫取代。不可否認,西醫運用尖端儀器與藥物,可以迅速緩解病人的不適,然而中醫那與自然共存共生的法則,仍有值得我們學習、探究的地方。本次專訪作家生活誌特別邀請到中醫師王又,王老師除了學問素養及臨床經驗都相當豐富外,其作品《把脈自學聖經》於2013年出版後,讀者詢問度便居高不下,時至今日熱度依然不退;此外,老師還經營同名臉書社團「把脈自學聖經」,在中醫理論與日常保健的推廣上不遺餘力,可說是中醫推廣的一員健將。今天我們便請王又老師為我們暢談他學醫的心路歷程,以及中醫對身心保健的獨特法門。 

家庭因素立志向學

王老師走上醫師之路的過程,其實和他的家庭背景有關。老師說他家是白手起家自己開店,路邊的小吃攤便是全家的經濟來源,但也因為這樣,很早他就看到了社會的人情冷暖,「服務業的辛苦與不受尊重,(我)從小便看在眼裡,學生時期的工讀體驗,尤其深刻感受。」於是,「尋求受人尊重的行業」便成為王又老師的目標,後來在因緣際會之下,老師受到一位家學淵源的師兄提點,便走上了修習中醫學這條路。

談到這裡,王老師也向我們透漏了一些當年習醫的甘苦談,「說實在的,這條路走來十分艱苦。在台灣,非正科班要能進入中醫的窄門,中醫師特考是唯一的路,每年三千多位各地精英,錄取也只不過是15到25位而已,這是全國所有國考錄取率最低、最難的考試。」當時王老師雖然已經通過中醫師檢定考試,但離特考合格仍有一大段距離,這樣的困頓停滯,自然為他帶來了「是否只有這一條路可走」的困惑,因此老師興起了拜師學藝的念頭,想以技術掛帥另闢蹊徑,於是推拿整脊、針灸方藥、命理占卜、心理諮詢……王老師幾乎每樣都接觸過,但在跟隨眾多能人異者學習之後,他體認到如果沒有充分的現代醫學專業,這些行為還是很難被時代接受;此外,老師也發現這些技術根本無法滿足自己內心的要求,幾經思考後,他再度拿起醫書,並進入中國的醫學大學,從頭學習本科的現代中西醫學知識,最後終於順利通過考試,取得中醫執業醫師身分。 

打破大眾對中醫的迷思

對於中醫,大家都有許多遐思,除了電視劇最常上演的「懸絲診脈」之外,網路上一些中醫學相關名詞諸如子午流注論,或是食物宜忌表等文章,也是歷久不衰。關於這點,王老師認為,這些表面上看似神奇不可思議的現象,背後或許有其關鍵智慧能供我們學習,大家應該理性看待,並尋求可靠資料查證,而不是盲目的驚呼、崇拜,或是排斥、批評,「子午流注論是中醫針灸醫學裡關於時間醫學的一部分,在『道醫』參悟陰陽五行與天地人三才的相應變化時,所立論的經驗法則。對照現代所謂『生理時鐘』的體內臟腑功能變化,加上體表不同位置的微循環──經絡部位──在不同時期,體內供給的氣血量也不相同的研究下,基本上已經能夠證明特定時間、運用特定部位、調理特定病症,是有其根據的,差別只在於表達這智慧的語言,不是現代的白話解釋文而已,語言文字不相通榮,誤解必當產生。」

至於食物的宜忌問題,常看見網路文章內煞有其事地寫著根據祖先傳下來的說法,哪種食物搭在一起吃會中毒,或是損害健康,這點王老師也有詳盡的解釋,「所謂的『中毒』,可以視為副作用的產生。如螃蟹的『寒』性易導致泄瀉,單食腸道尚能適應,(但如果)遇上同屬寒性的柿子,兩樣同食則寒性加劇,就表現出腹痛瀉利的症狀;這還需看每個人的體質而定,胃腸道健全的人就不見得會發生泄瀉,所以才會導致大眾對這樣的食物搭配相忌有不同的論點與爭論。如同服用藥物的副作用,也是有人發生、有人沒事,這道理都是一樣的。」換句話說,能否適應某些食物,或是同屬性的食物可不可以搭著吃,都是要看個人體質而定,不能以偏概全,這就是東方醫學以人論治的精髓。

不過比起網路傳言,相信更引大家好奇的便是已經行之有年的「懸絲診脈」傳說。透過電視劇的渲染,懸絲診脈可說是神醫必備技能,王老師在此也大方地為我們破解其中奧秘。他說,懸絲診脈在古時候是用在皇家貴族女眷身上的,這類人非富即貴,因此平時都有貼身僕人記錄患者的飲食作息、大小便狀態、近日病症與不適等狀況,醫者臨診之前早已詳閱,對如何診治也已了然於胸,懸絲診脈只不過是錦上添花,安定患者心理而已。老師說,除了懸絲診脈,問診時診病四法裡的「聞診」:耳聽喘嗽呼吸語音、鼻聞氣味變化,及「問診」十問等,都能輔助核參,診斷之法盡在其中,並非懸絲脈象一枝獨秀,如此看來,問診前的詳細準備,以及看診時視病猶親的關懷,才是神醫之所以為神醫的不二法門,這一點相信古今中外皆然。 

自學把脈,先找出不適原因

由於中醫學是一門預察先機、治病於未發的學科,老師相當希望能將一些台灣人常見的疾病診斷方法向讀者大眾分享,希望大家能更了解自己的身體,從而對症論治。台灣最常見到的疾病是過敏及文明病失眠,「鼻過敏,台灣這方面人口占總人口百分之40,相當普遍。用左手食指直接接觸右手內面腕橫紋處,在腕橫紋正中偏右──拇指或橈骨方向1公分處,如果輕觸皮下可以感受到有小豆點跳動,或是細線上竄跳動,這便是鼻過敏、鼻竇炎的脈象,常見(的症狀為)起床或進出冷氣房鼻塞、鼻水、打噴嚏。」

「失眠,常睡前胡思亂想,不管再累腦中仍不斷念頭一個接一個出現,久久無法入眠。參考鼻過敏的切脈法,只是換用右手食指直接接觸左手內面腕橫紋處,在腕橫紋正中偏左──拇指或橈骨方向1公分處,如果輕觸皮下可以感受到有小豆點跳動,或是細線上竄跳動,這便是現代人壓力大,或(過度)用腦思考之人常見之脈象。」

當然,老師也強調,分享這些脈象特徵,是希望大家能在第一時間自我診斷、察覺疾病,治療方面一定要找到合格的醫師,並聽從醫囑,千萬不要相信來路不明的偏方或成藥,這樣才能真的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健康。 

按壓穴道減緩不適

疼痛可說是身體不適時最直接的第一反應,中醫對疾病的治療方式除了吃藥,還有一項相當有名的療法:針灸。不過針灸屬於侵入性治療,只有持有合格醫師證明的專業人員可以使用,一般人若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不適,可以按摩方式替代。中醫有所謂的十四經脈,以及數不盡的經外奇穴,王又老師在這裡特別為我們分享了幾個日常保健穴道,只要勤加按摩,就可以遠離現代文明病:「低頭族、頸肩僵硬痠疼的人,『後溪』穴相當的實用。(後溪穴的位置在)手微握拳時,掌中遠紋尺側端,小指外側本節橫紋尖盡處。每小時利用桌沿,握拳按壓此穴三到五分鐘,可以緩解頸肩帶來的不良不適症狀。」

上班族因為久坐不動,外食又少蔬菜水果,容易缺乏纖維,導致便秘,在此老師推薦被稱為「便祕救星」的穴道支溝:「時常排便不良,上不乾淨選用『支溝』穴:伸臂,掌心向下,在腕背橫紋上3寸──即四指併攏的指節寬度,當橈骨與尺骨之間凹陷取之。每小時利用筆尾端圓潤處按壓此穴三到五分鐘,不但能順腸通便,還能解除胸脅部的疼痛鬱悶,是一舉多得的保養良穴。」

食療進補增強體質

除了經絡穴道,中醫學另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與自然共生,隨著時節選擇食物、調整作息,自然能從根本強身健體、遠離疾病。在東方食補傳統中,又以冬令進補最為人所重視,王又老師在《把脈自學聖經》中也特闢「冬令進補」、「手腳冰冷」一節詳細說明。在此老師分享了幾道簡單好用的食療方,提供讀者寒冬中保健養身之用:

「在冬季天寒之日(來臨)前,事先為體內可能會發生陽氣不足、手腳冰冷、怕冷感冒、流鼻水過敏等的情況預做防範。

*桂圓薑棗茶:桂圓、紅棗、老薑各等份,加入適量水熬煑20分鐘,最後放入紅糖適量即成。

*薑母鴨:番鴨1隻、老薑1斤,酒、麻油、冰糖等適量。.老薑洗淨,用量的1/3先壓汁,剩下的老薑切片備用。麻油熱鍋,加薑母片炒爆。放入鴨肉同炒,炒至微香,加酒煮滾。以冰糖調味煮至鴨肉熟透。每一~二週食用一次。

*首烏暖冬湯:制首烏50克,母雞1隻,生薑、米酒、食鹽少許。先將雞除去內臟,首烏布包好加生薑與水酒〈水酒各半以淹蓋食材為準〉同燉至雞肉熟透,放入食鹽即可,分餐食肉喝湯。」 

好吃好動好睡,就是養生三寶

台灣即將進入老齡化社會,活得健康、長壽可說是大家夢寐以求的未來願景,在此我們也詢問王又老師,是否有所謂的養生小祕方?老師回答我們,其實現在資訊發達,很多秘方網路上多如牛毛、唾手可得,在這裡他想要傳達給大家的是最根本的道理:吃、睡、動三寶。「吃,中醫視為『後天之本』,會餓、能吃、能通便,好的飲食習慣──即多元食物、定時、定量,就算身體不健康,也能靠這飲食水穀來供給所需,調治身體臟腑失衡。睡,中醫視為『先天之本』,晚上11點到凌晨3點的黃金睡眠時期,充分休息,是養精氣、固腎氣,啟動人體自癒、再造、化生的重要時刻;能有好的睡眠品質,就算再嚴重的病症,也能靠自我恢復力來改善健康。動,中醫視為『陽氣』的調養,人是恆溫動物,體溫的調控是人體一切疾病發生的關鍵因子,而『活動』所產生的種種內在變化就成為調控體溫、恢復恆定的重要法門。因此,這看似簡單的『動』,卻隱含了無限的大道理,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醫學,無不推崇各類『活動』,皆因能改善千萬種病症。」

王老師強調,雖然在大眾眼裡,吃、睡、動三寶是老生常談,但再多的養生小秘方都沒有這三寶來得全面周詳與實用,如果希望身體健康、遠離病痛,回歸自然才是最快的捷徑。此外,老師也透漏,未來他規劃以中醫經典《傷寒論》的觀點,觀察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類病症,詳述分析「吃、睡、動」不但是病症發生的主因,也是恢復健康的關鍵所在,這種回歸根本,追求自然的方式,相信會為關心養生保健的人帶來全新的視野及觀點,令人期待! 

從訪談的內容可以看出,老師很少在自己的求學過程中多所著墨,而是花了很大篇幅向大家介紹中醫在養生、保健以及預防疾病於未發之先的各種獨特法門;在忙碌之餘老師也用心經營臉書社團「把脈自學聖經」,其想將中醫理論推廣到日常生活的用心可見一斑。其實在科學技術進步的現代,中醫也是與時俱進的,不但結合西方儀器,將經驗醫學轉變為科學中醫,許多西方研究也顯示,中醫學自有其病理機轉的合理解釋,而這份與自然共存共生、天人合一的觀念,也是西方醫學可以借重的觀點。在王老師這些熱心無私的專業人士的推廣與努力之下,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我們可以擁有一個結合東西方優點的全新醫療理論,讓把脈的精髓得以用全新的姿態,在現代社會中傳承延續、生生不息。

衍伸閱讀
醫師王又教你把脈自診,預防疾病
更多作家專訪,盡在作家面對面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5  回應:1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何必問    
何必問
想說古代的太醫也太強了吧"懸絲診脈"簡直是神的等級了吧,原來呀XD
回應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