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的原理
中醫學是一套「以外診內,治外療內」之獨特醫學。它不需要藉由複雜的儀器與器械,可以光從觀察人體之氣色、形態與接觸脈象,就能進行疾病的診斷,你說神奇不神奇。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其實,這一點都不神奇,說穿了只不過是老祖宗們的「生活體驗」,經過千年的臨床累積、歸納與印證,所形成的一套完整「人體全息律診斷法」而已。
如今,你我的學術養成,如果是以生長在古時候來看,身分都是「讀書人」,當考不取功名的時候,退而求其次則是當醫生。所以,只要你會「認字」,跟著書中進度學習,中醫學也能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
中醫學如何看待「自然.人體.脈」?
跟著前賢腳步,我們先從文化傳承的重要元素「文字」上來加以探討,自然可以了解其中的奧妙。
古人的造字,通常是有其意義的,「六書造字法則」中的「六書」,分別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而其中的「會意」,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加在一起,而成為一個新的字與新的意思。
從「脈」這個字來看,拆開來是「肉」+「辰」,「肉」部用以看待人體,「辰」為日月星辰的統稱,也代表時間,兩相對應指的是人與時光或指天的對待關係。
就如同地球之全息律,70%為水,有鹹也有淡,其狀態受到日月星辰所影響而產生潮汐的規律變化。人體70%也是水組成的,同樣有鹹有淡,其流動於「脈管」(又稱為「經絡」,是指與心相連,水液與血液運行的通道),它和心臟以及其它臟腑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輸送營養和氣血循環的聯繫上。
當太陽和月球成一直線時,其引力比平常時更大,因此形成大潮;而太陽和月球的位置形成直角時,太陽引力抵消了部份月球引力,潮汐漲得比平時少而形成小潮。至於地球上的人們,其「血脈」(指脈管內的物質)狀態,自然也受到大自然的變化影響,而在生理上呈現出,如生理時鐘的規律、女孩的月經、脈的十二經循行……等。
另外,探討「脈」(指氣血流行的通道)與人體之關係時,可以發現人體臟腑基本上是處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裡,而其中的聯繫靠的就是經絡的交通,因此不管是體內物質的充足與否,熱能與壓力的呈現,甚至是因活動產生的聲波光波或震動波……等無形的波動,在這密閉空間內,皆可完整的反應在「脈」的上面。
因此,「脈診」的原理也是來自於這裡,藉由診察「脈」的變化,可以如實的反應人體當下狀態與大自然之變化,經過全息律之分析,充分掌握健康狀態,而成為「脈診」這門獨特技術,有別於西方醫學與玄學,為中醫學中最寶貴的資產之一。
基礎脈學概論
什麼是「脈」
元代醫家朱丹溪曰:「血行脈中,氣行脈外,相並周流。」
《醫宗金鑑‧四診心法要訣》:「脈為血腑,百體貫通,寸口動脈,大會朝宗。」
白話解釋:所謂「脈」,是指含有「氣、血」這兩個部分的物質,行走於全身的通道。「血」為有實體之物,「氣」為看不見之能量。「血」原本是不動的狀態,其之所以可以流向全身是靠「氣」的能量來達成。在「脈」裡,「氣」作用於「血」而完成以下三項功能:推動(運行血液)、約束(血行脈內)與溫煦(維持血液溫度)。
另外,還有下列幾種角度可以幫助理解:
1.「陽加於陰謂之脈」:陽氣推動體內液態物質而產生的行走道路。
2.「陽加於陰謂之潮」:而其流動的狀態具有如潮水般的消長性。
「脈」就如同自然界的現象一樣:(1)月亮(日使之明)→陰晴圓缺(陽之變化)→月滿(陽氣大盛)→漲潮(陽主動主升)。(2)海水是鹹的,血也是鹹的,血的變化反映著陽氣的變化,也反映著與日月的關係是密切的。(3)了解脈就等於了解人體氣血陰陽之變化及與日月相應之變化。
3.「脈以候陰陽」:因此可以從脈的狀態反推了解體內「氣血」的狀態。
4.人體一切的不協調,進而產生之疾病,都可以在「脈」象中找到答案。
「脈管」內,「氣」與「血」對人體的影響
氣的生理功能
(1)推動作用:血的運行、器官之固定與食道胃小腸大腸……等之蠕動。
(2)溫煦作用:體溫調節、提供熱能。
(3)固攝作用:血與津液流行於體內或通道內而不溢出,當固攝不利時便會形成汗出不收或不正常出血的現象。
(4)防禦作用:免疫系統。
(5)氣化作用:營養提供與水分代謝。物質氣化是指「物質細小化」使其能順利通過組織細胞以達到營養供應與水分廢物代謝的功能。
血的生理功能
(1)維持人體臟腑、形體、九竅等組織、器官的生命活動(新陳代謝)。
(2)機體的運動和感覺都須要血液的濡養。
(3)血是機體精神活動之主要物質基礎(轉化成氣)。
「脈」的具體表現
首先,讓我們發揮想像力,將「脈」想成一條柔軟的水管,一頭有一個加壓器,使水一波一波的輸送過來,管面看上去有一連串的半圓形隆起,一個接一個規律的向另一頭移去。因此可將脈管分成長、寬、高三個部份,將其構成立體形狀。加上壓力後增加流速、管面隆起的力道這兩項。接下來再將上述項目換成代號,以後所有脈象都會用代號來拼湊和分析。
一個完整的脈象,就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認識:
【部位】指脈管高度(皮膚至骨面間的高度),將其區分為「浮」與「沉」這兩個部份。
〔實際操作〕
a.首先,先用食指找尋手腕內側橫紋的下緣。
b.當位置找到時,輕觸皮膚,可以感覺脈搏的跳動。之後,再往下「重按」至骨,同樣感覺到脈搏的跳動,這就是整個脈管的「高度」。
c.這時請「閉上眼睛」,將注意力放在指尖,可以發現「脈」在搏動,想像指下有如一根柔軟的管子一樣有其高度,將這高度一分為二,上半部稱之為「浮取」部位,下半部稱之為「沉取」部位。再試著運用按壓的力道,上下來回的控制手指處在的位置。換言之,指下把脈的深度,淺表皮膚下屬於位置「浮」,按至肌肉下、骨上屬於位置「沉」。練習到這裡,各位就已經具備了學習脈診的「四分之一」技巧了。
【速率】脈搏跳動的速率,可分為「遲」與「數」兩個部份。
〔實際操作〕
a.同上方式,找出脈搏跳動部位,接著準備具有秒針功能的手錶,算出一分鐘跳動多少下。這項脈診的「四分之一」技巧,夠輕鬆簡單吧,趕快跟著做吧!(操作時,浮取與沉取兩部位可以分別計算)
b.所得到的結果,如果有異常(指疾病),便依照其速率,分別給予不同代號,跳動快者稱「數」,慢稱「遲」。一般情況下,會出現下列三種情況:
病脈速率:數脈:一分鐘85下以上。
遲脈:一分鐘60下以下。
正常脈搏速率:一分鐘60~85之間。
【形狀】感覺脈管的寬度,可分為「大」與「小」兩個部份。
〔實際操作〕
a.當手指接觸脈管時,「手指指腹」的接觸面,如果呈現整個接觸面都有搏動感,則為「滿指」的現象,屬於脈的寬度所佔面積大,稱為脈「大」。
b.手指接觸脈管時,「手指指腹」的接觸面,如果呈現一條細線的現象(現在請先試著用指腹接觸桌角邊線,體會細線感覺),則表示脈的寬度所佔面積小,稱為脈「小」。
c.如果你感覺不出脈管寬度是「大」或是「小」,則這個項目視為「正常」寬度。這項也是脈診的「四分之一」技巧,剛開始比較難分別,請找不同年齡層的人,多摸幾個人,就會比較容易分別「大小」了。
【反彈力】感覺脈搏搏指的力道,可分為「有力」與「無力」。
〔實際操作〕
當手指接觸脈管時,脈搏搏指的力道作用在指腹上,其程度可以界定如下:
a.有力脈:感覺脈搏反彈有力,並且可以目視看見,按在脈搏上的手指隨著脈搏一同跳動,這樣的情形稱為「有力」。
b.無力脈:感覺脈搏反彈無力,好像有脈搏輕微跳動,又好像沒有脈搏跳動,甚至要上下左右按壓尋找,才勉強感受的到。當擁有如此不確定的感受,而無法正確分辨脈的速率與形狀時,稱為「無力」。
c.正常脈:當脈搏跳動明顯,可知非無力脈時,但又沒有出現「有力」脈(按壓指沒有跟著博動),則視為「正常」力道。
掌握以上的脈診技巧,就能開始進一步了解「脈象」了。在以往教學脈診技術的過程中,學到這裡,許多人會試著按壓自己的脈搏,經過慎重考量,然後告訴我「無法體會」「分不出來」「好難學歐」……。現在的你是不是也有同樣的疑問?在這一定要平反一下,我的脈法是很好學的。請先確認你自己的身體健康「是否正常」,許多人身體弱到脈都摸不到,當然分不出浮沉、遲數、大小,能體會出來,那才奇怪。所以請先找一位國小一年級左右的小朋友來把脈,很容易就可以體會脈管的高度、寬度、速率與搏指力。再以這個脈象為基準,多和其他不同年齡的人相比較,很快就能區分脈象了。
將以上四項反覆練習區分後,接下來要賦予其脈學上的意義,也就是結合「中醫診斷學」上的「八綱辨證」,運用方式如下:
脈之陰與陽
陰陽乃解釋人體一切現象之總綱,即以陰陽的對立與統一,消長與轉化,互根互用的觀點,說明中醫學領域裡的一切問題。
陽為總綱「主一身之陽」﹔陰為總綱「主一身之陰」。當出現脈浮、脈數、脈有力、脈大,皆可歸為陽脈與陽證;當出現脈沉、脈遲、脈無力、脈小,皆可歸為陰脈與陰證。
脈象之形狀「小」「大」與「八綱之陰陽」相對應。脈小,則反映出屬於「八綱辨證」之陰證;脈大,則反映出屬於「八綱辨證」之陽證。
脈之表與裡
接著是「浮」「沉」與「八綱之表裡」。
在浮取部位感受到的脈象,對應「八綱辨證」中的「表」,屬「陽」,探討人體皮、脈、氣、腑等狀態。
在沉取部位感受到的脈象,對應「八綱辨證」中的「裡」,屬「陰」,探討人體筋、骨、血、臟等狀態。
有了上述概念,接下來一一探討其內容。
人體體表組織分為皮、脈、筋、骨等五個層次。浮取部位,候體表組織的皮膚、脈管兩個層次,也可以分別針對於肺、心兩臟,作用於體表組織的功能來做檢測。沉取部位候筋與骨,也可以分別針對於肝、腎兩臟,作用於體表組織的功能來做檢測。
以整體上下兩層來看,浮取部位離橈骨動脈搏動有一定之距離,動脈搏動之力上傳體表須經過表層流動物質如細胞間液與淋巴液充填其間的影響,這些物質對體表有著防衛與代謝的作用,因此浮取位置相當於體表「氣」的反應區。沉取部位可觸及橈骨動脈搏動,直接可以感受體內心臟傳輸出來的血液變化,因此沉取部位為「血」的反應區。
另外,《內經.五臟別論》「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這說明以臟腑而言,六腑的生理功能相互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飲食的消化、吸收、轉輸和排泄。因此特別容易受到外在的感染,或是通道阻塞,導致實性發炎病症,而脈則呈現「浮」的現象(簡稱為「數熱主腑脈浮」)。五臟的生理功能,屬於體內的功能運作,容易隨著過度勞累,或是年紀增長而出現「虛性」的病症,脈則呈現「沉」的現象。(簡稱為「遲寒主臟脈沉」)
●臟腑分表裡圖
脈之寒與熱
再來是「遲」「數」與「八綱之寒熱」。
脈搏速率為遲:主寒,與冷、凝、慢、臟有關。當脈象出現每分鐘60下以下的情形,對應「八綱辨證」,則屬於寒證,可以思考以下四種現象發生於人體的可能性:
冷(體內感覺寒冷)
凝(造成體內物質凝結,如瘀血、腫塊)
慢(身體代謝減慢)
臟(通常與五臟功能衰退有關)
脈搏速率為數:主熱,與熱、動、快、腑有關。當脈象出現每分鐘85下以上的情形,對應「八綱辨證」,則屬於熱證,可以思考以下四種現象發生於人體的可能性:
熱(體內感覺發熱)
動(造成體內物質竄動,如出血、肌肉抽搐)
快(身體代謝加速)
腑(通常與六腑器官發炎有關)
脈之虛與實
「無力」「有力」與「八綱之虛實」。
脈搏應指屬於無力脈:主虛,意指此時人體呈現「正氣虛」的現象。分析原因,會發現體內仍然留有「邪氣」,但是由於「邪氣虛,正氣也虛」,導致正氣不足以排除邪氣,而屬於久病不癒之慢性病症。
脈搏應指屬於有力脈:主實,意指此時人體呈現「邪氣強」的現象。分析原因,會發現體內「邪氣強、正氣也強,兩強相爭」,導致出現人體「紅、腫、熱、痛」等,其中一項以上的不適症狀發生。說明此時屬於疾病之急性發作期,應當儘快就醫。
八綱辨證與脈的組合
將上述內容整理成下列表格,成為脈象的八綱與八綱辨證之組合對照表:
有了這些整合的觀念,融會貫通後就會發現:
有「疾病」就會出現「症狀」→「八綱辨證」;
有「症狀」就會出現「脈象變化」→「浮沉大小遲數有力無力」;
得知「脈象變化」便能先推測「八綱」,再推測「症狀」;
當「脈象變化」與「症狀」一致時,就能研判「疾病」。
這就是脈診基礎篇的運用架構。
五臟六腑之部位統屬
部位生成概說
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先人為了解決人生與宇宙根本的問題(也就是人與宇宙是如何被創造的),經由大智慧者細心體察,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創造易學的根本。
易學是以「無極生太極」為宇宙的根本,主張由太極生成陰陽,由陰陽生成「金木水火土」五行,由五行生成萬物。表示太極為一切存在的第一原因,陰陽統一的核心主體。聖人瞭解掌握「天人地」之間一切事物的規律,具備用「易學」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發展成「陰陽文化」,藉此闡明創造原理之事實。
無極為「空」,似空非空而生太極之「有」。
太極之「有」,由靜轉動而分陰陽之「兩儀」。
兩儀之陰陽動轉,『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其太極左旋曰陽,右旋曰陰,宇宙運轉之左右,亦即成陰陽。《易經》天道左旋,地道右遷。
形成太級極圖說:
天之陽在左,由左至右;地之陰在右,由右至左。陰陽變化,四季流轉,而成水、火、土、風,形成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物質生成,根本構成要素的基本粒子,也都具有陽性、陰性,或陽性與陰性中和之中性。以二性結合相對的關係形成原子。原子也帶有陽性或陰性,他們也以二性結合相對的關係,形成物質的分子。
在人的方面,現代科學家證明人之最初始的單位為DNA染色體,為雙股呈螺旋狀結構,如同太極原理不斷複製而成五行屬性之組織器官,相互運作形成人體。
在脈的部位統屬關聯上:腎為先天之本,陰陽水火二臟,生命之本源,位處兩尺。左陰為水,五行相生為水生木,木生火,生發向上故左關為木,左寸為火。右陽為火,五行相生為火生土,土生金,生發向上故右關為土,右寸為金。反映在左右寸關尺三部而形成臟腑五行辨證之理論基礎。
按照中醫觀念以陰陽為定位,男女生理結構相同皆是左手主陰(主血),右手主陽(主氣),陰陽化生五行相生循環為:先天之本/腎精,來自父母一陽一陰的精華,分為:腎水,水→肝木→心火;腎火(命門火),火→脾土→肺金。而心火與腎火相連,如同一太極循環相生不息。
曾研讀脈學書籍的人一定很納悶,從古到今各個醫家、學派、書籍,談到這個部分,似乎沒有一致的標準,而使後代醫家為此爭論不休,例如《四診心法》:「右寸浮候胸中、沉以候肺;左寸浮候膻中、沉以候心。膻中即包絡也。右關浮以候胃、沉以候脾;左關浮候膈膽、沉以候肝。兩尺沉俱候腎、左尺浮候小腸、膀胱;右尺浮候大腸、命門。五臟皆一,惟腎有二,故曰兩尺候兩腎也。」《至偽訣》:「以大、小腸配於寸上,以三焦配於左尺,以命門配於右尺。」《滑壽》:「以左尺候小腸,膀胱前陰之病,右尺候大腸,後陰之病。」《脈訣》:「察其六部,的在何處,一部兩經,一臟一腑,左寸屬心,合於小腸,關為肝膽,尺腎膀胱,右寸主肺,大腸同條,關則脾胃,尺命三焦,不特臟腑,身亦主之,上下中央,三部分齊,寸候胸上,關候膈下,尺候於臍,直至跟踝,左脈候左,右脈候右。」《素問‧脈要精微論》:「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脈經》:「王叔和創寸口診法,切脈專取兩手寸口,也稱「三部九候」,以寸、關、尺為三部,以浮、中、沉為九候。提出寸口分主臟腑的理論,以左寸屬心與小腸,左關屬肝與膽,左尺屬腎與膀胱,右寸屬肺與大腸,右關屬脾與胃,右尺屬命門與三焦。」
不知道哪個版本才是對的。其實,能夠立書流傳於世的醫者,有哪一位不是當代大醫家。而這些論點都是他們一再研究歸納的心得,哪有錯的道理。因此,當我們運用這些智慧結晶時,應當先將所有的可能性都列入參考,藉由問診來確認我們的分析是否正確,久而久之,就能像名醫一般,下指便知這個部位是指哪一個臟腑器官出現問題。
下表將各家說法歸納整理,方便我們照表詢問診病。
臨床上,在三指總按的時候,寸、關、尺三部脈之中,常會有單一出現不同的脈象而呈現異常脈動,此時針對異常部位反覆舉按推尋,仔細記錄其脈象,稱為(獨異脈)。可運用以上「臟腑辨證」與「部位統屬」的觀念,將臟腑功能帶入思考,便能掌握疾病的部位、性質及邪正盛衰,進而正確判斷治療。
脈象解析
總按
由於寸關尺三部所代表的是全身的健康狀態,因此我們可以藉此來分析人體的體質強弱與有無受邪(生病)。其分析與思考原理是參考中醫之「八綱辨證」法,我們可以先透過以下簡表進行分析運用,將所摸到的脈象對照所屬的「八綱辨證」內容來分析結果。
●脈與八綱辨證對應表
〔例〕王小明、28歲、業務員。昨日外出工作適逢大雨,來不及防備而受涼,今日起床仍感不適而前來就醫,診其脈記錄如下:
〔分析〕
a.右手浮取為【表】;速率為數為【熱】;反彈力為有力為【實】;形狀為大為【陽】。沉取正常、沉大則代表【表熱向裡蔓延】。
「八綱辨證」結果為【表實熱】,病情正在變化中。
症狀:「表實熱」指體表有熱邪(感冒)導致發燒、呼吸急促、大汗出、口渴等症狀。
b.左手沉主【裡】;無力為【虛】;小為不足;浮取正常。
「八綱辨證」結果為【裡氣血兩虛】。
症狀:體內正氣趨於體表抗邪導致裡之氣血不足、倦怠乏力、食不下、嗜睡、四肢無力等「裡虛證」。
由以上分析可知小明今日症狀為明顯倦怠無力、食慾不振,併有發燒、口乾、呼吸喘咳……等症。可以先處理表實熱證,待症狀緩解再補體虛來恢復健康。
單按
三部之中某一部位呈現異常脈動時,稱為獨異脈,其所屬部位代表正在發生不適之症狀,也就是當下最不舒服的症狀可以由此得知,其分析與思考原理是參考中醫之「臟腑辨證」法,我們可以先透過以下簡表進行分析運用,將所摸到的脈象對照所屬的「臟腑辨證」內容來分析結果。
●脈與臟腑部位統屬對應表
〔分析〕
a.左寸這個部位可以反應出心(指腦部功能)、小腸(指造血功能或泌尿系統)、胸中(胸腔所屬部位)、心包絡(指心臟)等這四類思考方向。數為有熱邪,熱邪在胸中導致胸悶,熱迫心臟導致心悸,熱性上炎擾亂心神導致失眠多夢、思慮煩躁,熱耗津液使小便短赤等症狀。
b.右尺屬腎陽,無力為虛故稱為腎陽虛,其陽氣不足無法補充命門的火源使溫熱之氣無法傳至體表而產生怕冷倦怠、腰痠膝無力。大腸後陰因為腎陽虛無法助其吸收水液導致容易拉肚子。腹中子宮卵巢陽氣不足易導致月事不調、嚴重則不孕等。
歸納脈象所得到的結果,都可運用中醫診斷辨證之「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或其他辨證方法來對照分析。
其中又有一種歸納法是先人將其「辨證」好的經驗,分析組合而成的28個結果脈,記錄其所生之疾病與症狀,成為脈診的基礎。如同算數的九九乘法一樣,2×8=16,不需算式而直接知道答案。「28脈」也是一樣,其答案已經包含「八綱辨證」的分析過程了。
因此,我們可以將總按結果,視其屬於28脈的哪一個脈,來辨別人們之體質與邪正關係。而將獨異之部位,單獨分析其所屬的是28脈的哪一個脈,將部位統屬之臟腑生理功能帶入28脈主病,來分析其正在不舒服的症狀。
最後,將「總按」與「獨異」分析出的結果交叉比對,便可形成八綱辨證、氣血辨證、臟腑辨證……等中醫之診斷結論,進而制定治則與處方。
〔例〕左手總按浮取無力(左主血,無力為虛),左關極無力(「肝」氣血兩虛),兩相分析顯示此人「貧血」。由於「浮取無力」表示「氣不推血」,血液無法正常上輸到頭部,而發生頭暈、目眩、心悸、失眠、頭痛、眼睛乾澀等症狀;體表也因為供血不足而導致精神不振、頸肩酸疼。
〔例〕左手總按無力(左主血,無力為虛),左寸極無力(「心」氣血兩虛),兩相分析顯示此人長期血不養心,導致發生「腦神經衰弱」的現象。
〔例〕左右兩手總按無力(氣血皆虛),兩尺脈更無力(腎虛明顯),兩相分析顯示此人長期身體虛弱,導致發生「腎虛」的現象。
脈診臨床運用的思維
中醫在診斷疾病的步驟,一般是按照「望、聞、問、切」這四個步驟來達到目的。
【望診】運用眼睛來觀察病患的神色、形態、舌象、眼睛、手掌、大小便和其他代謝產物(如涕、痰)等的診斷方法,對於孩童,還包括望其指紋的項目。
【聞診】包括聽聲音和聞氣味這兩個方面,聽覺可以觀察病人的語言、呼吸、咳嗽等聲音;嗅覺則可以分辨病人所散發出來的氣味,以及排泄物的氣味等。
【問診】最普遍的診斷方式,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在診斷病症上,問診的運用皆是非常重要的。
當患者主訴病情的同時,對其或陪同而來者有目地的詢問,有關病痛所在位置、發病的時間、原因、經過、既往治療、既往病史、飲食作息等生活習慣、家族病史、等。可以採用清代著名醫家陳修園《醫學實在易》的「十問」為重點:「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切診】分成脈診及觸診兩部份,運用手指的觸覺,在患者的特定部位進行觸摸按壓的檢查方法。
其中脈診的部份,則是中醫特有的診斷方式,也是最令人難以學習的部份,下列敘述乃脈診臨床運用思維,提供給各位參考。
已知病症時的用脈選方
學習中醫的過程中,常會有人這樣問:「我感冒了,幫我開個藥吧?」「最近常失眠睡不著,要吃什麼來改善?」「血壓突然升高,有沒有降血壓的藥?」其實這些都是屬於現代醫學或者是西方醫學對病症的一種歸類方式,什麼病該吃什麼藥是已經經過臨床人體試驗而得出的用藥結果。中醫用中藥則不然,其準則稱為辨證論治。中醫治病,視病必有症,依症辨證在前,論治在後,治症用藥採對證下藥來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因此,市面上已有許多這類針對某些病證來選方的書籍,當初學者想要運用時,可以加入脈象來思考。
例如感冒的病證可分為下列七種不同證型(以中醫內科六版教材為例),其脈象各不相同,每個證型又有許多症狀所組成。
(1)風寒證、脈浮緊
症狀:鼻塞聲重,噴嚏,流清涕,惡寒,不發熱或發熱不甚,無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質稀,舌苔簿白。方藥;荊防敗毒散。
(2)風熱證、脈浮數
症狀:鼻塞噴嚏,流稠涕,發熱或高熱,微惡風,汗出口乾,咽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黃。方藥;銀翹散。
(3)暑濕證、脈濡數
症狀:發熱,汗出熱不解,鼻塞流濁涕,頭昏重脹痛,身重倦怠,心煩口渴,胸悶欲嘔,尿短赤,舌苔黃膩。方藥:新加香薷飲。
(4)表寒裏熱證、脈浮數
症狀:發熱,惡寒,無汗口渴,鼻塞聲重,咽痛,咳嗽氣急,痰黃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黃白相兼」。因風寒外束,表寒未解,入裏化熱。方藥:雙解湯。
(5)氣虛感冒、脈浮無力
素體氣虛,復感外邪,邪不易解,惡寒較重,或發熱,熱勢不高,鼻塞流涕,頭痛無汗,肢體倦怠乏力,咳嗽咯痰無力,舌質淡苔薄白。方藥:參蘇飲加減。
(6)陰虛感冒、脈細數
陰虛津虧,感受外邪,津液不能作汗達邪,身熱,手足心熱,微惡風寒,少汗,頭昏心煩,口乾,乾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紅少苔。方藥:加減葳蕤湯。
(7)陽虛感冒、脈沉無力
症狀:惡寒重發熱輕,無汗或自汗,面白,四肢不溫,語言低微。舌淡胖苔薄白或微黃。方藥:參附再造丸
學習步驟:得知感冒→把脈(若得出浮數脈)→詢問其症狀(若症狀雷同風熱證)→選用銀翹散來加減運用。
針對臟腑功能狀態來論脈選方
在把脈的過程中,五臟本脈或獨異脈在部位統屬的表現,通常有其所屬臟腑的代表意義,如弦脈主肝或左關主肝,針對脈象的變化可以與臟腑功能來相互思考。
例如:左寸無力表示心虛,泛指心臟的氣血不足→按照無力的分析又可分為下列項目。
(1)心氣虛:浮取比沉取更無力。
(2)心血虛:浮沉皆無力。
(3)心陰虛:細小無力或細數無力。
(4)心陽虛:無力且遲。
上述區別可以很容易在網路或中醫診斷的書籍查詢(如搜尋心氣虛),得知其症狀如心悸、短氣(活動時加劇)、胸悶不舒、自汗等。再來確認是否脈證相合,進而選方用藥,如:
此部位(左寸)也能按照組合脈(28脈)的歸類來分析,例如:
一項病症發生在不同人身上是可以有不同脈象的出現,因此需要善用本書中的知識來分析判斷。
如《《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其中探討「下利」的病證(「下利」,俗稱拉肚子,其原因通常是大小腸吸收水液出現障礙或是蠕動過快所導致的,以下探討包括泄瀉與痢疾。)有許多脈症現象供我們思考: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當患有痢疾下利的病症:可藉由脈象變化來掌握病情與預後。
脈沉弦,沉主裡,代表病邪入裡;弦主鬱,指邪氣閉阻,裡腑不暢,所以下利病情轉為裡急後重的現象。(自覺腹內拘急疼痛,便意急迫,肛門重墜,但是卻又便出不爽。)
脈大者,大則病進,屬邪氣內盛,發作未止之象;脈微弱數者,微弱數指邪氣已減弱,正氣雖弱但仍有抗邪之力,身雖微熱,不久將自解。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炙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脈象也能提供危候者判斷死生的依據。
脈是體內臟腑氣血通行於外的道路,無脈則表示體內的陰陽根本之氣已經俱失,而症見下利肢冷等脾腎陽虛之症狀,乃脈症皆屬危候的表現。此時治以溫灸而仍出現無脈之陽衰難以回復的現象,其症狀反應出陽氣上脫而喘,為陰陽決離之死證。如果觀察其足,胃經趺陽脈(衝陽穴脈動)大於少陰腎經脈動,可視為胃氣尚存,其預後為佳。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脈症相吻合而出現好的發展。
下利非常耗傷體內正氣與津液,因此會在極短時間內就出現脈弱的現象,屬於脈症相合的情況,脈弱則顯示出邪氣衰退,症狀出現微熱而渴,是屬於體內正氣回復而自救的一種表現,因此當自癒。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脈緊為未解。」
脈症不相合,則視其與症狀不相合之脈象變化來分析。
承上條,虛寒下利而脈偏數,症見微熱汗出,為陽氣(正氣)回復之象。假設脈緊,緊乃寒邪盛的脈象,故知邪氣仍盛,下利未解。
「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脈症相合,疾病當癒而未癒,其脈象會開始有所變化。
綜觀前述提到下利脈偏數而微熱渴者,屬於體內正氣回復自救的一種表現,應當自癒。假設其下利症狀並未改善,脈象轉為數而有力,則屬陽復太過而化為熱邪,不久將熱傷陰絡而出現便膿血的現象。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脈症不合,未必就是不好,當視其脈之特性分析來與病症一起思考。
下利之後耗傷陽與津液,脈當無力,而反出現弦脈,屬於偏有力之陽脈,有陽氣回復之象,再審其發熱身汗,為體表營衛之氣調和的表現,故判斷為將自癒。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同樣是下利,也可以出現寸尺部為不同脈象的情形,將部位統屬與脈象分析導入便能理解。
下利其病在裡,脈當沉。如今出現不同之脈象,寸部屬陽,脈浮數則表示體內陽熱氣盛;而尺屬陰,澀為陰血耗傷。分析當上焦熱盛而無所出,必隨下利之勢而灼傷下尺陰絡,進而導致便膿血的發生。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其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此為脈與症部分相合的情況。
下利,其病在裡而脈沉,正氣耗傷則寒而脈遲,屬於脈症相合之象。又視其兼有症狀裡虛陽微則下利清榖;而裡陽虛陰盛,導致虛陽上浮則面少赤、身有微熱,又屬脈症不合之象。
此時就要綜合運用中醫陰陽的基礎理論來看待,知其是陰寒下利,陽虛不盛,但正氣尚能振奮而表現出陰陽不和、陰盛格陽、虛陽浮越的現象。此時治以溫陽散寒,使陰陽上下相通和,則將於鬱悶昏冒而汗出後病解。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視其脈症變化判斷死生。
虛寒下利之後脈絕無,屬體內陰竭陽衰之危候,自當手足厥冷,經過一晝夜的時間(或已服藥,或未服藥,發生脈起且手足回溫的現象,自然是陽氣回復的表現,主生。如果脈仍無且手足未溫,則為陽氣已絕,主死。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脈症不合,此為捨證從脈治,下利反用瀉下法的一種思維。
下利脈當虛,其人脈象如平常非無力之脈,知其正氣未傷,屬於不合理的現象,由於下利病位在腹部胃腸,因此加上觸診按之心下腹部,發現脹滿堅硬,故知此現象是屬於實證,乃正氣盛而邪氣實時的表現,應當採攻下法來去邪存正,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遲滑,滑為食滯,遲為氣滯不行,同樣屬邪實導致下利不止,故仍使用大承氣湯來去邪存正。滑脈為宿食積滯之脈,仍屬邪實導致下利,宜大承氣湯下之癒。
分享:
今日人氣:3 累計人次:294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