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貓出版偵查課】著色書算不算書?

2016/1/19 上午 09:30   資料來源:老貓   
本站分類:出版風向球
【老貓出版偵查課】著色書算不算書?

隨著各大通路發表年尾的銷售報告,毫不意外地,著色本在台灣三大通路都成為獨占鰲頭的冠軍書。但這還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全世界在去年都掀起著色書的狂潮。

以有著色本女王之稱的貝斯福(Johanna Basford)來說,根據她的出版社報告,她的大人著色本已經在全世界約四十多個國家賣掉了一千六百萬本以上。她的新作《迷失海洋》(Lost Ocean)去年十月在美國上市的時候,首刷印量是一百三十萬册。美國連鎖的邦諾書店甚至要為著色本開出一個獨立的營收科目,在投資會議上專門分列報告。

不過這個現象在出版史上卻不算是全新的。剛好在十年前,2006 年的日本,那一年因為著色畫風行的緣故,有近二十家出版社搶發大人著色本圖書。光以東京河出書房新社的「成年人著色」系列,共十一種的發行量就達一千二百萬冊以上。所以今年的風潮對日本而言,應該算是十年一次的流行輪轉。

法國在 2012 年也發生過一次,當年暢銷榜上單單是一本《你與快樂只差上色》的著色本,銷量就達到空前的三百五十萬冊。這本書的副標題「一〇〇幅美景填色減壓」預告了三年後所有著色本上市的關鍵訴求。

有些評論認為著色本是「紙本的勝利」,只有紙本書才能辦到讓使用者細細填鴨繪色的任務,因此也才能有紓壓解憂的價值。而另外一些相對的評論則認為,著色本根本沒有文字,沒有閱讀這件事,因此著色本在書的排行榜上占據著顯赫位置,並不是出版產業的幸事。

著色本是紙本的勝利嗎?

第一個問題比較容易回答,在相同的圖案下,使用相同的筆型工具,讓使用凝神專注在著色上,以至於忘卻外界煩憂,讓使用者產生接近冥想或打坐禪定的體驗,這在數位環境裡應該是不難重現的。我們有繪圖板、感壓筆和非常精巧的繪圖程式,只差有人把著色本做成 App 而已。

我們現在說這是紙本的勝利,可能只是在描述目前紙書的市佔率還超過電書、這個既成的現實,而不是在描述著色本真的是只有紙本才能展現的內容模式。

但這個問題關聯著底下這個可能更核心的問題:著色本是書嗎?

著色本是書嗎?

從物質結構來說,著色本是書毫無問題,有封面,有內頁,有印刷,有書名,還有國際標準書號。它們由專門出版書的公司出版,在書的通路銷售,擠上書的排行榜;不管從什麼角度看,它都是書。

但從書的資訊保存傳遞層次看,一本書需要有訊息,需要被閱讀,兩者都存在,書的意義才完成。著色本只有圖案,讀者並不是用閱讀的精神狀態注視版面,讀者是在上面填色。讀者不解讀、不吸收,只在上面作畫,訊息並未傳遞。即使把圖案視為訊息的一種,你也不知道那個訊息說了甚麼。

我不想說我們也有畫冊那樣的書,因此著色本的純圖案比照起來也沒問題。我覺得著色本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一個在數位時代很重要的命題,那就是什麼是書?什麼是出版?什麼是編輯的任務?

什麼是書?什麼是出版?什麼是編輯的任務?

在紙本書的時代,書就已經不純粹只是訊息承載、傳遞的工具了。許多書做為裝飾品而銷售,做為娛樂工具而銷售,在書的歷史上,書曾經是知識的保存庫,名望的寄託品(Who is who),教育的工具,國家意志的展現,休閒的,陶冶的,紀念的,發抒的,謀生的,做學問的,各種可能性。

書從聖經的年代開始就在不斷增加應用的層面,擴張可以解決的範圍。

當維基網站誕生,我們可以辨認得出來那是紙百科變身為數位工具的一次轉型。它是出版的領域,只不過出版流程、工作型態、商業模式和使用方法都全然不同了。

當地圖集化身為 GPS 行車導航,我們也應該看到在那完全不同的科技面貌下,處理的仍然是我要怎樣從甲地到乙地的古老命題。

許多書不是讓我們看完就結束,考試、理財、減肥、園藝、畫畫教程、程式設計、心靈雞湯……看完還要實踐,你才真正滿足當初買書的需求。從這個角度看,書是為了使用者需求而存在的,你的書如果不能解決讀者(或使用者)的某個心理需求(打發時光也是一種需求,獲得一個新知也是),它就無法在市場上找到讀者。

著色本確實是書,因為它解決了讀者的某個心理需求。

因此編輯在考慮「做書」是什麼意思的時候,最好不只是把眼光鎖定在物質型態那樣的層次,出版是會變動的,產品是會代換的,但需求永恆。我們應該為需求工作,而不是為紙張這類的物質形式。這個行業如果只以紙張為定義,我們就得認真想想音樂產業帶給我們的教訓和啟發。

 

 【專欄作家】

老貓,資深編輯,《老貓學出版》知名作者。現為出版顧問,淡江大學兼任講師。

 

2016台北國際書展只要來秀威攤位出示下方折價券,就能享有購書優惠唷!請在結帳時將本網頁秀給服務人員,也可以下載到手機裡備用喔:) 

折價券-10x15cm-01.jpg

 

今日人氣:8  累計人次:12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