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出版風向球
【老貓出版偵查課】EP同步,出版社已沒有選擇餘地
圖片來源/shandrus/Shutterstoc
我大概早八百年前就已經寫過好幾篇文章,呼籲出版社應該開始採用「EP 同步」方式革新編輯部工作流程。不幸那些文章的效果幾乎為零。我知道確實有些出版社開始想要做這種轉變,但大部分情況下,大家都會面臨編輯部沉默的抵制,以至於幾乎沒有看到誰真的實現了 EP 同步的理想。
但現在我們面臨產業產值一路衰退的局面,出版社已經沒有選擇餘地,非往 EP 同步的方向前進不可。
因為讀者已經離開了紙的世界,你如果不在讀者習慣的地方提供選擇,讀者就越來越難改變閱讀模式,去遷就轉型緩慢的產業[]。如果出版社現在就要直接供應電子書,眼前的問題就是電書市場根本不足以支撐製作成本。而沒有電書供應,讀者是不會出現的。
但現在要製作電子書,實際工作現場上卻發現困難重重。簽不到電書數位授權權利的老問題[]且不談,到今天我們仍然發現,絕大部分編輯還是認為電書製作是美編的事、工程師的事、轉製人員的事、外包廠商的事,總之是不關我的事。
於是紙書做完了,回頭再來想做電書,才發覺代價高昂,費時耗工,而且前面編輯做過的事又要重做一次。什麼事呢?就是編輯前面所下的編輯指令(這是大標、這是小標這些),又要請電書轉製人員重新標記一次。沒有事前規畫好合理的紙電同步工作流程,代價就是這雙重的成本損耗。
現在唯一的路只剩下如何在紙書製作的同時,也一併完成電書的前置工作。用紙市場的規模完成電書的製作成本。而且不能增加編輯一絲一毫額外的工作負擔(別讓編輯不開心啊)。
更妙的是,如果你規畫的 EP 同步流程夠合理,不只可以大幅降低電書的轉製成本,甚至還可以回頭降低編輯和內頁美編的排版負擔。
如何克服編輯部的抵制
適合電書製作的內文檔,最關鍵的東西就是擁有「結構標記」清楚的內文檔案。檔案結構標記完整,轉換成電書就是舉手之勞,不費多少功夫。那結構標記是啥?答曰:就是編輯對文稿所下的「這是大標、這是小標」的編輯指令。
所以你看出此中奧妙了嗎?理論上編輯只要做好份內工作(下好編輯指令),檔案的結構標記自然清楚,轉製電書一點也不困難。但為什麼現狀卻不是如此呢?編輯沒做好該做的事嗎?不,不是編輯的問題,而是紙書的問題。
因為我們所有的流程安排,都是針對印出紙本書這件事而規畫的,紙本書需要的我們就納入流程,紙本書不需要的,我們也不會特別注重。
因此即使當編輯下好了編輯指令,對美編而言,重點是怎樣在排版後,讓讀者一眼就知道這是大標、這是小標。紙書不會在標題邊註明「這是大標」「這是小標」,紙書美編要做的事情是,大標設成 40pt 粗明,小標設成 15pt 特黑,只要讓讀者在視覺上看起來不一樣,紙書標題的排版需求就滿足了。
紙書排版檔上有無保留這是大標、這是小標的結構資訊,無關宏旨。所以美編通常也直接刪除這些編輯指令了事。
而這個,正是電書檔為什麼轉製起來費工又耗時的關鍵,因為編輯做好的編輯指令(結構標記),美編把它刪掉了。而結構標記卻是電書製作的必要元素。你明明做好了,又自己手動刪掉,事後又要辛苦地補回來。雙重浪費就是這麼來的。
而美編為什麼會刪除結構標記呢?因為它礙手礙腳,不應該出現在紙書版面上啊。
解決方法是什麼呢?不動現有流程的話,什麼都不會改善,而奇妙的是,如果設定標準的 EP 同步流程,不但電書製作成本可以大幅下降,編輯工作負擔減輕,連美編都不用再手動下段式。
真有這麼好的事?當然,請看下回分解。
[]出版產值大衰退的警告
[]暢銷書本土率,以及為什麼電書平台上沒有我想看的書
【老貓出版偵查課】專欄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4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