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作家面對面
電影不僅是民初上海最新潮的娛樂,也是接觸西方文化的媒介:張偉《昨夜星光燦爛》上
張偉老師是資深文史研究者,投入歷史文獻整理已超過二十年,在無垠無涯的古籍之海中,最讓他醉心的就是上海這個地方。上海,自清末開埠以來便因為各種政治、經濟因素而成為西方文化進入的重要窗口,當然也匯集了民初中國最時尚、摩登的人物與娛樂,其中就包括了電影。二十年多來,除了電影專文,張偉老師還陸續出版了《前塵影事》、《紙上觀影錄》、《民國電影筆記》等相關書籍,主編《中國現代電影雜誌全目書志》、《民國時期電影雜誌彙編》等文獻專輯,還擔任中央電視臺、上海電視臺電影記錄片的策劃與顧問。阮玲玉、胡蝶、英茵、周璇……這些盛極一時的美麗身影,就透過這些文獻和膠捲,與他默默凝眸對望。
耳濡目染,走入電影的世界
張偉老師從小就喜歡看電影,上海幾家有名的電影院如徐匯、衡山、日暉等,都在老師家附近,也是他常常徘徊流連的地方;到了文革時期,他心目中的聖地則變成了新光大戲院。在那個風聲鶴唳的時期,「收藏」這個動作──舉凡藏書、藏畫等等,都會被當成清算、批判的原因,但是老師仍然將當時電影院出售發放的說明書小心翼翼地夾在書本裡保存,成為他最初的藏品。
張偉老師謙虛的說,那些說明書充其量只能說是個人一點小小愛好而已,他真正有意識、有規模的收藏電影周邊,是從80年代初開始,「記得我的那幾套文革郵票就是在那時買的,當時有好幾位同事受我影響,也買了不少紀特票、JT票,日後都因此小小地發了一點財。」不過張偉老師四處蒐羅電影文獻,可不是為了發財,而是一股對於電影的虔信與狂熱。當時許多電影相關報刊如北京《大眾電影》、長春《電影世界》、上海《上影畫報》、《中國電影時報》等等,都向老師邀稿,寫作激起老師對電影的強烈興趣,而興趣又驅使他不斷收集相關資料,每有新的資料,又再度激發他的寫作靈感,形成一個無限迴圈,等他回過神來時,已是著作等身。
仔細回顧之後,張偉老師才忽然發現這份持續的二十年的狂熱,自己也感到訝異,對於這條電影之路的源頭,他先是仔細想了想,然後才下總結,「如果認真追究的話,那時對電影史感興趣,主要基於兩點:1.當時的電影史專著只有程季華主編的《中國電影發展史》一本,我曾仔細看過幾遍,在欽佩之餘也感到時代痕跡的束縛,很多地方太『左』,這是文革前著作的通病,故覺得自己可以在這一領域做些事情。2.當時自己在徐家匯藏書樓工作,這是收藏民國電影出版物最豐富的地方,身在福地不利用實在太可惜。」
●《民國時期電影雜誌彙編》首發式
上海:民初東西文化薈萃與交流處
民初的上海是中國接觸西方文化的窗口,其中也包括了最新潮的休閒活動──電影,上海不僅為當時的中國人介紹西方經典作品,也將中國的故事傳出去。提到中國影史的發展,張偉老師可說是如數家珍,他說中國電影很早就透過各種管道陸續輸往海外,1913年由黎民偉、嚴珊珊主演、美國電影商人賓傑門‧布拉斯基出資並提供技術設備拍攝的電影《莊子試妻》是在美放映的第一部中國電影,之後輸往國外放映的中國影片總數可達上百部;不過當時中國電影最大國際市場是在南洋,「南洋各埠是海外華僑的主要聚集地,當時那裡的文化事業很落後,幾乎沒有什麼戲可看,而電影放映業卻較發達,即使一座小小的島嶼,也往往擁有好幾家影院,華僑們只能從銀幕上映出的祖國秀麗江山和兄弟同胞身影上寄託自己對故國的情思。」其次就是歐美各國,尤其是美國,更在30年代後成為中國影片的海外主要放映地,影響較大的一次,是1936年由費穆導演、聯華電影公司出品的《天倫》在美國上映,「放映商先將影片按照美國人的欣賞習慣重新剪輯,另行配音,並將片名改為《中國之歌》,還請當時正在美國的中國著名文學家林語堂專門撰文進行宣傳,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籌備,當《中國之歌》於36年11月9日在美國首映時,果然引起了很大轟動,成為當時的一件盛事。現在我們還能看到的《天倫》,就是當年美國人剪輯的《中國之歌》。」
●1935年12月《天倫》在上海大光明戲院放映
老電影刻劃的是民初中國的社會現象與文化底蘊,這些有趣又有生動的民間生命力,當然不能免俗的與時代緊緊相連。抗戰爆發以後,電影雖然得到更多發展空間,但政治宣傳目的已經大於文化、娛樂,此時出產的影片如《廣州大轟炸》、《桂林號飛機遇難》、《中國空軍長征日本》等,被編輯成「抗戰特輯」,先後在香港、澳門、新加坡、越南、緬甸、菲律賓等地上映,受到海外華僑熱烈歡迎,在國際上也產生重要影響,「其中有些新聞素材,曾被美國各電影公司的新聞片選用,國際反侵略協會還曾致函中國有關部門,熱切希望中國抗戰影片能到世界各地去放映,認為這是對國際反法西斯陣線的一個強有力支持。」抗戰特輯共有兩集,第一集在日內瓦世界禁毒會議上放映時曾遭到日本代表抗議,以致在會場上引起激辯,世界各國代表均對中國表示支持;當第二集在英國利物浦上映時,當地觀眾也主動捐獻二百多英鎊支援中國抗戰。
抗戰八年同時也是中、美兩國電影界交流比較頻繁,相處也比較愉快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好萊塢影片對中國人的刻畫有了顯著變化,銀幕上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描寫比這段時期之前和之後都要好得多,「那些常常出現在早期影片裡被當作譏笑對象的中國人形象如流氓、遊民、海盜、匪徒等,此時不再出現,代之而起的是中國人堅毅不屈與英勇抵抗的形象。」
於此同時,中國拍攝的抗戰影片和其它優秀電影也開始運往美國,在好萊塢上映,其中《貂蟬》和《熱血忠魂》兩部影片在當時引起的反響最大。《貂蟬》由新華影業公司出品、卜萬蒼編導,是一部借古喻今、隱含抗戰意義的影片。該片開攝於1937年春,由顧蘭君、金山、顧而已等人主演,這部電影的拍攝過程也充滿了人生如戲的周折,「當年夏天,影片已攝成大半,只剩最後兩場戲未拍,因戰事突起遂告停頓。戰事暫停後,新華擬續拍,但此時金山等人已去漢口,不願再回上海。後經反復磋商,擬定一折衷方案:大家在香港會合,借南粵公司攝影棚完成餘下的戲。」1938年,上海金城影片公司經理歐聖鐸購得該片在海外的放映權,將影片運往美國,在當時紐約最高貴的大都會歌劇院首映,紐約市長賴格第和各國外交使節,以及中國駐美大使胡適均出席了首映式,「影片經好萊塢的電影技術專家作了剪接整理,並添加了英文字幕,放映後口碑極高,當天的票價每張高達6美元,仍銷售一空。」《貂蟬》上映後,紐約各報紙紛紛發表評論給予讚揚,有的報紙甚至將「中國之夜」作為通欄標題,以示對中國藝術的景仰;《泰晤士報》特約戲劇評論家赫金遜並撰文指出:「中國戲劇占世界劇壇至尊之地位,《貂蟬》便是將中國戲劇的偉大優秀之處表現於銀幕的一部中國古裝巨片。」此次放映收入2萬美元全部捐給中國大學作為教育基金,之後《貂蟬》又在美國密歇根大學公映,收入也全部贈給中國作為醫療基金。
●卜萬蒼,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由Urga上傳
《熱血忠魂》由中制出品,是一部直接反映抗戰的故事影片,該片於1939年在美國羅斯福戲院首映,片名改為《抗戰到底》。公映後各報發表大量文章,認為這部影片不但表現中國電影技術有極迅速的進步,也昭示了中國人民抗戰的熱忱和忠勇,受到同情中國的友邦人士的歡迎。
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氛圍,而這種精神又透過畫面,廣泛傳達到遠方,凝聚起眾人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的決心,這就是電影的魅力。
未完待續
更多作家專訪,盡在作家面對面!
對這篇專訪有興趣的人也會看: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6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