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洛夫文化論壇想到的/徐望雲時評

2018/3/21 上午 09:30   資料來源:徐望雲   
本站分類:作家面對面
從洛夫文化論壇想到的/徐望雲時評

8月6日,西門菲沙大學(SFU)溫市中心校區,辦了一場有關詩人洛夫的文化論壇和書法展,特別的是,溫哥華東區國會議員關慧貞也到場,代表加拿大頒發獎狀嘉許,表揚洛夫在詩、書和跨族裔跨文化交流的貢獻。

活動是由溫哥華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先登場的是主題為《漂木》的跨文化國際論壇,探討洛夫的作品及美學思想,同時討論跨文化議題。接著就是書法展。洛夫近年沉潛於書法探索,不僅長於魏碑漢隸,更精於行草,展覽正顯現了洛夫詩與書法的功力。

事實上,據我所知,活動的靈感是因移民溫哥華20年的著名詩人洛夫,計劃9月結束漂泊,返回台灣定居,故本地藝文界發起活動來推介他的美學思想,並探討跨文化議題。

這讓我想起一件事,大概在三四年前,本地藝文界在列治文一家高爾夫球場的會館辦藝文活動,邀請了定居在大溫,且在兩岸三地都具有相當知名度的詩人?弦和洛夫。列治文市議員麥樂田(Bill McNulty)也到場致意。

當時,洛夫剛出版一本詩文集,特別簽了名送一本給麥樂田,麥樂田很高興,我則在旁邊向麥樂田介紹洛夫的作品是如何如何在兩岸三地風行,且曾因長詩《漂木》而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記得我還曾提醒麥樂田:這樣的詩人,不應該讓他在列治文太過「安靜」。

我不知道麥樂田有沒有聽進去,但後來我也未曾見過列治文市的公眾活動,找洛夫做什麼樣的「貢獻」。

197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以撒辛格(Issac B. Singer)本身是波蘭人,二戰期間(1935),眼看德軍就要佔領華沙,辛格便離開波蘭,移民美國,並在紐約落腳,在當地的《猶太每日前進日報》(Jewish Daily Foward)擔任記者與專欄作者,這家報社使用的語言不是英文,乃是以撒辛格最熟悉的意第緒語。

而以撒辛格也堅持用母語意第緒語(他稱這是一種流亡的語言)寫作,得獎之後,對他能夠在英語國度繼續使用這種被笑稱為“死的”語言寫作,竟能受到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青睞而感動,是美國,給了他傳承這種語言的空間和機會。

如果撇開語言因素,洛夫寫詩所使用的意象,奇詭大膽迷人,都是本地(不論中英文)詩人難望其項背者,他是可以像以撒辛格那樣,以自己的語言(中文)在加拿大發光發熱的;我曾好奇,為什麼本地的大學東亞研究方面的科系不找洛夫客座?

其實,洛夫因孩子都在台灣,他和夫人「獨」守加拿大,心中寂寥可想而知,就像他在接受本地傳媒記者訪問時,提到他回流的理由則「由於自己年紀漸長,親戚子女都不在身邊,缺乏家人照顧,才決定落葉歸根」,想來還是頗為感慨的。

因此,這幾年,雖是定居列治文,但夫婦倆三天兩頭就往中港台的各種文學活動奔忙。而在本地,洛夫的文學活動也僅限於華人社區,很少跨足主流領域,無法讓更多非華裔讀者看到洛夫精美的詩,個人覺得,有點可惜。

幾年前,洛夫的老家湖南衡陽為了感念他在創作上的成就都願斥資興建「洛夫文學館」向他致敬,洛夫在大溫住了20年,其文學活動卻只能鎖定在華人社區,臨走前,就是國會議員代表加拿大頒發獎狀。我唯一想得到的理由就是:溫哥華,真不是搞文學的地方。

難道溫哥華只能是到處高房價、充滿銅臭味,然後聽移民自我解嘲「好山好水好無聊」,而不能用文學來溫潤人心的地方嗎?

真希望我是想得太多了!

更多作家談時事文章

延伸閱讀
寫在自覺之後的洛夫禪詩──以〈禪味〉與〈隨雨聲入山而不見雨〉為例
【作家生活】訪雪樓

秀威與詩相關的專區
詩.jpg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5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