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另眼看書
現代禪詩在人間!詩評家楊宗翰:最能彰顯現代禪詩成績者,當屬周夢蝶、洛夫與蕭蕭三人
2018/3/21 下午 03:30 資料來源:楊宗翰 撰稿:楊宗翰
原發表2016-02-20 09:17 聯合報,經作者楊宗翰同意授權轉載
各類著作累積已超過一百種的蕭蕭(1947-),是台灣少數真正「著作等身」的文學作家兼學者。他能融現代詩之編、寫、評、教為一,對引導讀者脫離晦澀迷障,重拾鑑賞之道頗富貢獻。或許正因為蕭蕭在詩的編選、教學與評論上身影太過巨大,對其個人詩創作藝術成就的討論委實不多。台灣現代詩史該如何描繪蕭蕭的詩人形象?已然成為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自首部詩集《舉目》(1978)與《悲涼》(1982,收錄了《舉目》全部作品)印行迄今,蕭蕭的詩創作數量雖多,特色倒是相當一致:語言透明清朗、重視音響修辭、偏好短小組詩、題材多涉茶禪。跟眾多一九七○年代後期成長的詩人一樣,他曾大力檢討、批判前行代逃避現實社會及刻意惡性西化,自此建立起詩語言的清朗標準;重視音響與修辭則屬中文系專業訓練下的體會;短小篇幅更要求過濾雜質,由數首小詩連結為一篇組詩尤是蕭蕭所長。至於題材多涉茶禪,茶詩已輯為《雲水依依》(2012),禪詩則繼詩選集《月白風清》(2015)後,復有這冊收錄2011到2015年創作的《松下聽濤》。
在台灣寫現代禪詩的作家不算少,但其中也不乏將佛教詩混雜其中,乃至於只搬佛典、欠缺禪趣——了無禪趣,怎稱禪詩?我以為最能彰顯現代禪詩成績者,當屬周夢蝶、洛夫與蕭蕭三人。洛夫的禪詩創作集中於壯年乃至於晚年,唯其實非詩人主力;「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的周夢蝶,以創作凝鑄一生的困頓悲苦,在出世/入世間的矛盾與參透,構成他難以模仿的詩風。與前兩位相較,蕭蕭的禪詩創作數量有過之而無不及,且取材範圍顯然更見廣闊,充滿人間性與現實感。《松下聽濤》寫校園、詠屈原、讀畫作、聽石頭、歌高粱、嘆氣爆……即是明證。詩人的企圖心展現在同一主題之多重變奏,譬如從〈不向佛陀行處行之若無其事〉到〈且向佛陀行處行之若有其事〉,四篇各自衍義,相涉卻不相滯。以〈大紅袍〉為題的六首系列作,則最能彰顯其輯名「茶禪一味」之理趣。合十首小詩為一的〈初冬心境〉,讓人聯想到早年《悲涼》時期淒清孤寂的物我對照,反映出抒情主體心靈的既空且冷:「教堂的鐘聲冷了//一輛廢棄的公車停在遠遠/遠遠的小學旁/十分慈祥」(第10首)。難道年近七十、貴為院長、傳道授業時總堆滿笑容的蕭蕭,迄今內在自我依然深陷在這般風景中?無怪乎其詩集曾命名為《後更年期的白色憂傷》(2007),白色也不該只有「月白風清」,莫忘了這句:「白色的是血」(〈初冬心境〉第9首)!
蕭蕭歷來所授、所論、所編、所寫盡屬現代文學,殊不知他的根柢實來自古典詩學。1970年他就以司空圖的《詩品》研究獲得台師大碩士學位,自然深諳「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與韻外之致、味外之旨,以及其對嚴羽「以禪論詩」一派的影響。從古典詩學出發,蕭蕭藉情與悟交融,茶與禪同味的新詩創作,抒發生活感受及生命體會。他成功讓現代禪詩拉回你我腳下的現實,也拉開了他與其他禪詩創作者間的距離。
今日人氣:2 累計人次:7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