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研院近史所所長研究菁華。--《結網集--一位近代史學者的治史歷程》

2018/6/11  
  
本站分類:創作

前中研院近史所所長研究菁華。--《結網集--一位近代史學者的治史歷程》

▍專研近代史超過五十年,歷史學者陳三井的治史歷程。看史學家如何讓歷史敘事生動逼真、躍然紙上!

全書內容共四輯:第一輯學術又變形,收錄四十多篇短文,多是為《民生報》的「民生論壇」所寫的文章。第二輯青史再留痕,為作者請師友寫的序,及自己下筆寫的序、前言或跋的集結。第三輯座談兼回憶,是作者筆耕之餘,參加座談或接受口述訪談的記錄,透過個人的或集體的回憶,以建構或補充時代的共同記憶。第四輯蜘蛛喜結網,為過去完成卻未收入成集的舊文,亦有近一年所寫的新篇。本書除記錄了歷史學者陳三井的治史歷程,並為1980~1990年台灣的時代變遷留下記錄,更保存珍貴史料,如周雍能、白瑜、袁同疇、郭廷以的訪問記錄前言,更可從中瞭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的整體歷史進程。

立即訂購《結網集--一位近代史學者的治史歷程》

 

內容試閱

【第二輯 青史再留痕】

  《郭廷以先生訪問紀錄》出版後記

  校完最後一校的郭師廷以(量宇)訪問紀錄,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同時也有一些話,順便在這兒向量宇師的親友和讀者做一個交待。
  民國51年10月,郭師找我進近史所,主要就是參加口述史的訪問工作。到53年9月我出國的短短兩年期間,先後追隨沈雲龍教授、張朋園學長訪問過的人物正好有十人之多,而其中感覺精神壓力最大,工作最吃重的就是郭師自己的口述了!
  郭師的口述自己歷史工作,開始於53年3月。他因公務繁忙,通常選擇週末下午,由朋園兄帶著存恭兄和我,到和平東路的師大宿舍進行,主要取其清靜不受干擾。往往從下午2、3點鐘到晚上9、10點鐘,郭師連續講七、八個小時(除中間吃飯略事休息外),毫無倦容,我們做學生的在旁全神貫注傾聽,振筆疾錄,並得隨時注意錄音帶的轉動,也不敢有一絲鬆懈,精神壓力之大,可以想見。以後天氣逐漸轉熱,郭公館並未如現在家家戶戶多裝有冷氣機,因此在悶熱的日式房屋內揮汗連續工作數小時,確實也夠辛苦。
  這種辛苦對當時還年輕的我們並不算什麼,最麻煩的是整稿的工作。每次長談下來,聽錄音整理的結果,多在一、二萬字左右,往往必須連開幾個夜車方能把初稿趕出來。更傷腦筋的是,量宇師的河南口音和腔調都不是很容易聽懂的,他所講的地名和人物也多聞所未聞,不是一般地圖和工具書所能查到的,所以所費的力氣特別大。聽不清楚或查不到的,下次談話時又不便,也沒有時間多問,只得把問題留在初稿上,讓他自己修改。可是,他的工作甚忙,改得又仔細,全稿雖早就整理好送請他過目,但一直到他去世前都沒有改完。所以訪問紀錄中如有錯誤之處,應該是我和存恭兄的責任。
  訪問雖苦,但在訪問期間,也有幾件苦中有樂,值得追憶的事情。第一,郭師平時頗予人有不苟言笑、嚴肅冷漠的感覺,但在訪問過程當中,談到童年趣事和求學情形時,常常表露出幽默風趣的一面,興奮時也會呵呵大笑!一到大熱天,他上身只穿一件短袖白汗衫,感覺上便平易近人多了。第二,郭師的記憶力實在過人,舉凡他所經歷過的事情或所看過的資料,小至一支童謠,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都記得一清二楚,都能過目不忘!這除了他極富歷史細胞外,應該歸功於平常就能觀察入微,處處用心,事事用心。第三,郭師興致好時,常在訪問告一段落之後,帶我們到當時臺北的一些有名餐館(如真北平等)小吃一頓,除藉此打打牙祭外,也有機會在酒酣耳熱之時,聆聽他論古說今,月旦人物一番,增加不少的見聞。
  量宇師的口述,雖共只進行了十五次,但前後時間卻拖了五年之久,因為從第十一次後中斷了四年才又恢復。由於時間拖得長,朋園兄和我都先後出了國,後來幾乎剩下存恭兄一人獨挑大樑。58年5月,郭師因講學出國,口述工作自動停止,關於她籌備近史所的艱苦經過和以後的種種發展都沒有時間再談,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相信郭師也是抱憾而終的!
  全稿十五次紀錄,我因當時忙著準備出國,只整理了三次,其餘十二次由存恭兄獨力完成,最為辛苦。出版時,我們把呂實強先生所撰的〈辛勤開拓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郭廷以先生〉,呂實強與張瑞德兩先生合撰的〈郭廷以先生簡歷及著作目錄〉,還有郭師所寫的〈良規的志行〉一文,當成附錄,放在書後,使訪問紀錄更為完整,也更有助於對郭量宇師一生學術貢獻的瞭解。
  本訪問紀錄從籌印到校對和出版,動員了不少人力,呂實強、陸寶千、楊明哲等幾位先生,李慧玲、官曼莉、魏秀梅等幾位小姐都曾參與其事,或校對、或任編製索引目錄,或幫助解決疑難和挑選照片,費時費力,在此一併致謝!惟校對工作頗為不易,錯誤在所難免,尚祈海內外方家不吝指正是幸!

陳三井 謹識
1987年5月18日

------

  《華工與歐戰》序言

  第一次大戰期間,協約方面之法、英、俄三國因國內壯丁大多調赴前敵,廠工缺乏,農務廢弛,於是先後到中國大批招募華工,或任木材砍伐,或在礦山工作,或參與軍火製造,或支援後勤運輸,於上述三盟國人力資源之補充,貢獻不可謂不大。
惟我勤苦華工參加歐戰,實為人類歷史上之一大悲劇。華工遠涉重洋,冒死效命於西歐戰地,卻功成而無聞,身死而名毀;他們不僅於工作期間飽受戰火威脅與乎身體病痛之苦,且於遣送回國時未得任何實質之補償,即返國後亦未獲本國政府應有之恤憫與社會普遍之同情;更可嘆者,華工資料散佚,至今尚無一本中文專書以表揚其事蹟,為二十萬華工稍作不平之鳴。本專刊之作,旨在重建這段史實,並給予正確之評論。本專刊共分七章,第一章先述歐戰前華人在歐概況,再分析派遣華工赴歐之動機與交涉經過。第二章敘華工招募所遭遇之困難,尤著重於地方官吏與士紳之反對及德奧兩國之抗議。第三章述華工赴歐途中所受之種種苛刻待遇。第四章寫華工在歐工作之艱辛困苦。第五章述華工在歐生活寂寞情形。第六章敘華工遣回之波折。第七章述華工對於歐戰之貢獻及回國後所產生之影響。
  本專刊初稿之撰寫始於民國63年,主要參閱本所所藏之「惠民公司招工檔」、「英人招工檔」、「義成招工檔」、「招工總案」及參考國史館之「救濟留法參戰華工檔」而成。及民國71年秋,筆者獲國科會第二十屆科技人員出國補助,前往法國外交部、陸軍部、海軍部、國家檔案館(Archives Nationales)、國立圖書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e)、現代中國研究與資料中心(Centre de Recherches et de Documentation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暨里昂大學作為期一年之進修,搜集各項有關檔案和資料,乃重加改寫補充,在此謹對上述機關之檔案暨圖書管理人員之熱心協助,表示最大謝意!此外,復承旅居法國之吳本中教授、雲中君博士,或提供資料、照片或賜書鼓勵有加,中國文化大學的丘正歐教授為我解答若干疑難,在此一併致謝。
  在撰寫期間,先後承謝玉美、張明姬、鄭艷霞三位小姐幫忙搜集資料,抄錄卡片,辛苦備至,衷心感激!稿成,復蒙王樹槐、張朋園兩位先生撥冗賜閱全稿,並提出頗多寶貴意見,更當感謝!而內人林夏玉女士除始終在精神上予以最大支持外,並幫忙抄寫和校對全稿,辛勞備嘗,使本書的問世縮短時間,尤應一敘!
  惟以成書匆促,個人學殖淺陋,其中舛誤之處在所不免,尚祈海內外方家不吝指正是幸!

陳三井 謹識
1986年4月4日

------

【第四輯 蜘蛛喜結網】

  口述歷史的理論及其史料價值

  所謂「口述歷史」(oral history),套一句旅美史學家唐德剛先生的話,並不是個「新鮮的玩藝」,而是「我國歷史學裡的古老傳統」。十口相傳,即為「古」,可惜這個了不起的「口述」傳統,後來我國的史學界卻沒有認真的承繼。
  在西方,口述歷史也與歷史一樣的古老。人類在尚未發明文字以前,已經在地球上不知生存了若干世紀了,其間發生過多少驚心動魄或者神祕美妙的事件,往往在人們口中輾轉的流傳著;一旦文字發明了,又遇到像希羅多德(Herodotus)一般善於敘述故事的史學家,於是便記述下來,而變為遠古時代的重要史料或即成為古史的一部分。再如希臘著名的荷馬史詩,即先經口傳數世紀之後,始有文字記載的流傳。
  口試歷史的應用,今天已成為世界性、普受重視的一種事業化工作。其定義是什麼?是怎樣演進發展的?其史料價值究竟如呵?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要內容。

  一、口述歷史的定義
  嚴格來說,「口述歷史」只是一種蒐集史料的方法和技巧,有人看成「雕蟲小技」,甚至視為「旁門左道」。雖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每年秋季已開講「口述歷史」的課程,講授其方法與理論,但目前還談不上是一門可以單獨成立而有系統的學問。不管如何,這是一個舶來的新名詞。談到這個時髦的新名詞,不能不提一提美國口述歷史的靈魂人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的創辦人芮文斯(Allan Nevins)教授。他說:「口述歷史,係透過慎重訪談,能抓住私人思想、個人願望以及因太忙致無法撰寫個人紀錄之領導人物的生活。」作為一種定義,這並沒有說得很完整;事實上,也很難為「口述歷史」下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定義,美國口述歷史學會前會長唐諾‧里齊(Donald A. Ritchie)則說:「口述歷史是以錄音訪談(Interview)的方式蒐集口傳記憶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個人觀點。」由此可見,口述訪談應以具有歷史意義的人物和材料為前提。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民國口述史訪問計劃大綱〉曾特別指出,「凡與民國軍政、外交、文教、經濟、社會直接有關之重要人物,均在訪問之列」,旨在「保留一忠實而深入之紀錄,以供歷史之研究。」這說明了口述歷史的宗旨和訪問對象。
  可見,口述歷史計劃,乃由從事工作人員訪問有關人物,紀錄並整理其一生經歷,例如依時序詳述其家世、教育、師友、生平經歷、思想事功,送交當事人核閱校正後,再繕寫成定稿,以一份送交當事人收存。至於是否立即公開或出版,或俟當事人死後若干年後方行出版,則悉聽當事人自行決定。

 

了解更多請至秀威網路書店

至Google play 購買電子書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60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