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出版風向球
樂譜上的不協調音:談獨立書店
圖片來源/danielamorescalchi0
今年5月,嘉義一家陪伴著嘉義人成長25年的獨立書店「讀書人文化廣場」也追隨著其他老字號書店的腳步,吹響了熄燈號。相較之下,許多出版集團由於資源龐大,至少短期內不至有撼山動岳的影響,這樣看來,出版社的整併和行銷似乎也是不可逆的潮流;然而偏偏有更多「不怕死」的人,硬是逆天而行,要在這片浪頭之下找到自己的立錐之地。
新血接棒傳承
有感於許多偏遠鄉鎮沒有獨立書店,2013年文化部開辦「創業圓夢計畫」,鼓勵大家返鄉開設書店。在政府的鼓吹下,許多獨立書店如「桃樂絲童書坊」、「雨果部落書坊」等,開始在各地紮根;當然也有不少人是自主投入獨立書店的開設行列,但無論如何,書店的經營困境還是在,如何吸引客源是它們生存的共同問題。許多獨立書店都採取複合式經營──例如兼賣咖啡、點心,或是舉辦活動來吸引人潮。有別於一般連鎖書店冷冰冰的制式化服務,獨立書店主打和客人「搏感情」,並加深自己特色,可能是店內的裝飾擺設、空間設計,也可能是選書的特殊風格,或是結合環境,座落在田邊一隅。這是個很成功的想法,甚至還有出版社看準這些特色,特地出書介紹台灣的獨立書店。在新血們的堅持和創意之下,獨立書店還是在城市或鄉村中,佔據了一定分量的人文風景。
成立策略聯盟,對抗大鯨魚
為了對抗全球化的潮流,獨立書店也不再像以前一樣單打獨鬥,而是成立策略聯盟,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就因應這樣的互助理念而生。以組成經銷平台向出版社進書,藉以克服因為進書量不大而拿不到折扣的弱點為理念成立合作社,目前已經向內政部申請成立,並吸引不少獨立書店加入。
特色行銷,打響獨立書店知名度
除了書店本身,也有不少民眾也努力要讓獨立書店留在生活中。文化部和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邀請了台灣藝術家徐佳伶,用半年時間實際走訪台灣各地的獨立書店,將每間書店的特色和人文風景以插畫方式表現,並舉辦展覽,希望能增加獨立書店的知名度,進而帶來人潮。
除了官方努力,民間也有人透過創意為獨立書店做行銷。五名不同背景大學生,意外觀察到在公館附近有許多獨立書店,卻被台大的學生忽略,於是便有了幫助獨立書店的想法。他們模仿日本福袋的驚喜行銷模式,為每個書袋標上一個主題,在裡面放入三本書,讀者可以藉著袋子上自己感興趣的主題購買書袋,但是要打開之後才知道裡面有什麼驚喜。他們準備的一百個書袋在一夜之間銷售一空,不僅創造獲利,還吸引購買者認識這些獨立書店,甚至走進去買書,可說是年輕人創意與熱情的最佳體現。
外國的獨立書店也有復甦跡象
令人意外的是,在亞馬遜的強勢壓力下,美國獨立書店的間數不減反增,銷售量更是往上成長,這可能是因為獨立書店已經開始慢慢摸索出自己的生存之道。除了深化自己的特色外,獨立書店結合各種藝文活動,為讀者提供客製化服務,甚至結合批發商,利用批發商提供的電子商務系統,快速將書籍送到讀者手上等等,都成了獨立書店與連鎖書店一較長短的利器。但無論如何,各種冷門熱門的書都能在書海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對讀者來說都是個好消息。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參考資料: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5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