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光磊灰鷹巢城】遊走美中文學供需之間 ──2015 美國書展版權交易觀察

2015/7/21 上午 09:30   資料來源: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本站分類:出版風向球
【譚光磊灰鷹巢城】遊走美中文學供需之間 ──2015 美國書展版權交易觀察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譚光磊;授權/readmoo閱讀‧最前線

今年的美國書展(BookExpo America, 簡稱 BEA)有一個非常強烈的對比:書展本身的「國內導向」越來越明顯,卻又同時迎來了第一次的「主題國」中國。這個對比在你走進佔地廣大卻空蕩蕩的中國主題館的時候尤其明顯。主題館外面是人聲鼎沸的書展現場,來自美國各地的書店業者與出版社暢談新書,排隊找作者簽名,搶拿各種紀念品和先讀版樣書(Advance Reader’s Copy)。相距一個走道之遙的中國館卻靜悄悄的,除了顧攤的中方代表,幾乎看不到西方臉孔。

曾經,國際版權交易也是美國書展重要的一環,但是近十年來倫敦書展崛起,搶在四月初先舉辦,逐漸站穩「春季書展」的位子,與秋季的法蘭克福書展相互輝映,成了大多數出版人一年必去的兩大書展。參加美國書展的外國出版人越來越少,就算到了紐約,也都是去出版社或經紀公司開會,根本不會大老遠跑到西邊的 Javits Center 看展。展場裡的版權中心,於是就一年比一年冷清了。以今年為例,百來張的會議桌,有半數是空的,那情景還真有點淒涼。

說穿了,美國書展到底是一個國內的活動,性質更近似於北京的圖書訂貨會,外國人不遠千里而來,也是因為美國是強勢文化輸出國,大家都要來這兒見見客戶、談談新書,親身體驗一下美國書市吧。國際市場從來不是 BEA 的關注焦點,與其說這個書展的國內導向日益明顯,不如說是回歸本質,所以我們也不必感嘆什麼一年不如一年了。

2015 美國書展

●圖片提供:譚光磊

中國政府不是說派了一百多家出版社,組成了五百多人的代表團參加書展嗎?可是在會場看不到太多亞洲人。直到書展第二天,我走到會場下層參加一場座談會,才發現大多數的中國主題國活動,都安排在這兒一間間的會議室。原來這裡才是中國人的「主場」。

我出席的中美文學翻譯論壇,上半場請來兩位外國出版人、一位中國出版人和作家,每人輪流講十分鐘。下半場則由我和一位美國書探、一位專做翻譯文學的出版人對談。主持人艾瑞克(Eric Abrahamsen)是定居北京多年的資深譯者,創辦了「紙托邦」(Paper Republic)網站,整合中書英譯資源,近年來中國文學外譯的各種政府和民間活動,他幾乎無役不與。他拋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中美文學翻譯的現況,究竟有多少是已經「制度化」,多少則還規則尚未建立,還需要「中間人」(facilitator)穿針引線?

美國文學翻譯到中文可說已經非常上軌道:遊戲規則清楚,出版社知道上哪兒找資訊、該跟哪些版權代理商聯絡,如何拿授權、翻譯、宣傳,一切都按照市場機制運行。反過來就不是這麼回事了:中國作家普遍沒有經紀人,也不知該如何和經紀人合作,多數人聽到「獨家代理」這詞便心生疑慮,怕自己從此斷了後路。中文書市的「經紀人」都是從代理外國圖書起家的「次級代理人」(sub-agent),雖然有機會接觸國際書市的第一手資訊,但國外的聯繫窗口都是版權銷售部門,當這些中文經紀人想要反向輸出,第一個會面臨的問題就是不認識外國編輯,得從頭累積人脈。

比較現實地說,這終究是一個供需不平衡的問題。美國文學在中文書市有強大的需求,中國編輯都能直接讀英文,譯者資源也不缺,加上自身充沛的供給,當然就能夠依照市場機制順暢運行。中國文學在美國書市呢?一來幾乎沒有需求,二來沒有編輯懂中文。為了讓美國編輯知道一本中文書在講啥,中國作家的經紀人必須準備詳細的英文資料(英譯稿、劇情梗概、審讀報告等),而這些資料都得由經紀人自掏腰包,因為作家未必理解這些資料的重要性,更因為作家若出錢會自貶身價(潛台詞是:如果你是個好作家,應該是外國出版社主動來找你,怎麼能自己花錢去求人?)。

這些技術性的環節,其實都容易解決,真正難的還是人脈。與我同台的資深翻譯文學出版人查德.波斯特(Chad Post)就說,他出版的大部分書籍,都是因為某次到外國參加活動,認識了作者或翻譯家,而後因緣際會買下版權。我自己操作中書外譯的經驗也是如此,每一本賣出版權的書,都是因為在某某書展與某個編輯認識,在某國際交流活動認識某個書探,這一次次的相遇如同播種,不知哪天會開花結果。身為作家的代理人,能做的就是多跑、多認識人,增加這樣的碰撞機會。

是啊,增加碰撞機會就是跑國際書展最大的意義,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會在哪個場合遇到誰。你可能在版權中心門口等著和客戶 A 開會,但是在等候過程中巧遇客戶 B,而 B 正好與一個你慕名已久的 C 並肩同行,順便介紹你們兩個認識,然後 C 就成了你的客戶。又或者你去參加書探公司的 25 週年慶祝酒會,巧遇之前聯絡了半天都聯絡不上的編輯 A,聊到一半 B 走過來加入對話,B 自我介紹是某出版社的編輯,正好他們出了你某些歐洲書客戶的書,聊完回家你上網查資料,發現 B 就是某本超級暢銷書的編輯。

明年美國書展將移師芝加哥,恢復過去每兩年換一個城市,隔年再回到紐約的傳統。BEA 過去七年都留在紐約,早已成為經紀人和編輯口中的雞肋活動,現在要換地方舉辦,大家興致都來了,紛紛說芝加哥物價便宜建築美,好久沒去了要不參展順便玩玩。我初步計畫還是去紐約,但我沒去過芝加哥,說不定也該去瞧瞧,誰知道又能增加什麼碰撞機會呢?

 

其他美國書展新聞

【美國書展特輯】人海茫茫讀者在哪兒? 三大切入點找到新商機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5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