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百國,書寫世界——旅歐作家高關中專訪

2016/11/4 下午 07:00   資料來源:方麗娜/採訪   
本站分類:作家面對面
走遍百國,書寫世界——旅歐作家高關中專訪

方麗娜/採訪

 

就情感體驗和知識含量而言,我更喜歡閱讀後者。因為情感體驗,可以由自身獲得,而知識則需要借助別人的經驗。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的理事高關中先生,便是以知識見長的一位作家。與高先生在一起,彷彿與維基百科結伴而行,無論你走到哪兒,問到什麼,他都能張口即來,對答如流。那些經由他的記憶和語言過濾的清晰而詳實的講解,如同瀑布傾瀉,洶湧澎湃,勢不可擋。

同為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的一員,我和高先生時常在年會或筆會中不期而遇。2015年春天,我們在西班牙巴賽隆納開完會,一同乘大巴前往西歐小國安道爾。途中,藍天白雲下浮動著庇里牛斯山連綿的身影,高先生拿起話筒給大家詳細介紹西班牙的歷史、政治和文明進程,他旁徵博引,縱橫古今,東西貫通,大家聽得沉迷其中。坐在一旁的導遊自我解嘲說,高先生要是來西班牙,我們這些導遊就沒飯吃了!

高先生的淵博,讓我聯想起那位舉足輕重的歐洲公共知識份子——安伯托‧艾柯。艾柯是位享譽世界的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批評家、美學家和小說家等等。艾柯的學術研究橫跨多個領域,並在各個領域都有經典建樹。高先生的知識結構雖未涉獵得如此之廣,但他的史地知識之精深,令人歎為觀止。他寫東西簡明扼要,行筆如風,就像他的人一樣曠達而爽快,並且充滿生機。這得益於他經年累月的執著與勤奮。高先生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佛蘭克林的那句名言: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

高關中來自陜西西安。那塊土地上不僅出了中國的第一位皇帝,也締造了路遙、賈平凹和陳忠實等馳名中外的大作家。作為旅居海外的華文作家,高先生將自身優勢發揮到了極致。他利用身分之便和外語特長,先後走訪了102個國家,足跡踏遍五大洲,出版了列國風土方面的書籍19本,為15本地圖冊撰寫了文字說明。他給自己的目標是,把全世界基本寫一遍。迄今為止,他去過的國家幾乎都寫過遊記或風土介紹,問世著述達4、5百萬字。眼下,他即將完成一套36本、涵蓋五大洲主要國家的《世界列國風土大觀》叢書在我看來簡直是一項壯舉,令人仰慕不已。

高关中读报1.jpg

作為多年的文友,也作為高先生史地知識的追慕者,我採訪了高先生。

1.讀了你大量遊記,深知你的寫作觀和你對自己寫作的定位。目前,涵蓋五大洲的36本叢書《世界列國風土大觀》已接近殺青。完成了這項宏大計畫之後,你是否會就此停筆?

中國有句老話叫「小車不倒只管推。」從我寫第一本書《今日漢堡》起,到2017年就30年了。這些年來,我只要在家,每天或多或少都要寫,已成習慣。我每年的寫作量達40多萬字。哪天要是沒寫,心裡便會有負疚感。因此我會一直寫下去。風土大觀系列當然是一個大目標。接下來我將著手傳記,題目很多,只怕時間還不夠用呢。

2.能否談談你是如何走上寫作之路的?

我80年代移居德國,完成學業後1987年開始在德國一家社會醫療保障機構工作,生活安定又有些平淡。想找點業餘愛好,讓生活更充實,讓生命更有價值。就想到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人需要瞭解外部世界。憑藉自己良好的文學、史地和外語,並且身居國外,又有著便利的資訊,就寫了介紹一些德國的文章。增進自己對德國的瞭解,也為中德人民的相互瞭解做點貢獻。

於是,我開始搜集材料,大量閱讀,實地考察,花了兩年多時間,終於寫成這本介紹漢堡方方面面的《今日漢堡》,約17萬字。1991年,我回西安探親,在陜西自費出版了該書。當我拿到樣書,看到自己辛勤寫成的書稿變成了鉛字,聞著淡淡的油墨香味,就像母親看到了初生的嬰兒一樣。更讓人高興的是,這本書在漢堡僑胞和中國赴德人員中受到歡迎。上海有關單位通過這本書瞭解自己的友好城市,德國廠商把此書作為禮品送給中國客人。漢堡市政府把此書作為介紹材料送給來自中國的賓客。德國《世界報》還刊登了介紹《今日漢堡》這本書的文章和作者照片。

《今日漢堡》的成功激勵了我,促使我動手寫了第二本書《德國州市概覽》,介紹德國16個州和100多個城市。效果也不錯。德國國家圖書館還把它收為館藏書籍。在法蘭克福國際圖書博覽會上,臺灣冠唐出版社也決定在臺灣出版該書的繁體字版《德國州市大觀》和《英國名城志》。兩本書的成功,令我一發而不可收拾,開始考慮系統編寫一套《世界列國風土大觀》的叢書。先介紹當今世界最重要發達國家,即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加拿大和俄羅斯。它們都是西方八國首腦會議的參加國,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一半以上,與中國的發展密切相連,並能為中國讀者打開一扇「放眼看世界」的窗口,以至於納入當代世界出版社的出版計畫。

3.家庭乃至家鄉,對你在文學方面的愛好和寫作有過什麼樣的影響?

父親抗戰時讀中學。1946年畢業後到縣裡的糧站就業。1949年,奉調跋涉千里,來到西安一帶,在財政部門工作。母親隨同南下,第二年我就出生了。所以我是在西安長大的。小時候,記得家裡藏書並不多,但父親喜歡借書看,訂有《陜西日報》和《參考消息》,我也養成了讀書看報的的習慣。父親每天下班回來,我會先把他手裡的報紙抓過來,一睹為快。那時住在西安小南門南四府街,對門就是西安日報社,大門口左右有貼報欄,除了《西安日報》外,還能看讀到《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父親工作單位省財政廳就在冰窖巷裡,走四五分鐘就到,那裡有個俱樂部,幹部們下班後在那裡下棋,並訂有許多雜誌。印象最深的是《世界知識》,我每期都要流覽,對照地圖,瞭解世界上的大事。還有幾大櫃子書,俱樂部管理員老余頭年紀大了,一頭白髮,喜歡愛讀書的孩子,破例允許我借書閱讀。從他嘴裡我聽到了巴金、老舍等作家的名字。但我更喜歡《三國》、《水滸》、《說岳》、《楊家將》、《東周列國志》、《說唐》這類古代小說,讀起來津津有味,連飯都顧不上吃,進而引起我對歷史的強烈興趣。為了弄清歷史真相與小說情節的區別,手裡有幾個小錢,就到古舊書店去買書。那時的書便宜,一元錢就能買4、5本。當然那時的工資也不高,給孩子的零用錢十分有限。買本書,翻來覆去要看好多遍。而現在,雖然有成千上萬的書,但很多書都束之高閣,沒有認真閱讀,只是用到的時候翻一翻而已。

在學校,我各科成績都不錯,從來沒有感到過吃力,家庭作業往往沒放學就在課間完成了。課餘讀了大量「閒書」,兩次被南四府街小學授予讀書模範,得過獎。讀書多,寫作文旁徵博引,洋洋灑灑,常被語文老師作為範文在班上朗讀。中學時一直是班裡的學習委員。小時候雖然喜歡讀書,卻從來沒有夢想過當作家。總覺得文章能登報,能出書,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

4.旅行和寫作,需要巨大的動力、體力和財力,你是如何保持這「三力」的?

動力來自對史地的興趣,對旅行的愛好,對瞭解世界各地各民族文化的渴求。不光自己瞭解,還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告知讀者。中國有很多人,沒有機會出國,有些人雖然到國外旅行過,但因語言不通,對當地文化諸方面的瞭解,也受到很多限制。

體力對於背包族遊客不可缺少。時間再緊,寫作再忙,我都會擠出時間鍛鍊身體。多年來,我堅持每週游泳兩次,每次一個半小時,徒步行走,在地鐵站上下從不坐電梯,這些都使我保持了比較健康的體魄,得以承受長期而繁重的旅行和寫作。

財力,很多朋友向我提出過這個問題。我和許多旅遊發燒友一樣屬於背包族,靠吃苦精神,目標明確,一年跑幾個國家,30餘年下來,去的國家累計過百。清人彭端淑(1699-1799)在《為學》一文中說: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旅遊就是如此。80年代我在德國讀書時,旅遊之心油然而生。作為學生,囊中羞澀,怎麼出門呢?幸好歐洲小汽車多,窮學生獨闢蹊徑,比如搭便車。往路邊一站,胸前掛個牌子,寫明要去的地方,伸出胳膊揮揮手。不出幾分鐘,保準會有小車停下帶你上路,因為開車的人也寂寞,喜歡有個聊天的伴旅。住宿選便宜的青年旅舍(Youth Hotel)。每年假期我都外出旅行,避開歐洲人的度假高峰,價格會相當便宜。兩三年下來,我幾乎走遍了半個歐洲。

既然喜歡旅遊,又屬工薪階層,就要在其他方面節省。我在德國住了30多年,家裡竟然沒車,很多朋友都感到十分驚訝。漢堡地鐵系統發達,交通設施健全,即便沒有車,也過得去。省下這些錢,便可以用在外出旅遊上。

5.你的寫作之快令人驚歎。簡明快捷,是源於你的性格特徵,還是只爭朝夕的含義在裡面?你平時是如何分配時間的?

漢堡資深女作家譚綠屏女士曾對我說:「關中弟心熱手高,變魔術般美文一盤盤上臺。」對我來說,「變魔術般」倒談不上,只是我平時有所積累罷了。30年來,我在進行史地風土寫作的同時,積累了幾百萬字的素材,凡是去過的國家基本寫過。就像廚師,提前把菜洗好、肉切好,做飯時熱鍋烹炒就行了。對所到之處的歷史事件,平素就熟悉,很容易進入狀態。知識的積累很重要,多方搜集,熟能生巧。此外,見多了,視野自然開闊通達,看問題容易抓住要點。

我對於時間的運用,每天讀寫幾小時,都有記錄。哪一天因事沒寫,就找時間補回來。我的時間安排是按週而不是按日計算的。過去業餘寫作,每週至少寫20個小時。如今不上班了,我要求自己每週寫作不下40個小時,字數超過一萬。勤寫勤練,持之以恆

6.你時常一個人行走在世界各地,家人如何看待你的寫作?

其實我妻子也跟我去過不少國家。我們共同走過48個國家,最長的一次是2000年,我和妻子50週歲環球之旅。共53天,用光了當年所有的假期和輪休。環球機票線路是漢堡——倫敦——吉隆玻——新加坡——雪梨——紐西蘭奧克蘭——洛杉磯——紐約——倫敦——漢堡。購買的是淡季優惠機票,票價2700馬克(當時折1300美元)。途中坐長途汽車在澳大利亞的土地上奔馳、加拿大公路上萬里行。其他,如南美八國行,南非四國,更不用說在歐洲範圍內的旅行了。總的來說,這樣的旅行很辛苦。不跟團,也不預訂旅館,到了目的地住宿、交通、遊覽,一切問題自己解決。但這樣可以積累許多經驗,對寫作有好處。妻子對我寫作和旅行很理解,也很支持,也就免去了我的後顧之憂,以至於我可以全力以赴,集中精力投入寫作。

7.德國環境及德國文學對你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德國的環境,對於專業作家不一定有利,八千萬人的圖書市場,沒有中國十三億人口的市場大。又沒有政府背景的作協來養作家,所以專業作家數量有限,大部分作家必須另有兼職,否則生活不容易。而德國的環境,對業餘寫作者卻很有利。記得寫第一本書《今日漢堡》時,我曾走訪了很多單位,包括市政府、市議會、各廳局、商會、港務局、公交公司,不管到哪裡,都能索取足夠的資料。每個政府部門,都設有公共關係處,都很高興有人來瞭解他們的工作,因為這些部門都是老百姓的納稅錢所養的,而不是眼睛只向上的衙門。設想一下,如果你是個業餘作者,沒有介紹信,沒有身分,沒有關係,在中國寫一本《今日xx市》,要到各機關單位去搜集資料,談何容易?此外在德國,圖書館網路發達,市公共圖書館遍佈全市,且全部開架,對查找資料來說,也極為便利。

就文學而言,我感興趣的是旅遊文學,介紹各國風光的書籍。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論出國旅遊人數之多,地區之廣,德國都是世界冠軍。因此這一方面,德文書籍特別多,而且資料特別新。

8.眼下你由列國風土人情已轉入人文傳記寫作,你在這方面的初衷是什麼?

在撰寫世界風土大觀系列中,我也積累了大量有關歷史和人物的書籍資料。在風土大觀系列大體完成的情況下。「由地入史」,便是我的選擇。我這裡的「史」,不是指寫歷史書,而是寫歷史大環境下的人物。便於發揮我的優勢,採訪文友時,大家提到的地方、歷史事件,平素都有些瞭解,也較容易溝通,並進入狀態。

9.身居海外,請談談你對中西方文化的看法?

這是一個大題目,方方面面說完整不容易。我只說一點,西方文化比較重視個體的獨特性,各人發揮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表現出自己的特點,特別是在業餘生活方面。在職業上,大家並不一定羡慕當官的。東方人比較從眾,喜歡攀比,別人有什麼,我要有什麼。別人做什麼,我也做什麼。

高关中读报.JPG

2015年底,高關中先生應邀到香港參加第五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上他就自己「走百國,寫世界」的體會做了演講。他說:要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精神,充分利用旅居海外便於旅行的條件,以及豐富的外語、資料等優勢。旅遊文章有多種類型:如目的地描述、特殊興趣類、旅程描述等等,我熱衷於目的地描述,接近於地理志、地方誌。中國自古以來便有修地理志的傳統。從《漢書‧地理志》、《元和郡縣誌》、《大清一統志》到各種地方誌,可謂汗牛充棟,而作者親自考察後所著,如《徐霞客遊記》和《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炎武作)。但是關於異域方面的著述,相比之下卻稍嫌薄弱,類似《大唐西域記》的著作,並不多見。自鴉片戰爭以來,林則徐等人開始放眼看世界。魏源的《海國圖志》主張「師夷所長以治夷」,徐繼佘編寫了《瀛環志略》,這是中國最早的兩部世界地理著作,打開了中國人瞭解世界的視窗。但是他們兩位,均未出過國,完全是根據資料編撰的。

面對全球的旅遊文學寫作者,高先生還說:

(1)要盡可能多的旅行,積累感性認識和親身體驗。為了編寫這套《世界列國風土大觀》,我每年都要出去旅行。生活在德國,旅行最方便,以漢堡為圓心,2000公里以內分佈著四五十個國家,而以北京為圓心,2000公里以內只能到四五個國家,因為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地跨萬里的大陸。若把地球分為陸半球和水半球。水半球的中心在紐西蘭,陸半球的中心在英國,德國也非常接近,到大多數國家都比較方便。

盤點一下自己所到之處,歐洲45個國家,除冰島和白俄羅斯外,已全部去過;美洲大陸從加拿大到阿根廷共22個國家,除小國蓋亞那和蘇利南外,都去過了。島國則去過古巴;大洋州到過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非洲去過9個國家。北非、南非、東非都留下了足跡;亞洲到過27個國家。東亞、東南亞絕大部分國家都去過,南亞、西亞也走過不少國家。至於中國,除西藏外,所有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及港澳都到過。

眼下沒去過的國家是加勒比、太平洋小島國以及亞非戰亂和熱帶病流行的國家。

(2)為了介紹世界各國和西方文化,必需搜集和閱讀大量資料。多年來,我搜集的圖書資料超過一萬冊,其中中文書籍5千多冊,期刊上千冊,涉及多個語種的外文書籍5千多冊。包括各類百科全書、地圖、各種外文詞典、年鑒、統計手冊、地理書籍、導遊材料、畫冊和許多政府出版物。就連報紙也不放過。發現有用的材料就立刻剪下來,分門別類放起來,以備寫作時參考。我個人認為,即使是在網際網路發達的今天,書籍資料的搜集仍然是必要的,特別是第一手資料。

(3)發揮外語優勢。介紹國外風土正是使用外語知識的廣闊天地,寫每一個城市,每一個地區前,都要閱讀大量各語種的有關材料。只有這樣,內容才寫得詳實、準確。寫作的時候,地名、名勝都要附上原文,以便對照。

(4)從歷代名家作品中汲取營養。如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康有為的《列國遊記》,梁啟超的《新大陸遊記》,鄒韜奮的《萍蹤寄語》和許多當代作家的遊記都是我喜歡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有文學價值,而且具有歷史價值。

梁啟超說:「世界無窮願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用梁公這句話來形容高先生的寫作和宏圖大志,似乎一點也不為過。    

------ 

採訪作者簡介:方麗娜,祖籍河南,現居奧地利維也納。奧地利多瑙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魯迅文學院第十三屆作家高研班學員,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理事,著有散文集《遠方有詩意》、《藍色鄉愁》,並入選「新世紀海外華文女作家文叢」;中短篇小說集《陌生的情人》入選「中國文學新力量:海外華文女作家小說精選」。作品常見於《作家》、《十月》、《中國作家》、《小說月報》、《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散文選刊》等。作品被收入《世界華人作家》及歐洲華人作家文集《對窗三百八十格》、《歐洲不再是傳說》及《歐洲綠生活》、《歐洲暨紐澳華文女作家選集》等。

 

FANG Lina 通訊位址

Porschestrasse19/19/14,A-1230 Vienna,Austria,Europe

E-mail: fraufang@gmail.com  微信及電話:0043 0688 6056 3479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3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