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作家面對面
字字珠璣散文美:歐華作協散文名家呂大明
2016/9/22 上午 09:30 資料來源:高關中
圖片來源/呂大明,麥勝梅提供
圖片說明:呂大明和藝術界的朋友合照
第一次聽到呂大明老師的名字,是2012年在荷蘭舉行的中西文化文學國際交流研討會上。當時上海同濟大學的錢虹教授演講《呂大明的散文:中西文化的藝術結晶》,深入探討呂大明老師的作品,引起了與會者的極大興趣,也讓我獲知呂大明老師非同一般的文學成就。這次我打電話聯繫上了住在法國凡爾賽的呂大明老師。她說話輕聲細語,安詳恬靜,溫文爾雅,但談話中卻透著廣博的知識和兼通中西的學養。
半出貧寒半望族
呂大明,生於福建南安縣。不久襁褓中的她即被家人帶去臺灣。人們看她文中顯露出來的那種優雅與高貴的氣質,誤以為她出身名門貴族,其實只說對了一半。她在2006年發表的《繁華如夢鳥驚啼》中說:「我母系家族,詩禮傳家,是鄉中望族,我父親家族出身寒微。」她的父親呂德超生於貧寒之家,「饑寒交迫的景況如影隨形,緊緊纏住父親的童年、少年,穿著破舊的棉絮襖子,一年四季光著腳,當沒有熱騰騰的番薯塊充饑的時候,只好躲進破棉被裡早早入睡。」「童年的困境使父親發奮苦學,他是校中最優秀的孩子,年年名列前茅。」終於跨進高等學府,畢業於廈門大學。抗戰時期,她父親出任福建安南永德邊區(安溪、南安、永春、德化)抗日自衛團司令,後來又擔任安溪縣縣長、福建省政府參議顧問等職。雖一生戎馬倥偬,但晚年的他還是露出了吟詩賦詞的真性情。在《夏蒂拉隨筆》中,呂大明記敘了在法國楓丹湖畔,古稀之年的老父親詩才敏捷,一口氣就寫了六首舊體詩,作者戲稱其為「七步成詩」。
母親吳劍雲則出身「詩禮傳家」,畢業於集美高等師範,當過小學校長。她精於寫詩填詞,也擅長彈鋼琴、著有詩詞集《縑痕吟草》,對於長女呂大明文學潛能和藝術氣質的開發和薰陶,更起到了言傳身教的作用。慈愛的母親不僅是一位善於填詞賦詩的才女,她更是一位培育女兒熱愛中國文學的良師益友。呂大明回憶說:「如果沒有母親,我不可能走上文學創作這條路;我成長的鄉土臺灣,也深深埋下我文學的根柢」「月明星稀的夜晚……母親教我湛方生(東晉詩人)的《秋夜》,他的詞賦具有南朝抒情小賦的風格。」
有趣的是,潛移默化之下,母女倆都成了地地道道的「紅迷」,連「有一回母女散步見到一處臨水的飛檐亭閣,就如見了《紅樓夢》大觀園一景。」母親寫詩,其「詩集《縑痕吟草》純粹是留給家人傳誦的。我覺得她是位優秀的詩人,不論文字、押韻、含義都很優美,在新舊的轉換的潮流,母親是位悲劇人物。她為人慈悲寬厚,詩詞中含有儒家仁人愛物與道家清淨超脫世俗形體的思想。在文學創作中,文學界諸大師都是我的典範師表,但最早最初的啟蒙老師其實是我的慈母。」多年後,呂大明如是說。
●呂大明與母親合影
●華視1996電視續《紅樓夢》片段:惑奸讒抄檢大觀園
慈母不僅是文學上的啟蒙導師,還是兒女們儒雅性情的無聲榜樣,呂大明後來在散文中多次提及慈母對她少女時期良善人格與溫婉脾性的薰陶:「母親是世間少有的性情中人,她生活在一個恬淡、溫柔、知足的心靈世界;她自己營造的世界,『香暖綉閣壓金線,夜靜小窗學咏詞』是她閨秀氣質。在人世顛沛滄桑之中,始終能保持一顆與落霞、雲樹、松風、竹韻相依偎的心情,在成長歲月中,我們這些兒女就沒聽過母親大聲斥責,或說出一句不好聽的話。」呂大明說話輕聲細語,為人善良謙和,處世溫柔敦厚,具有大家閨秀的氣質,正是得自母親的性情真傳。
嶄露頭角在臺灣
呂大明在這樣一個溫情脈脈並充滿文學藝術氛圍的家庭長大,「終究能守在文學的象牙塔裡,玩賞珠圓玉潤的字句」(《繁華如夢鳥驚心》)。呂大明回憶:早年父母送給她的生日禮物,就有很多書籍,包括莎士比亞全集,還送給她一架鋼琴。少女時期她便開始了對繆斯女神頂禮膜拜,十六歲即發表了第一篇作品。她進入臺灣藝術專科學校就讀後,還加入了名師薈萃的耕莘文教院青年寫作班,很快嶄露頭角,甚至主編一份文學刊物。1966年,呂大明以散文《秋山,秋意》榮膺耕莘文教院寫作比賽散文組亞軍,並獲得了評審之一、散文名家張秀亞教授的欣賞,她評價呂大明的作品「字句全被詩意浸透」。1968年,呂大明不到二十二歲即出版散文集《這一代的弦音》,由張秀亞作序。她盛讚作者抒寫性靈,如晨光中山徑上的尋芳者,是「這一代弦音中動聽的音符。」從此,呂大明便有了「小秀亞」之美譽。不久,這部文集就榮獲幼獅文藝全國散文獎首獎。
當年呂大明剛在臺灣「小荷才露尖尖角」時,就被來臺主持光啟社的巴黎大學文學博士顧保鵠神父譽為「你的散文字字珠璣」。鼓勵她進而研究西方文學,那時呂大明熟讀甚至背誦了許多英美佳作詩文。
還在求學時,呂大明就開始寫作廣播劇、電視劇。1969年大學畢業後,她進入臺灣光啟社工作。光啟社是以明代大科學家徐光啟為名的文化機構,分節目部和出版部。呂大明有寫劇本的經驗,擔任節目部編審,後來又轉任臺灣電視公司基本編劇。她先後編寫過廣播、電視劇本包括《梅莊舊事》、《孔雀東南飛》、《雲深不知處》等共兩百餘集。其間還創作了戲劇《蘭婷》(1970),並翻譯了《天主的子民》(1975)。
呂大明辛勤筆耕,不僅錘煉了寫作能力,也得到了不錯的稿酬。這時她已萌發赴歐深造的想法。但父親為官一世清廉,積蓄有限,雖然母親默默籌劃無私支持,也遠遠不夠。這些稿費正好派上了大用場。呂大明告訴我,當時電視劇很火,寫一個小劇本,就能掙到相當於一個月的工資,多虧了靠寫劇本掙來的稿費,才圓了出國夢。
●青年呂大明
鍥而不捨在英法
強烈的求知欲使呂大明渴望翱翔於新的文學天地。為了研習博大精深的西方文學藝術,1975年呂大明負笈英國,進入牛津學院高等教育中心,研究語文與藝術。牛津為舉世聞名的學府城,幾百年來一直是英國的文化重鎮,因而也享有「英國雅典」的美稱。呂大明認為牛津就是一個文化氛圍濃厚的「象牙之塔」。在這樣的書香環境裡,呂大明如魚得水,遨遊在知識的海洋,吮吸著英國文學和藝術的精華。在牛津的圖書館裡,她還讀到了沈從文等大陸名家的作品。她用兩年時間通過了牛津學院的所有三級考試。優異的成績令老師驚訝。老師告訴她,這裡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再教你了,擇校去進一步深造吧!1977年,呂大明來到利物浦大學,主攻維多利亞時代的小說。於1979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並在與利物浦一河之隔的伯肯赫德(Birkenhead)安下了家。
呂大明說過:「藝術家命中注定只能受雇於美神」。出於對藝術的追求,她又愛上了巴黎,「迷失在巴黎這座美的迷宮中」,「羅浮宮的珍藏,達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印象派大師的畫、羅丹的雕刻藝術、歌劇院、協和廣場前的噴泉、埃菲爾鐵塔、凱旋門、香榭麗舍大道……巴黎是人類心靈活動的具體化,是精神美的最高點」。為此她不惜「異鄉飄零」,賣掉了英國伯肯赫德寬敞舒適的「玫瑰園」宅院,一家人搬遷到巴黎郊區的凡爾賽小城。凡爾賽位於巴黎西南二十多公里。歐洲最宏大、最輝煌、最美麗的皇家宮苑凡爾賽宮就坐落在這裡。凡爾賽地近巴黎,又享有田園之美,是作家宜居的好地方,呂大明在此一直生活到今天。
呂大明酷愛文學,在《文學提高了生活的品質》一文中說,「生活品質的提高,不限於物質,精神也應該受到重視,文學就是精神生活。」
她認為一個作家的責任就是寫,要「像所羅門王寫了歌中的《雅歌》,把自己內心蘊藏的最美好、最寶貴的東西寫出來」。「呂大明生性愛美,醉心於一切美的事物。她從天上借來一支筆,孜孜不倦地寫著,用感性又含哲理的文字建造了一座美廬,請來四方鴻儒,搬來古今中外名著,引導讀者在美的領域中散步,讓文學藝術的瓊漿滋潤現代人焦慮的心靈」(見《塵世的火燭》內容提要)。
呂大明對寫作不僅喜愛,而且認真,她寫過一篇《千秋業》說:「鏡子反映出白髮紅顏,反映出眾生的形象,但一面鏡子卻無法對內心蘊藏的奇珍映現在眼前,只有經過千錘百煉的作品,它就是一面無形的鏡子,反映人類思想的真髓。」她把文學看成千秋業,認為「在文學磅礡的宇宙中,吳苑宮闈,廣陵臺殿也許都成了斷垣殘壁,但今夕的月仍是采石磯的月,今夕的水仍是汨羅江的水,只因為文章千古而不朽。」「莊子的《逍遙遊》說到有一株椿樹,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蟪蛄春生夏死,夏生秋死……若以文學與莊子深而博的思想相提並論,從事文學工作就是經營一份千秋大業,那是一株椿樹,與宇宙常青,那是遠超於世俗的生命──蟪蛄至上。」
呂大明認為「經營這份千秋大業就非得有鍥而不捨的精神不可,」她自己就是這樣,是一位淡泊名利、超越塵世,一人躲在凡爾賽郊外辛勤筆耕的學者型女性作家。她說,自己的寫作是孤獨的,寫作的道路上「冰雪沒徑,天寒苦凍,那裡山寂寞、鳥無聲……」,但她幾十年堅持下來了,而且樂在其中,樂此不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呂大明備受讀者喜愛,不少散文集得以再版。她曾獲文學雜誌《幼獅文藝》全國散文獎首獎、臺灣新聞處優良散文獎首獎,兩屆華文著述獎散文首獎,耕莘文教院兩屆文學獎,讀馬致遠漢宮秋雜劇論文英文稿獲臺灣文建會翻譯獎。2014年臺北龍騰文化出版公司編輯《古今悅讀一百》一書,準備收入呂大明的《人生四重奏》一文。
歐華作協首屆副會長
呂大明屬於歐洲華文文學的拓荒者之一,為法國作協會員,歐洲學術聯誼會會員,世華女作家協會歐洲聯絡人。
九○年代初,當歐華著名作家趙淑俠倡導成立「歐華作協」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呂大明。而呂大明對趙淑俠也十分敬佩。兩人惺惺惜惺惺,在籌組歐華作協這件事上一拍即合。呂大明明確表示「願追隨成事」,第一個報名做會員。她一手操勞,與法國文化部接洽,準備各種法語文件,為歐華作協在凡爾賽正式註冊。草創階段,協會急需資金,呂大明就把臺灣文建會頒發給她的翻譯獎一萬法郎(約合美金兩千五百元)全數捐獻給協會。歐華作協終於在1991年在巴黎成立。呂大明當選為首屆副會長。後來又擔任第二屆副會長。
在歐華乃至世華文壇,呂大明是最優秀的散文家之一。趙淑俠說:「我很早就從臺灣海外版的報紙上,讀過她的作品。印象中,散文是呂大明最喜愛的文體。她發表的文章篇篇是散文。雖然那時她的文名還沒有為讀者大眾普遍所知,但她文風中流露出的淡雅、婉約、感性、引經據典的書卷氣和出塵韻味,已引起我的注意,認為她日後必自成一格。果不其然,今天的呂大明已是著名的散文家。她的唯美性質的散文中所表現出來的細緻柔美的感情,對人生對世界深刻的體悟,充滿哲理和厚實的學養。從中國的屈原、李白、湯顯祖,到西方的沙浮(薩福),雪萊、拜倫、歌德、狄金森,她都精通,文中隨手引用,增強畫龍點睛之效和氛圍之美。呂大明的散文中有詩的語言,清純得不沾人間烟火,顯得非常與眾不同。」
就在歐華作協成立的1991年,呂大明發表了散文集《來我家喝杯茶》。趙淑俠欣然作序《被美迷住》,其中寫道:「一向愛讀大明的散文。她的散文有時下越來越式微的唯美清純,和濃厚的書卷氣,頗具性格。為文之間,旁擊側敲,引經據典,隨時流露出她在文學方面深厚的修養,帶給讀者一些新知識。而她講求文字的精緻,用詞雋美,思路深遠,絕不油腔滑調。婉約含蓄的意境裡有嗅得出的哲理氣味,使人讀之如飲甘泉,如聽仙樂,會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愛不釋手。」她還寫道「我常說,在歐洲久住的作家,筆下的作品總有些『歐洲風』。什麼是歐洲風?從呂大明的散文便可窺出幾許端倪。那是一種由中國文化裡儒家思想,和歐洲傳統的基督教文明,交互相融後產生的一種新品質。特徵是溫柔敦厚,有容乃大,對世界對眾生,都採原諒與寬容的態度,即或對自己不同意的人和事,也不疾言厲色,總是那麼從容不迫,心平氣和,用真誠婉約的詞藻,唱出那源自心底的音符。」
歐華創會元老祖慰為呂大明的散文集《南十字星座》寫了序,他推崇呂大明的散文是唯美散文。認為「唯美散文是現代讀者之必須」。他引述當代著名的德國哲學家迦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的美的現實性觀點:「人們要在現實的一切無秩序的結構中,在所有不完滿、惡運、偏激、片面、灾難性的迷悟中,必然導致對非現實的藝術中美的夢幻的追求。這是人求完美的本體論的功能,它填充著理想和現實間的鴻溝。」得出結論:「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呂大明的唯美散文仍然成為現代讀者的必須。她的每篇純文學的綸音天語般美的散文都被各報刊悅納,她的書比其他純文學書要好銷得多,個中奧妙是她滿足了人性的本體論上的覓求。」
歐華作協秘書長麥勝梅在大量閱讀呂大明作品的基礎上,寫出文學評論《建起一座溢滿古典書香的塔──論呂大明散文創作的特色》。她認為,「在華文文壇上,呂大明是一位不可忽視的散文名家,她的一生橫跨亞歐兩地,她即承受了中華美文的傳統,卻又對西方文學有所嚮往。呂大明的散文是充滿書卷味的,透過典雅清麗的文字表達出她對生命、自然的關懷和哲理的思索,幾乎在她所有散文中,她都刻意與讀者分享那份驚奇、美與智慧。」
●呂大明與女兒年幼時的合照
學貫中西的文化散文
呂大明在海外和臺灣早已名聞遐邇,下面談談她的散文在大陸的流傳和研究。
而當代研究呂大明最深最勤的要數錢虹教授。錢教授是文革後恢復高考後培養的第一批學者,現任教於上海同濟大學。她認為:「呂大明的散文之所以與眾不同,其中一個主要特徵在於,她的散文乃屬一種中西薈萃、精緻典雅的『文化散文』,其中飽蘸著東西方文化融會貫通的深厚底蘊與文學藝術的豐富學養;她擅長在東西方文化、文學藝術中有一種自覺的比較視角,在娓娓道來的異域風情的敘述中,往往具有觀察、思考風土人情所反映的民族性格與文化差異的人文關懷;她不僅將學識、典籍、文學、異域風情和人文關懷融為一體,且在向西方藝術有所借鑒的過程中,用中文創造出一種嶄新的散文體式與格局,使之成為充滿詩意和美感的名符其實的藝術性散文。」
我特別讚賞錢虹教授的說法:「像呂大明這樣在其散文中能顯示學貫中西的文化修養與廣博學識、能自由出入古今中外文學典籍的女作家,實不多見。」我覺得呂大明的散文可以閱讀,可以欣賞,但後來者難以企及,難以模仿。因為熟悉一兩門外語,甚至熟讀西方文學的作家也許有一些,但像呂大明這樣,既深得西方文學的精髓,同時又極為熟悉中國傳統詩文、擁有如此深厚的國學底蘊、能夠信手拈來運用自如的作家,恐怕今後是難以找到了。
錢虹教授不僅關注評論海外女作家,更令人欽佩的是積極推動她們作品的出版。這在今天出書不易的環境下,更顯得難能可貴。2007年她就開始籌劃主編出版一套「雨虹叢書/世界華文女作家書系」,遴選約請十位海外知名度頗高的華人女作家提供作品,其中散文家有呂大明、尤今(新加坡)、吳玲瑤(美國)和蓉子(新加坡)以及小說家嚴歌苓、陳若曦等人。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克服種種困難,甚至遇到幾乎胎死腹中的危險,這套叢書終於在寧夏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出版。呂大明老師寄來的《世紀愛情四帖》就是其中的一種。這本書共收集呂大明1989-2008年間的散文作品四十四篇,內容很有代表性,並附有錢虹教授的評論。通過閱讀此書,使我進一步增強了對該書作者呂大明老師,以及主編錢虹教授的敬意。
本文整理自高關中《寫在旅居歐洲時──三十位歐華作家的生命歷程》一書,已獲作者同意刊載
延伸閱讀
【歐華作協專欄】歐華散文之一:款款調來都是春弦秋商/呂大明
歐華作協在作家生活誌的部落格
更多作家專訪,盡在作家面對面!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11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