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秀威大小事
【秀威下午茶】醬老大之臺式漢堡包~(本週話題小說:《吶喊,彷徨》)
2016/9/22 下午 02:30 資料來源:佳妤
圖片來源/佳妤
本週的下午茶餐點實在是太令小編驚喜了,是小編思思念念的刈包,噢耶~延續上週的老大系列,感謝管理部讓大家品嚐了內湖赫赫有名的小吃「醬老大鐵板燒刈包」~
刈包,「割包」,中式英語為Steamed sandwich,小編覺得它超越了饅頭夾蛋,成為饅頭的究極進化版。除了內餡豐富外,還有滿滿的花生糖粉,鹹中帶甜的滋味,令小編愛不釋手。
刈包的來源已經不太可考,相傳是三國時代的張飛,以刀割饅頭夾肉食用而得名。而割包也雅稱為「刈包」,因刈(ㄧˋ)有「割」之意。割包也被稱為「掛包」,是因「割」的臺語發音為ㄍㄨㄚˋ與「掛」同音。
刈包又稱為「虎咬豬」,由於刈包外型與虎嘴相似,裡面包滿豬五花肉,所以古時便以此為名。也與臺語「福咬住」相近,內夾的酸菜,客家人又稱為福菜,所以有留住福氣之意。刈包標準的餡料就是:魯五花肉、花生粉、糖、酸菜、香菜等為餡,形狀如錢包,也象徵發財。豐富的內餡和相似的外型吃起來簡直就像中國的漢堡!!而自福州傳入臺灣後也逐漸發展出特有的「臺式漢堡」,近年除了在內餡口味上有所創新,外面饅頭的造型更有多元的造型,如臺中逢甲有名的「熊掌包」也是刈包的改編版喔~
●熊掌包
本週的餐點有別於傳統的刈包,肉帶有些微甜味,(沒有一般烤肉醬烤出來那種超鹹豬肉)口味獨特,除了有檸檬、咖哩還有招牌烤肉醬!!
沒錯就是烤肉醬,在這鄰近中秋佳節的日子,小編吃到這醬深深燃起我BBQ的靈魂啊~
延續著本週下午茶的幸福感,小編也趁著中秋回鄉和家人朋友們團聚大烤特烤,好希望每天都能如此幸福呀~
【本週話題小說:吶喊】
既然上面有提到饅頭,那就讓小編來和大家分享相關的文學作品吧~~
沒錯,就是魯迅的《吶喊》短篇小說集,其中一則〈藥〉中提及的「血饅頭」。為何會稱之為如此沉重的名稱呢?
清末,中國受西方文化的衝擊,開啟了現代化;民初,中西文化交流仍處於紊亂與過度。1919年,人們雖經歷了大小無數的革命,如辛亥革命等事件,但百姓們僵化的無知與革命志士的犧牲卻仍不斷地重覆。魯迅感嘆當時已邁入新的時代,然而民智卻未開;在小說〈藥〉中,魯迅便以「血饅頭」作為藥,暗喻將它作為藥的人民的愚蠢無知,以及被當為藥的先行者的鮮血,最後仍只能被無知吞下腹中,毫無價值。
內容以1907年民主革命志士秋瑾起義為背景。
劊子手康大叔斬殺革命黨成員夏瑜,用她的鮮血塗在饅頭上醫治的癆病。當時癆病是絕症,無藥可救,然而迷信的人卻認為人血可以醫治,因而盛行「人血饅頭」之風。當時的留洋學生都知道此舉毫無科學根據,但因政府封建守舊的思想令革新的措施被一一否決,而推行革新的烈士也被羅織罪名而處決。最後象徵革命力量的烏鴉向天際飛去,寓意中國只有打破迷信守舊的觀念,才能開闢新道路,創造新中國。全文讚頌以夏瑜為代表的清末民主革命者的英勇鬥爭精神,卻也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殘酷壓迫和精神毒害,深刻地揭示革命者宣傳群眾的重要性。
「血饅頭」象徵著「救國良方」也象徵著「愚昧的藥」,藥的本身構成一種弔詭,因為藥的本身的出現就是一種愚昧。可以知道,無論是庸眾抑或革命的知識份子,他們之間乃具有相同的特質,組織成一個具有雙面性的「藥」,而無論是其中「被吃」的或是「吃藥」的,最終都是以死亡作為結局,終究徒勞無功。就像《瘋癲與文明》之間緊密相依的聯繫,顯示著沒有絕對的真實,而「藥」所試圖灌輸的真實,亦只是一種話語間的拉扯,在魯迅眼中只剩下一絲高飛而去的希望的灰影。
魯迅的文章運用了許多暗示與象徵的手法,讓文章幾乎脫離了字面上所表達的意思,字裡行間似乎都在諷刺著時下革命思想與傳統思想。辛亥革命之前,中國瀰漫著頹廢與封閉的社會風氣。〈藥〉中,大部分的角色是封閉的,甚至認為革命是傻子才做的事,魯迅特意將這種情況寫入小說中,藉以表達他內心的悲痛,也希望透過寫文章來改善這樣的社會。〈藥〉給人的震撼與反思是強烈的。在民主運動與革命進展固然是全民的「職責」,而社會風氣及制度的蛻變,也是整個民主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今雖已過了革命時期,也邁入民主,但社會當中仍有許多需要大家努力和改善之處,就讓我們一起攜手加油吧~~
小編分享完畢,謝謝各位~~
資料整理來源:
1.刈包-http://www.epochtimes.com/b5/10/4/11/n2873720.htm
2.熊掌包,圖片-https://sites.google.com/site/huangxichunjiaoshouwansui/feng-jia-ye-shi-xiao-chi
3.鲁迅,《吶喊,徬徨》,發表於《新青年》第6卷5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再版。
4.林毓生,《魯迅全集》,臺北市:唐山出版社,1989。
5.[法]米歇爾.福科著,劉北成等譯:《瘋癲與文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6.張瑜芸,〈瘋癲與迷信:試觀魯迅「藥」的文明意識〉。未出版論文,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7.魯迅:《〈自選集〉自序》,《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8.劉中樹,《〈吶喊〉〈彷徨〉藝術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9.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臺北市:風雲時代出版社,1995年。
10.魯迅,圖片─http://fj.people.com.cn/BIG5/n2/2016/0121/c363313-27598855.html
看更多下午茶文章!
延伸閱讀
文學血脈相傳,談蕭紅與魯迅的父女情
秀威與民初文人相關的專區
民初文壇:用鵝毛筆渲染的東方世界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2 回應:2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