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秀威大小事
【秀威下午茶】南波萬美食~(本週話題散文:〈鹹酥雞〉)
2016/11/3 下午 02:30 資料來源:佳妤
圖片來源/佳妤
本週下午茶搭著一股萬聖節的風潮,並跳脫上週英國風。
首先感謝國維與大家分享「手指餅乾」,看起來像巫婆的手指,不但香酥好吃,更是增添了不少萬聖節的氣息~~
而今日主餐則來自大直鼎鼎有名的「台灣第一家鹽酥雞」,口感鮮嫩多汁,且油炸得恰到好處不乾柴,取而代之的則是一股特別的甘甜味呢!原來老闆使用了包括十多種中藥調製的醃料,用太白粉、麵粉與地瓜粉等四種依比例調配,以及胡椒鹽粉撒料。
在這秋高氣爽的午後辦公室,左手一包鹹酥雞右手一杯手搖飲,外加手指餅乾,那可真是人生一大享受啊~
而鹹酥雞的起源或已無法考究,但目前較為人知的說法則是最早出現於民國60年代的古都臺南市北區。由一對葉姓夫妻所創,特別選用自家雞場生產的雞肉塊,切成小塊醃漬後,再裹粉酥炸,以便小孩,尤其是怕手指油膩的女生,能夠方便又優雅的持竹籤就口食用,就是這小小的創舉,精而美味,推出後立刻受到臺南人歡迎,因此蒸蒸日上。除了造就臺南成為全臺灣"鹽酥雞"店密度最高的都市外,也將"鹽酥雞"這臺南特有地方小吃,透過南北旅客、饕客推向全臺、推向國際,並一再獲選為最受全臺灣民眾與旅臺外國友人喜愛的在地美食。
因為其首創將自製的胡椒鹽、辣椒粉灑於炸雞塊上,所以雞塊味道偏香鹹味,有別於臺南人傳統偏愛的甜口味,再加上小巧炸雞塊香酥美味,嘗起來口感"鹹酥呀鹹酥(臺語)",因此當時人們便以:又鹽(臺語"鹹")又酥的炸雞肉-鹽酥雞-來稱呼。
【本週話題小說:〈鹹酥雞〉】
鹹酥雞也有相關的文學作品嗎?
有呢!讓小編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那就是來自柯裕棻的《洪荒三疊》
九○年代以降,臺灣散文書寫的版圖呈現多元面寬廣的視野,柯裕棻為此時期崛起的臺灣女性散文作家之一。特色為:書寫主題環繞白領階級生活的都會空間、寫作立場中立、寫作風格與大眾文學的區別性高。她書寫的觀點與知識性的主題內涵,符合中產階級讀者的品味,間接影響媒體邀約稿件的頻率。
〈鹹酥雞〉一文則是從庶民的飲食生活切入,發現這一樣小吃在臺灣風靡數年,但未必獲得注意:
不知道台灣何時何人開始吃鹹酥雞的,更不知道是哪一攤哪一地最早開始這生意。有一說是台中,另有一說是高雄,這兩種說法都頗有可能。台中人擅長於開發各種新的飲食與休閒方式,而高雄如此生猛有活力,也極可能發明這簡便的零嘴消夜。現在一切的起源自是不可考,我只記的遠在1980年代後期,台北的夜市已經偶爾可見這種攤子了。當時大概也沒有人會料到這麼油滋滋的食物可以風糜全台吧。
文末藉鹹酥雞影射臺灣政治選舉:
鹹酥雞好吃但不健康的道理就像政治之於台灣人。一般台灣人避談政治,可是選舉一來,敲鑼打鼓掃街拜票,滿城插旗,滿天耳語和謠言,氣氛熱滾滾如烈火烹油,大家便激動興奮起來了,嘴裡說著厭煩,日子到了還是默默懷著期待去投票。票開出來一定還意猶未盡,吵一陣子,吵煩了又說,哎政治真討厭。大家吃鹹酥雞也約莫是這種又愛又怕的心情。
選舉開票日,眾朋友都說,鹹酥雞配啤酒看開票,最是爽快。想來也是合情合理。
藉著鹹酥雞諷刺選舉的情景,貼切而生動,透露出理性思維,且不過度進行情緒化的批判,感性又深入事理,展現了作者筆力的細緻與高度和敏銳的觀察。
這篇文章著實令小編大開眼界,想不到小小的鹹酥雞對於作者而言更是一種政治上的投射,更有了關於它的作品,我想這就是一種文人風骨吧~~
小編分享完畢,謝謝各位~~
部分整理自網路資料,來源:
1. 台北│大直│台灣第一家鹽酥雞創始總店
2. 台灣第一家鹽酥雞,圖片-
3. 鹽酥雞的發明
4. 《洪荒三疊》圖片-
5. 柯裕棻,〈鹹酥雞〉,《洪荒三疊》,新北市: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
6. 粘佳懿,〈新世紀女性知性散文與文學媒介研究-以張小虹、柯裕棻、張惠菁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7. 陳栢青,〈突然草-草寫柯裕棻〉,《文訊》第326期,臺北市:文訊雜誌社,2012年。
8. 洪培雅,〈柯裕棻散文的空間與常民生活書寫〉,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看更多下午茶文章!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4 回應:1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