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伶的三寸金蓮,如何在清末政壇掀起覆滅的時代狂風?──專訪蔡登山《楊翠喜‧聲色晚清》

2016/11/3 上午 09:30      
本站分類:作家面對面
一代名伶的三寸金蓮,如何在清末政壇掀起覆滅的時代狂風?──專訪蔡登山《楊翠喜‧聲色晚清》

民國,一個風起雲湧的年代。一談到它,每個人心中都出現屬於自己的圖像:戰爭、學運、瓊瑤,甚或,人間四月天。

即便如此,卻很少人注意到,民初百家爭鳴與軍閥割據的榮景和亂象,其實都是繼承晚清而來,而推翻晚清的,除了遠在美洲的一塊橡皮,還有近在北京的一代名妓,以及一件轟動清末的性賄賂弊案。文史專家蔡登山及國際纏足研究權威柯基生首次跨界攜手合作,出版了《楊翠喜‧聲色晚清》一書,從性賄賂案主角、名妓楊翠喜開始,談及清末政局的詭譎洶湧,以及社會風氣的敗壞與轉變,這些光明與黑暗吞噬晚清、照亮民國,卻又在共和初期的歷史中,留下揮之不去的長遠陰影。 

第一次跨領域挑戰清代史

蔡登山的專長在民國史,對民初文人尤有研究。訪談中他透漏《楊翠喜‧聲色晚清》是自己第一次跨領域挑戰晚清史,同時這也是清末傾城名花楊翠喜的照片第一次結集出版,這些照片及書中關於三寸金蓮的文化風俗,則得力於國際纏足研究權威、三寸金蓮文物館館長柯基生。這兩位完全不同領域的人,到底是如何湊在一起的呢?

「一開始我是先有『性賄賂案引爆清末丁未政潮』這樣的概念成形,柯基生醫生則是一直想寫三寸金蓮的故事。後來他跑來找我,我們統合了之後,才決定要合著這本書。」

出於對三寸金蓮的興趣,柯基生收藏了許多相關文物,本書主角楊翠喜也纏足,於是從柯基生談清末社會對小腳的審美觀起頭,再由蔡登山接手,仔細剖析當時幾位舉足輕重的政治領袖如袁世凱、瞿鴻禨等人的勾心鬥角;政爭的結果是由袁世凱勝出,還是瞿鴻禨稱雄?這次政潮又如何引領民初政局?則是本書另一個要探討的問題。

由於書中人物彼此的關聯千絲萬縷,在構思此書時,蔡登山一反之前寫作風格,改採用紀錄片手法書寫,為的就是讓對這段歷史陌生的讀者能在最短時間進入狀況,「有些事情很複雜,人物讀者也不清楚,所以這本書我用分章的方式書寫,希望在人物出場前,就能讓讀者知道他的背景。比如說政爭裡很重要的人物慶親王奕劻,大家要先知道他的個性,還有他那時候在慈禧面前舉足輕重的說話份量,才能知道為什麼袁世凱要巴結、賄賂他;要知道袁世凱是怎麼從一個練站小兵步步策畫、布局,在政、經、軍系統安插自己的心腹,才能理解為什麼民國初年他能叱吒風雲。」

先是介紹每個人物的經歷、背景,以及彼此之間的利害關係、合縱連橫策略,蔡登山用他拿手的紀錄片手法,分頭並進,最後在某個點收網,讓前面所有的鋪陳瞬間爆炸開來,以期給讀者震撼、耳目一新的感受。

當然,要寫出這麼龐大又複雜的歷史脈絡很困難,也需要大量資料支持。對史料考據及還原史實的堅持,讓蔡登山在寫這本書時吃盡了苦頭,「這本書我和柯基生醫生是在三年前談的,但是到兩年前才開始蒐集資料。」

蔡登山回憶,在這個構思浮現前不久,許多清末史料開始陸續出現,其中最珍貴的就是當時慈禧、光緒、袁世凱等人身邊的幾位重臣愛將如徐世昌、那桐、惲毓鼎的日記,這是第一手史料,許多之前僅隱約提到的史實也因此有了更多考究、剖析的空間,「但是這裡面也有陷阱,可能有人為了名譽造假,也可能有人誇大自己在歷史事件中的重要性,要如何從龐大無章的資料海中爬梳、擷取、比對正確性,就變成一件繁瑣精細的工作。」

在蔡登山不懈的努力之下,這些資料化為一本有邏輯、前後連貫的文字記錄片《楊翠喜》,在兩年後的今天與讀者見面。 

清末的詭譎政局

雖然《楊翠喜‧聲色晚清》一書以清末名妓楊翠喜破題,介紹一樁轟動京城的性賄賂買官案,但在整個事件中,重要的不是楊翠喜,而是晚清各個派系山頭的互相傾軋,楊翠喜只是為政爭爆發點下最後一把火而已。「袁世凱在清末幾十年,對北京政局的影響很大,楊翠喜只是一個棋子,讓他可以把手伸進東三省。」

滿清入關後,一直將發祥地東北視為聖域,禁止漢人進入開發,這個狀況直到清末才解禁、設立東三省,而「東三省總督」則是官員眼中的「肥缺」,袁世凱自然希望能把自己人插進這裡面,「袁世凱手下比較有資歷的,徐世昌可以算一個,他接任東三省總督沒有人會有異議,但是另一個段芝貴就不同了,這也是為什麼會爆發性賄賂案的原因。」

段芝貴是袁世凱手下的小官,當時京官的晉升講究年資,此前段芝貴的官職為天津候補道,位正四品,結果在慶親王一脈的「青睞」下被提拔為黑龍江巡撫,位從二品,這是什麼樣的概念呢?「以現在的公司文化來說,就是你本來是一個經理,結果突然變成公司的董事長,中間跳了好幾層,所以才會遭到御史彈劾,還被當時幾個大報紙大幅報導。」

此外,楊翠喜案爆發的關鍵除了黨爭,還有滿漢之間積存已久的矛盾。鑒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心態,加上少數統治多數的危機感,有清一代中央權力都掌握在滿人手上,即使到了清末這種狀況也沒有改變,「像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這些有名的漢人大臣,最多也是做到總督。總督是地方大員,但是沒有隨時面聖的特權,也不能有中央決策權,清朝最重要的權力中樞是軍機處,而軍機處的官員向來由滿人擔任。」

軍機大臣也有職位高低之分,一般來說都是集體和慈禧太后開會,只有大臣的頭頭「領班」,才擁有「獨對」的權力──也就是可以單獨向慈禧太后報告事情,而且內容不必向其他同僚報告,慶親王當時就是軍機大臣的領班,其權力與受寵信的程度可見一斑。

不過在這中間當然也有異數,這個人就是漢族出身的瞿鴻禨,「瞿鴻禨是個例外,他是以文膽的身分獲得慈禧賞識──因為滿人的文章普遍寫不好,需要有人幫忙擬詔書,所以他是非常少數又罕見的漢族軍機大臣。」滿漢之間長達百年的矛盾,加上瞿鴻禨自詡清流,看不慣慶親王收取袁世凱賄賂、隨意賣官鬻爵的心理,都對這起清末最大黨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也間接引領滿清走向敗亡。 

IMG_4008.jpg
●在整理、彙編史料的過程中,蔡登山也享受著讀史的樂趣

也為歷史公案蓋棺論定

《楊翠喜‧聲色晚清》除了描述清末第一性賄賂大案,對許多人物生平及歷史案件也有詳盡考據,其中最大亮點莫過於戊戌政變,袁世凱是否有告密這段史學家爭論不休的公案。在本書中,蔡登山提出許多有力的推論,支持袁氏告密一說,這幾乎顛覆了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而這抽絲剝繭的過程,也令蔡登山印象深刻。

「戊戌政變袁世凱有沒有告密,一直是史學界很重要的研究點,很多人寫過專著,之前大部分的學者都傾向沒有告密,最主要的論點就是時間上來不及。因為康有為、譚嗣同雖然在八月初三晚上和袁世凱見面,但是到了八月初五上午袁世凱人還在北京,根本來不及通知當時人在天津的慈禧親信、軍機大臣榮祿──慈禧太后不是誰想見就可以見的,就算袁世凱在清末名聲日隆,有事要上奏也是要透過軍機大臣──戊戌政變發生在八月初六清晨,在時間上根本來不及;另外就是袁世凱有寫日記的習慣,哪一天見了誰、去了哪裡都會寫,在日記中也沒有提到相關事件。」

但是蔡登山在這些論點中找到矛盾:第一是政變後朝廷對袁世凱的態度,「戊戌政變之後,袁世凱升官、獲得嘉勉,如果他沒告密,或是事後才知情,那應該會被追究辦事不力或知情不報之罪,不但無功還要被罰,怎麼會加官晉爵呢?除此之外,袁世凱的日記都會詳細記載每天的行程,戊戌政變那天的日記對這件事卻隻字不提,這很明顯的就是反常,比較像是想保護自己的名聲故意略過不寫。」

這些疑問促使蔡登山繼續挖掘史料,新舊資料交互比對之下,他拼湊出了另一種可能:戊戌政變袁世凱雖然沒有直接告密,但也脫不了關係,執行告密命令的另有其人,他就是袁世凱的心腹徐世昌。「康、譚和袁世凱見面的時候,徐世昌也在場,可能就是由徐世昌代替當時在北京準備朝晉、無法自由行動的袁世凱,將維新派的計畫告訴了榮祿。」

「這個推測現在還沒有直接的證據,但我翻查資料,發現當時徐世昌曾經去見過一個朋友嚴修,那時候嚴修本來準備要修繕在北京的房子,但跟徐世昌見過面後,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蔡登山說,由於新的資料陸續出現,學界也開始慢慢朝袁世凱有告密的方向假設,雖然追查比對的過程很辛苦,但最後獲得豐碩的成果,這種喜悅是難以用筆墨來形容的。 

影響直至民初政經社會層面

清末黨派互相傾軋,大員彼此積怨已久,楊翠喜案可說只是個導火線。在這波政潮中,最大得利者莫過於袁世凱,輸家則是整個大清,這波政治角力對清末甚至民初的社會風氣乃至政局,都有深遠的影響。大家所熟知的賄選、軍閥擁兵自立、學潮等等,都可說是晚清遺風,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過於社會階級的突破與流動,最佳的對照又可以再繞回本書主角楊翠喜。

從《楊翠喜‧聲色晚清》的描述可以看見,楊翠喜任人買來賣去,無法主導自己的命運,這與清末伶人被歸類於「賤籍」有關,對比民初京劇紅角梅蘭芳、孟小冬,不可同日而語。清末民初伶人身分的轉變是大時代最好的見證,「在傳統中國觀念裡有所謂的『下九流』,伶人就是第九等『娼優』,只比乞丐好一點。梅蘭芳的社會身分其實也很低,是後來成名了才有地位。」

原本屬於賤籍的優伶,搖身一變成為社會寵兒,這個現象始於清末社會風氣開放,而在報紙媒體的吹捧助長下達到最高峰,「以前登上戲台的都是男生,女子是不准唱戲的,京劇裡的女性角色也都是由男性反串,這也是為什麼民初會有所謂的四大名旦──這四大名旦都是男性──的稱號。楊翠喜是當時第一位以女子身分登上戲台的坤伶,這源自清末西風東漸,所以後來才有劉喜奎、孟小冬這些女性名角,而當時報紙對這些藝人的吹捧,改變大眾對『戲子』的社會觀感,所以後來電影引進中國後,才造就『電影明星』這樣的名詞出現。」

清末來勢洶洶的所有西方器物裡,以報紙的威力最大也最甚,除了傳遞各種思想、訊息,也一手主導清末最後一場大政爭的關鍵成敗,這份力量一直到民國後都還在各大歷史事件中活躍,如影隨形。

一件轟動百年前中國的性賄賂弊案,除了壓垮滿清,主角楊翠喜更被形容為「以一女優,而於一代興亡史上佔有位置、牽動一時之時局者」;在《楊翠喜‧聲色晚清》一書中,我們可以看見隱藏在楊翠喜身後更巨大、強勢的政治陰影,除了替楊翠喜慨歎,也對於這些深遠的政治布局驚訝不已。這些史料未來又會替歷史人物作出如何的蓋棺論定,或是大翻盤,是令蔡登山相當期待的事,而他也將繼續追尋下去。

IMG_4010.jpg
●一張小小的斷簡殘篇,也可能對既定歷史造成巨大影響

延伸閱讀
晚清官場情色遊戲之賽金花、孽海花與慈禧
梅派傳人梅葆玖逝世!看袁世凱女婿薛觀瀾憶京劇大師梅蘭芳
民初梨園女皇孟小冬與梅蘭芳、杜月笙的悲歡離合
你絕對不知道的北洋軍閥人物另一面!
貪官腐事年年有,民初北洋特別多

秀威與民初歷史相關的專區
民初風雲:傳統與西化的分歧點

秀威與戲劇相關的專區
伶人往事:凝聚在時光中的那些美好年代

蔡登山在秀威的部落格

更多作家專訪,盡在作家面對面

今日人氣:4  累計人次:6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