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蕭推薦序:何妨多情
首頁圖來源:Andrewkim
內文大圖來源:lailailaiki
林秀蓉要出版她的第一本詩集《荷必多情》,先拿給我欣賞,一看集名,我就好奇她定名的用意,2015年讀過她在《中華日報‧副刊》上那一首〈荷必多情〉,饒有興味,是以此作為集子的主題詩嗎?
荷,必多情
現代人(不只是詩人)都喜歡玩同音字的遊戲,賣螃蟹的要用「無蟹可及」,不僅消極地說你找不到我家螃蟹的缺憾(無懈可擊),還豪氣地自誇誰能比得上我家的螯、我家的蟹黃。賣水的,強調「補水又提神」,所以「一罐就go」,這句混搭著華語和英語,「go」的音既諧和「夠」字,卻也保留「go」的英語原意。詩人吳晟近年來努力推廣「溪州尚水米」,不但是取其「媠」、「水」音近,還國臺語混搭,「最美」的臺語書寫一般寫成「上媠」,但吳晟選用「尚水」,期望保留米中充滿水分之潤的感覺,拋除礁、硬、澀、扁,含水量不足的不良印象,所以,眼睛看著「尚水米」,嘴裡唸出臺語的「上媠」,心中想著國語的「尚水」,一兼二顧,文創、歧義、廣告的效果都在這種地方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樣諧音、混搭的造詞、造句法,已經成為多元文化的臺灣社會裡極為普遍的現象。
顯然,〈荷必多情〉也有著「荷,必多情」與「何必—多情」的雙重可能。原詩發表於2015年9月的《中華日報》,林秀蓉的原始構想到底偏向何方?值得從詩創作的角度來推敲,原詩如次:
盛夏最美的避暑角落
紅與白微啟情緒的線條
動人之色不必崢嶸招展
裙角輕扯旅人的鏡頭
荷葉早已綠透
豎立起的溫潤在風中款擺
飽滿的雨露彈出一顆塵
卻陷進
無法動彈的默
只有大蛙噗通水底的呼聲
響了,一圈漣漪
林秀蓉寫詩的詩齡不長,2015年開始,也不過是一年的歲月,這首詩已掌握住寫詩的訣竅。以鏡頭運用而言,四段分別是遠景、中景、近景、跳開,秩序分明,首段寫荷之所在可以避暑,荷之動人恬靜沁涼;第二段寫荷葉隨風款擺,充滿綠色的溫潤;第三段聚焦於荷葉上的晨露,晶瑩而靜默,彷彿將整座荷花池的靜涼濃縮在這飽滿的雨露上,所謂以小喻大,正是如此;末段,鏡頭跳離荷,寫青蛙跳水,泛起漣漪,以一個小小的微動對比一大片荷園的靜謐,讓前三段的情緒悠悠盪開。荷必多情,從首段的「紅與白微啟情緒的線條」開始,二段的溫潤,三段的出塵,到最後的餘韻如漣漪,一個初寫詩的人如實的情意展現著。
這首詩寫荷的遠觀、近景,好像也透露了詩人內在的詩思之路。不過,如果詩人的原意只止於此,這首詩的題目可以單純為〈荷〉、〈荷情〉,但詩人所用的詩題是〈荷必多情〉,因此,諧音的詞彙「何必多情」在欣賞者的心中必然要掀起一波小小的漣漪。
何必──多情
林秀蓉在〈荷必多情〉這首詩中,其實是以客觀的角度賞荷,寫荷葉綠意飽滿,所以成為避暑角落,引來旅人鏡頭,寫荷葉上的雨露靜靜翻滾入池,對比著大蛙的噗通泛起漣漪。全詩主觀的情緒微微透露,只在初見荷花那一剎那:「紅與白微啟情緒的線條/動人之色不必崢嶸招展」,而且這一主觀的「動人之色不必崢嶸招展」,隱然呼應著全詩所呈現的綠與靜,那是不崢嶸的自在招展。
主觀的情緒不張揚,客觀的書寫內斂而冷靜,林秀蓉以詩暗示著萬物自有情,人只要靜觀就好,「何必多情」!《莊子‧知北游》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詩人的工作,或許也一樣只在於「原天地之美」就好,如何「達萬物之理」則讓讀者自行揣摩,「何必多情」?
以〈荷必多情〉這首詩,看《荷必多情》這本詩集,顯然林秀蓉只是在「原天地之美」而已,她不急於站出來說自己如何「達萬物之理」。
檢閱整本詩集,輯一是[萬水千山路],輯二[是山皆可隱],輯三[露荷香自在],從大範疇的萬水千山、迴天還地間,開始思考,而後逐漸單純視野,親近山,肯認山是心中永遠的王者,最後縮小範圍,凝視著荷、雨、苦楝、葡萄、山茶,點的觀察。其實後二輯可以納入[萬水千山路],萬水千山路中涵括了[是山皆可隱]、[露荷香自在],這就是《荷必多情》前三輯的「原天地之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詩人「原天地之美」,為天地之美而言,所以有「詩」。
林秀蓉是相信這個道理的,《荷必多情》以四分之三的篇幅在見證這個道理。
何妨──多情
《荷必多情》卻以四分之一的篇幅在見證「心」的作用。
《荷必多情》輯四是[微吟夜未央],那「微吟」的云為就是以「心」去感應萬物,以「心」去感應草木蟲魚鳥獸、天地間的億萬生靈。那「夜未央」的說辭,不就是夜以繼日、不眠不休的尋索意志?
讀《文心雕龍》,我最喜歡〈神思篇〉,他對神思的說辭是「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這種思索真的很神,其實又很實。胡適(1891-1962)的〈一念〉:
「我笑你繞太陽的地球,一日夜只打得一個迴旋;/我笑你繞地球的月亮,總不會永遠團團;/我笑你千千萬萬大大小小的星球,總跳不出自己的軌道線;/我笑你一秒鐘行五十萬里的無線電,總比不上我區區的心頭一念!/我這心頭一念,/才從竹竿巷,忽到竹竿尖;/忽在赫貞江上,忽在凱約湖邊;/我若真個害刻骨的相思,便一分鐘繞地球三千萬轉!」是一首精彩的情詩,卻無意間為「神思」的定義做了很好的延伸解說。〈神思篇〉有些文句,令人心服,例如「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義在咫尺,而思隔山河。」這些文句所導引出來的意旨,其實就是心與萬物的相互感應成就了文學。因此,所謂「詩」,不就是「心」與「物」的交感互動,往復牽繫!
《荷必多情》的四輯作品,以[微吟夜未央]最為成熟,引生肖俳句的〈蛇〉來看:
蜿蜒的人生路,滿腔愁緒
以冰涼擁抱疲憊的大地
吐露夢想的蛇信,比龍還真
這是以林秀蓉的心,去對應萬物之一的蛇。冰涼、擁抱大地,是蛇的本質,愁緒、疲憊、夢想云云,則是屬於林秀蓉的情牽,二者交互感應,以成此詩。寫詩所要培植的就是這種心與物的交流互動。面對無情物,何妨多情!《荷必多情》以輯四的[微吟夜未央]見證這種多情,似乎也慢慢為讀者理出「達萬物之理」的一條幽徑。
2016年春分 寫於蠡澤湖畔
延伸閱讀
蕭蕭《松下聽濤───蕭蕭禪詩集》好詩共賞
現代禪詩在人間!詩評家楊宗翰:最能彰顯現代禪詩成績者,當屬周夢蝶、洛夫與蕭蕭三人
穿梭星際間的一詩一句——蕭蕭X蘇紹連詩性對談紀錄
夢蝶
花花葉葉根根塵塵,若然
溪聲也可儘是廣長舌
浮浮沉沉,萬機不擾
風本質不定,何須依止
獨立美,具足亦美
直想,請問周公夢蝶
風依無所依
無所依依無無所依
無無所依依無無無所依……
人生反復地增迴辯證
或許,當學會了偷閒
眼角曾有過憂傷的日子
也就,美了起來
──第7~9行引周夢蝶詩句
──登《創世紀詩刊》184期,2015/09。
那羅櫻花與烏鶖
迎著翦風與緋紅,逆著春光
眼角眉梢中的你,仰望藍天高歌
武士般黑色身影,像枝頭跳響的音符
我們的生命在此刻,邂逅
該是景有交融,情有滋潤
在那羅,看見詩光爍爍枝頭
讓人想和土地深耕未來
和花一起飄香,和風一起飛翔
是否?來年花紅勝今朝
靈感與詩句,如山櫻般
絢爛開綻,落下一地思念
──登《華文現代詩刊》第五期,2015/05。
Espresso
人生是一飲而盡的濃縮
有心悸,苦澀又回甘
連靈魂都研磨得成
30 c c 濃烈精煉
味覺交疊跟隨
比酒還醉人
踉蹌過河
水紋裡
漾清
影
漾清
水紋裡
踉蹌過河
比酒還醉人
味覺交疊跟隨
30 c c 濃烈精煉
連靈魂都研磨得成
有心悸,苦澀又回甘
人生是一飲而盡的濃縮
──登《葡萄園詩刊》209期,2016/02。
柳川苦楝
八萬四千朵朵無法細數的究竟
開滿了柳川堤岸的南北
一株原始喚為Vangas,Gamut的紫花樹
盛開了阿美族人的春日盼望
香氛了卑南少女的盈盈笑臉
將臨之日的春分
一樣深淺裂紋,一樣苦楝
你的晝,我的夜
任憑花繁白雪,淡紫花絲
飄散著淡淡清香
風來婆娑,去也婆娑
無奈楝子們咚咚咚空撲了
一地,滑落滿地的負心
冬天枯黃的葉子早已掉落
唯有枝椏樹冠尚存有那一串
金鈴子的聲響
是否?仍在等待
非楝子不食的鵷鶵飛來,愉悅
與花與樹與川,與你苦楝
──登《笠詩刊》310期,2015/12。
延伸閱讀
秀威與詩相關的專區
詩的盛世:讀詩‧賞詩‧唸詩
分享: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6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