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紹連:寂天寞地裡的一個陶缽
我與蕭蕭在同一個年代進入詩壇,初時他以詩的評論知名,我則純是詩的創作,兩人結合詩友先後創辦了龍族和詩人季刊(後浪)兩份刊物,才發現他的詩創作能量漸次噴發出來,於是我不僅驚奇也試著探索評論家寫的詩是否和他的理論有所關聯,或詩是否在揮舞他的理論旗幟。然而,這樣的探索,無疑是沒有必要的,他同時擁有兩種身份,但詩的評論家蕭蕭是導引詩路的燈,詩的創作家蕭蕭則是開拓詩路的腳印,兩者出發點就已不同,自是詩路上不同的角色,無須相互牽制。
我讀蕭蕭的詩,再幾年,就快近半世紀之久,從他的第一本詩集《舉目》(1978)讀起,到讀第二本詩集《悲涼》(1982),已烙下這樣的印象:「蕭蕭的詩,是獨自舉目於悠悠天地間,盡是瀰漫著一股悲涼的氛圍。」到了他六十歲時出版的詩集《後更年期的白色憂傷》(2007年),書名的「白色憂傷」四字正好呼應了「悲涼」二字,顯然蕭蕭內心仍遞延著悲涼的感受,雖然遲至更年期才自我剖白:「內心深處那一塊陽光照不到的地方依然沒有陽光臨蒞」(見《後更年期的白色憂傷》的自序),而其實那塊地方自年輕時期早已存在。
陽光照不到的,必然是陰暗的,要是有生命,則是掙扎式的靜默滋生著,或是,像被門關著,永遠見不到外面的世界。記得蕭蕭早期的一首詩〈孤鶩〉,寫了這種陰暗的情境:
是
漸
漸
淒
清
的
我
路之最遠的那點,雲天無言無語落下
門關著。
詩中建構的背景空間之廣大之深遠,全在襯托那個聚焦之點的「我」(孤鶩),而這個聚焦之點,卻在變化著墨色的濃淡,漸漸淒清是漸漸淡化也是漸漸褪為白色。白色,成為代表蕭蕭憂傷的色澤,連白色也淒清掉了,就是空無。
蕭蕭在這種情境下,他的詩走往禪境,我認為是他打開門走出內心深處沒有陽光的地方、擺脫白色憂傷的一種方式。經過《月白風清》詩集,及至新著《松下聽濤》詩集裡,許多有關白色事物的書寫,已經有了不同以往的蒼茫霜冷,而是有了紅潤溫熱。「水一樣的白卻有/火一樣的溫度」(見〈一小口東湧高粱〉詩作),然而蕭蕭的火是文火,像熬藥一般,用慢火、微火煎煮,火小而緩,時久之後,白色漸漸透紅,終有了溫度。讀蕭蕭的詩,常常是這樣感受到溫度的,他即使有意寫猛烈的詩,但也不會任意縱火焚燒,燬去溫文儒雅的形象。
只有在〈寫給蕭邦〉這首詩,白色是猛烈的:詩的第二段,原先是「白鍵連著什麼樣不可解的鄉愁與思念?」仍持續著白色憂傷的底蘊,連結著鄉愁與思念,到了第三段,竟然是「白色花叢裡隱藏了一門火砲」!白色已不只是憂傷,而是藏著可以攻擊的火砲,火砲多猛,花叢多柔,軟中帶硬,全在白色之中。〈初冬心境九〉這首詩裡,蕭蕭更是大膽而直接的說:
「白色的是血」
這成了蕭蕭的白色書寫中最猛烈的一個意象。血,有太多的可能,除了可能是紅色外,也有可能是綠色,或可能是熱的,是冷的,都不一定,若不依詩題或詩行前後句來看,其象徵也有各種可能的意義。假如血不是紅色、不是溫熱的呢?這就要回到早期〈孤鶩〉詩中那種陰暗的情境了,像是另一首詩〈凜凜的威嚴何時爆出黃色的笑〉裡寫的:
「一屑屑冷霜,銀白在草葉/一屑屑冷霜,死白在心底」
門威嚴地關著,冷冷的霜,死白在心底。死與白結合一起,雲天無言無語落下,這種走回憂傷時期的情境完全不符合蕭蕭現今詩作的面貌,沒錯,憂傷也應該像道德戒嚴一樣解凍,詩作的表現隨著新的創作心境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折,白色中的火砲裡爆出黃色的笑:「何時解凍,你問/我心頭一熱:何時爆出黃色的笑?」這樣的詩句,有了心頭一熱,才有「黃色的笑」突破了白色的禁錮,瞬間化解人際階級的對立,也把死白的憂傷全部塗抹為另一種顏色。
詩人的「心頭一熱」,多麼重要,熱,讓心解凍,心就有了動力,就能「起心動念」,如同車子發動引擎,讓詩的意念奔馳出來。心熱,改變了蕭蕭以往的創作心境,所以,現今的蕭蕭,其詩作是多彩的。讀《松下聽濤》詩集,白之外的黑、藍、黃、紅、青、綠、紫、褐、灰等色彩都有,但色彩不是這冊詩集表現的特色,而只是詩中的細節,除非如前面所述鋪天蓋地的白色,是被拿來當作主要的畫面色調,才會形成特色。我覺得這冊詩集給我三個主要的感受,反而和色彩無關,其一是「清朗透明」,其二是「恬淡自然」,其三是「交融平衡」。
清朗透明,是蕭蕭一貫的詩質特色,不是到了這本詩集才出現,他的詩從來沒有呈現汙濁模糊,在語言的形式和語言的意涵上,都能給予一個明確的詮釋空間,不是那種怪異、晦澀、含糊、未明等不能解釋的詩。
有脈絡可尋的詮釋空間,可先獲得作者提供的詩作意涵,再進入詩作的想像空間。這樣的閱讀經過,是依據詮釋空間和想像空間的先後雙重疊合,而產生詩的感受,接納詩作的全部意涵。若是沒有詮釋空間,則有賴讀者的感覺能力,包含以潛意識的、非理性的、印象式的、直覺式等不確定的方法去得到詩作給予的訊息,然而,面對沒有詮釋空間的詩作,往往很難閱讀,無法做內在或外在脈絡的解析,只能用「感覺」去統合每個句詞,這樣的感覺沒建立在詮釋的基礎上,往往是各人摸各人的象,要形成多人以上的共鳴或相同印證是難上加難。
我嘴裡沒說出的話語
是來不及的閃亮
一閃,豈僅是一亮!
你的眼神也阻擋不了
這是〈未語〉一詩的末四行,「沒說出的話語/是來不及的閃亮」,說出的話語是在詮釋的空間,沒說出的話語則是在想像的空間,蕭蕭的詩是這樣讓我面對的,清朗透明,除了能給予一個明確的詮釋空間外,更重要的是,也隱藏了一個讓人頓悟的想像空間,可見可感,像是高畫質的影像,通透而立體,沒有雜訊和障礙。
其次,我還面對了蕭蕭詩作中一種恬淡自然的特色,總覺得他的創作策略是把濃烈稀釋,把緊縮鬆綁,把壓力消弭,讓一切恬淡;他還把有意化為無意,無意,即無人為,一切就變成了自然。恬淡自然,在蕭蕭的詩創作上,是指詩中生活的態度,也是指詩中語言的態度。
詩能表現恬淡,讀者讀之就能安然、安心。蕭蕭稱我散文詩有悚慄特色,我也認為自己大部分的詩創作是走黑色路線,既驚心又動魂,不時給讀者在閱讀上造成心靈的地震;而蕭蕭的詩卻與我相反,他走白色路線,塗抹詩句,顏色輕淡幾乎潔白無瑕,給讀者恬淡的享受,像是把心靈上不安的地震平息止住。
我用食指靜靜抹除
那不再懸浮的微塵
鏡子依然明亮昨日的明亮
不曾記憶一群微塵
懸浮的模樣
這樣的詩,絕對是以一種恬淡自然的態度來寫的,詩人可以用「食指抹除」的人為方式,靜靜把微塵消弭,也可以由鏡子以自然的方式「明亮昨日的明亮」,不去記憶微塵懸浮的模樣。詩人生活的態度,造就詩作語言的態度,這是詩與人表現一致的真誠才造就得出來的,蕭蕭是確實做到了。詩語言的恬淡自然,不必是口語,不必是淺化,而是一種相映照於恬淡自然的生活態度,或是說恬淡自然的語氣和心境。
另外,蕭蕭的詩作有一個突出的特色是「交融平衡」,從《松下聽濤》這冊詩集的分輯主題來看,輯一「 茶禪一味」,擺明了這是以茶和禪交融所寫成的一輯詩,輯二「情悟雙和」,則擺明了這是將情和悟交融所寫成的一輯詩,如此方法,很顯然是為了呈現兩者之間的「交融平衡」這一特色。交融,在詩的創作上是指詩中各種不同元素的碰撞接觸之後進而相互滲透,終至焊接融為一體,這樣的方法,可使作品內涵不致於淺薄化、扁平化,融合後的厚度,也就是詩的厚度。
在蕭蕭的詩作中交匯融合的,不只有物我的交融,還有天人的交融、思想的交融、文化的交融、傳統與現代的交融等等,更多的是情與悟的交融。交融,換個說法,亦即是各種具象或是抽象元素完美的共構,例如「水乳交融」,水與乳混合有無限的密合度。詩人要將世上不可能共構在一起的元素交匯融合,給予新的情境和感悟,有如要化腐朽為神奇,蕭蕭的詩中說:「詩人與橘/同屬於芸香科」,詩人怎麼可能和橘交融於芸香科?「我回到寺內的蟬聲中/石獅子留在他自己的蟬聲裡」,寺內的和石獅子的蟬聲不都是交融在一起?「關於青鳥青天青蛙同屬一家族/這件事,我很清楚,你呢?」同屬一家族,是以「青」字交融吧?蕭蕭以他的視野,選擇如此共構為詩的元素,令人不得不信服。
但有些不同的元素得永遠是處於平衡的狀態,才能共存。平衡,也是蕭蕭的詩作結構方式,像是走鋼索,手持平衡杆子,以自身為支點,身卻不能固定,得不斷往前行,不管遭遇空氣阻力或其他因素變化的影響,都得能克服,逐漸走到另一端。平衡,是元素和元素之間的協調,有了平衡,詩裡的混亂動盪才能澄明靜止。平衡,是一種美感,更是一種心理調節的過程,讓傾斜的、不安的,都能回到穩定的狀態。
差堪告慰的是
地水火風四大俱在時你見證了 空
不堪聞問的是
中油榮化藍色綠色持續在見證 空
蕭蕭為高雄731大氣爆而寫的這首四行詩,其意涵交匯融合於「空」字,「空」字成為平衡的支點。如果詩只有第二段,寫中油榮化藍色綠色諉過的事象,則詩意單薄而扁平,同樣如果詩只寫到第一段而沒有第二段,則未免意理深奧,也擊不到事件的痛點,故兩段都得同時存在,同時見證「空」這字的象徵意義,沒有傾斜,既是平衡,又是交融。
蕭蕭的詩創作,一路走來,從悲涼到溫暖,從憂傷到療傷,從茶到禪,從情到悟,他是很用心的依自我的抉擇發展自己詩作的特色。這是我所能看到的感受,但要我為蕭蕭的詩集寫序,著實令我寢食難安,因為不知如何寫才能適宜得體,一直猶豫著好多日子而找不到落筆點。蕭蕭如同我詩路上同行的親兄長,但對於創作的事,他寫他的,我寫我的,從來沒有對談過兩人詩創作的觀點,或是交換過意見,現在這篇序談了他的詩,我實只能用印象的、直覺的、粗略的、自以為是的見解,,斷斷續續的以散章的方式來寫,正好顯示了我論述能力之不足,論點之荒謬,弟不如兄,甚覺愧然。
有些讀這冊詩集時的筆記片段,附抄於下:
蕭蕭的詩作中,有很多「不一定」「未必」「也是」「?」的用詞,像是質疑,其實是一種寬容。他會用極誇大極縮小的「數字」,來增強錯愕感。他喜歡用類比,來推演他的詩意。他的詩作句式多變,語法新舊交替。他寫的現象之理,就是他的人生哲理。他的意象,很多是比喻的翻轉。他的詩作不驚心,是因為避開了超現實的激烈事象。他終於放開治學的嚴謹,給自己的創作更多的出口和自由。他的詩作世界是人間的,是對外相互交往的。……
最後,我很喜愛詩集中這首〈寂天寞地〉僅僅四行的詩作,提出來分享:
雙手握緊陶缽微凸的肚子
來而又往摩挲著
千幸百幸萬幸
還有淡黃冷月缽底相伴
我們曾經身材瘦削的年少,如今也進入老年期,鮪魚肚就當作是一個陶缽,雙手來而又往摩挲著微凸的肚子打坐冥想,這樣過著「寂天寞地」的日子,彷彿人又像從前那隻漸漸淒清的孤鶩,但雲天不再是無言無語落下,因為缽底裡有淡黃冷月相伴。是的,有淡黃冷月,這心意就滿足了。
你不在那裡 ― 寫給詩
清晨五點半,文學史剛開始
黃鸝鳥嘰嘰而麻雀喳喳
你不在那裡
生機卻在那裡
秭歸與汨羅江之間水面茫茫
漁夫數點
一聲兮來一聲些
繩索與船槳窸窸窣窣在摩擦
你不在那裡
香草的韌性一直在延展
創世紀或者臺灣吹鼓吹詩論壇
數不盡的網絡、飄不散的油墨
血肉與靈魂裡穿梭
你不在
情味,她一直在
落葉飄零,夕陽沉入海峽那根線
你不在那裡
也不在我懷裡
我在你心中坐穩,不來不去
二○一一‧○ 一‧二十四
寫給蕭邦
兩百年前一聲嬰啼
就像尋常簷滴
每天飄飄盪盪 風的低語
或是海浪拍擊岩岸、沙灘
潺潺溪水奔赴母親寬柔的衣襟
有時吆喝家畜家禽,打開櫥與窗
木頭摩擦木頭軋軋之音
那樣平凡,人類日常呼吸
相呼且相應
黑鍵連著什麼樣的琴弦
白鍵連著什麼樣不可解的鄉愁與思念?
是多沉重多艱難的腳步
踩入泥土,才會窸窸窣窣
是什麼樣的沙可以終身攜帶身旁,晶瑩閃爍
永遠陪葬身旁?
都交給縝密的心吧!交給簡簡單單
升高的黑鍵,平整的波蘭平原
白色花叢裡隱藏了一門火砲
傾注在波蘭田野上的淚,終於發了光
東方海島上的浪濤
尋常飲水的地方,終究要發出
另一種異響
二○一二‧○二‧十四
一切只是月色銀白
佛即一切
信佛的朋友很虔誠地拱手
準確地在拱手的零點四秒︰阿彌陀佛
那樣子很像我寫舊詩的三舅
他遇到偶數句句末
一定押個小韻
拿起酒一定嚷著︰燙個酒吧!
真好,順口也順喉
而且還真選擇偶數句句末
押了韻,在匆急的仄聲字後
受洗的人很自然翻開聖經
嘟噥著熟悉的唇型
我是道路、我是真理、我是生命
好像理所當然
為我們張開又為我們溫熱,母親的手
陌生的是丟棄劍以後的劍客
我不是劍客,定格的他說︰
我是劍
―一切是劍
風過處,轉身舖陳滿天銀白
二○一三‧○ 五‧二十七
無與無之聲
隻手伸掌
我說了一些你預期中的家常
握緊手掌
我又說了一些非你預期中的荒唐
鬆開手掌
預期中你我說了一些東家長西家短
縮回單掌
你總算聽清楚了我叨唸的螞蟻蟑螂
二○一三‧ 一○‧二十一
分享:
今日人氣:2 累計人次:6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