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太平天國的神秘面紗!--《醒醒吧!太平天國根本不太平》

2018/1/2  
  
本站分類:創作

揭開太平天國的神秘面紗!--《醒醒吧!太平天國根本不太平》

▍清朝政府刻意銷毀相關文書,太平天國始終保有神秘面紗。
▍搜集文人士大夫筆記、西方傳教士記錄及報導,由三十則小故事,側面還原這場運動的真實樣貌。

太平天國縱橫中國二十餘年(1850~1874),勢力遍及十八省,先後佔據六百多個府州縣。但在政體煙消雲散後,曾經汗牛充棟、隨處可見的太平天國印書、文書,卻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內銷聲匿跡,近乎蕩然無存。洪秀全自稱「上帝的兒子」,神權與君權互相交織,後期更將國名改為「上帝天國」、「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由於史料缺乏及以宗教名義立國,不可避免帶上許多神祕色彩。作者透過清政府官方材料、涉入運動中的文人士大夫筆記、西方傳教士、西方報導等諸多方面入手,還原出這場運動的真實原貌。

立即訂購《醒醒吧!太平天國根本不太平》

 

內容試閱

【李秀成竟然是迫死陳玉成的兇手之一】

  太平天國「天京事變」後,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身死,翼王石達開出走,再加上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早已陣亡,則首義六人之中,只剩下天王洪秀全一人了。而洪秀全身藏深宮之內,沉溺於婦人酒色之中,太平天國的局勢,已岌岌可危。
  所幸滄海橫流,又有英雄挺身而出,支撐著了危局,使太平天國出現了起死回生的跡象。
  這些英雄人物中,最為傑出的當是陳玉成和李秀成。
  俗話說,英雄不問出處。
  但特別要說明的是,這兩位大英雄的出處竟然是出自同一個縣同一個鄉同一個村
  李秀成在《李秀成自述》中也深情地回憶說:「至陳玉成在家,與其至好,上下屋之不遠,舊日深交,來在天朝,格宜深友」。
  也誠如李秀成所說,兩人在太平天國內,「格宜深友」,互相幫助,互相愛護,齊心合力,共同渡過了一座又一座難關,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機。
  一八五六年八月,正是兩人合軍共天京城下的江南大營。該戰,陳玉成舍生冒死駕小舟深入龍潭虎穴,溝通了援軍與鎮江守軍聯絡的,終於成就大功。
  一八五六年九月,又是兩人合力解救皖南局勢。當時,李秀成率先入援,卻兵困桐城,動彈不得。關鍵時刻,陳玉成移軍來救,兩軍內外發力,兩面合攻,擊潰了清軍,解除了桐城之圍。感激之餘,李秀成大贊陳玉成公而忘私、先人後已。
  一八五七年三月,兩人合兵攻下安徽霍丘,然後兵分兩路,陳玉成出正陽關,屯兵太湖、潛山;李秀成屯兵於六安、霍山,互為犄角,共圖皖北。
  一八五七年十二月,鎮江被圍,兩人合軍向東,一同救出了鎮江的困兵。
  一八五八年九月,又是兩人的分頭合作,一舉打垮了湘軍江北大營。
  一八五八年十一月,陳玉成西援安慶,李秀成隨後而至。兩軍在三河、金牛洞全殲湘軍李續賓主力,收復桐城等地。
  一八五八年十一月,陳玉成進取二郎河,先勝後敗,形勢危急,幸得李秀成接應,全身退還太湖。
  一八五九年十一月,天京第三次被困,李秀成獨力難支,陳玉成自廬州(合肥)引軍來援,兩軍合力,共解浦口、六合之圍。
  一八六○午五月,兩軍合力,又打擊了清軍江南大營,並直下蘇常。
  正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合作,讓這兩位來自同一個地方的老鄉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兩人也因此得到了時人和後人的交口稱讚。
  然而,李秀成和陳玉成都是貧苦人家的子弟,文化程度不高,雖然在用兵和謀略上有天賦異稟,但到頭來,仍擺不脫小農意識的局限,走進了歷史上常見的「或以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怪圈,最終從貌合神離走向決裂──甚至於從某個程度上說,李秀成竟然成為了迫死陳玉成的兇手之一。
  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李秀成和陳玉成都是從普通小兵做起,經過自己的努力打拼,最終成為了獨當一面的大將。
  而在太平天國「五王時代」過去之後,兩人逐漸形成了雙星爭耀的局面。
  太平天國是一個特別奇怪的政體,天王基本不理事,擔任的是精神領袖的教父角色,屬下諸部權力分化,形成軍閥割據領地的分裂局面。每一個軍閥軍事統帥都有自己獨立管轄的地盤、有自己完整的官吏體系,田糧征賦,自養自給,容不得別人染指。因此,政體內部就出現了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吞併現象。
  相較而言,陳玉成崛起比李秀成快,究其原因,還是機緣巧合。一八五八年初,陳玉成得代石達開駐節安慶,一下子就吞併了淮南、皖西各部太平軍,成為了太平天國後期擁有軍隊員多的部隊。陳玉成除了將安慶及其附近淮南、皖西之地作為自己管轄範圍外,還一度將勢力範圍擴充到鄂東黃州、隨州等地。一時間,清軍上下都認為「其能為夷者,無過石達開、陳玉成兩逆」。
  這個時候,李秀成的地盤僅局限於桐城周圍一帶,在陳玉成的跟前,只是個陪襯的角色。
  李秀成自己也說:「那時英王名顯,我名未成,日日勤勞,幫為遠算,凡事不離」。
  而到了一八五九年,李秀成已經擁有了江北一角(天浦省)地盤,在軍事上僅次於陳玉成,隱有與陳玉成分庭抗禮之掃,兩人間的關係就悄悄地發生了變化。李秀成開始想方設法地對陳玉成進行分化、打壓,以成就自己一家獨大。
  一八五九年五月,陳玉成被封為英王,原為陳玉成上司的韋俊屈不肯居於陳玉成之後,從盱眙憤然南下,駐紮池州。對於這種分裂行為,陳玉成無法容忍,派軍前往攔阻,兩軍遂在和州附近展開火拼。駐紮在和州的是李秀成的隊伍,李秀成本人不在和州,卻指令和州守軍助韋俊力攻陳玉成。
  另外,清軍降將李昭壽在陳玉成進軍河南時,不但沒有發兵配合,反而指使部下在葉集一帶從事擄掠,影響了陳玉成軍的餉源。陳玉成大怒,要以犯律將之處死,可李秀成卻對李昭壽多方維護。甚至在李昭壽重新降清、並出兵襲擊陳玉成部後,李秀成還鼓動天王洪秀全寫信招回李昭壽。
  陳玉成恨得直咬牙,說:「秀成恃要結得民,此天下大定事也。今天下紛紛日攻戰,且欲事煦購仁孑義為哉!」
也就從這時起,兩人間的矛盾開始激化。
  一八六○年,天京政府大聚集兵馬攻打清軍江南大營。
  陳玉成一心為國,只留下葉芸來、陳得才等幾支部隊駐守安慶、廬州,其餘兵馬傾巢出動,五路並進,攻破建設在天京西南的江南大營長牆,一路追逐,連取常州、蘇州、無錫、蕪湖、江陰、常熟、青浦等地。
  李秀成雖然在攻江南大營中也出了氣力,但每戰都有所保留,跟在陳玉成後面招收敗兵潰勇,賺了個缽滿盆滿。到達了蘇州以後,李秀成才開始發力逐殺,分頭進取上海和嘉興,蓋其目的就是想鞏固蘇常,建立自己的江浙基地。
蘇南地區民豐物阜,陳玉成也有意將這一地區劃歸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分別在常州、蘇州建造英王府,派兵駐守各州府城鎮。
  然而,當陳玉成為了進殲浙江清軍,率部南下由浙江長興攻佔安吉、於潛、臨安、餘杭等地時,李秀成覬覦上了他的蘇常地盤。
  這一年八月下旬,陳玉成要求李秀成按照天王御前會議,一同合兵攻打上海守敵,然後回救安慶,李秀成拒絕不聽。
  兩人的關係就此鬧掰。......

 

了解更多請至秀威網路書店

至Google play 購買電子書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23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