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比較中韓政經社發展現況!--《自行車上的中國壯遊--一位韓國企業家的深度文化觀察》
▍從上海騎向北京,途經南京、西安、洛陽、鄭州、開封、安陽,再沿著京杭大運河南下杭州,最後回到起始地上海。
▍一位韓國人,一輛自行車,騎遍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文化圈!
▍前《東亞日報》華盛頓特派員及伊拉克戰地記者,現任韓國最大通訊軟體Kakao Talk首席副社長,深度比較中韓政經社發展現況!
貧富差距嚴重,為何中國農民對未來仍樂觀面對?
中國料理種類數百款,為何逐漸走向連鎖企業化?
以平等客觀的角度體察21世界兩大國的想法,不斷縈繞在作者的心頭。因此在騎自行車橫越美國之後,便著手準備這趟中國的自行車之旅。對於引進市場經濟後產生劇變的泱泱中國,亟欲親見其面貌。為了深入觀察中國的真實內在,他決定從最繁榮的都市上海開始,走一趟連接八大古都的三角路線,並且以最貼近人們視線的交通工具「自行車」來目睹中國的都市與鄉村,聆聽老百姓最真實的故事,也才得以遇見這塊大陸的古往今來。如果說日本是「距離最近卻最遙遠的國家」,那中國正是「看似了解卻一無所知」的國家,就讓我們跟著作者的這趟旅遊紀行,從政治社會、民生經濟、歷史文化等層面,澈底感受中國最深刻的內在氛圍。
立即訂購《自行車上的中國壯遊--一位韓國企業家的深度文化觀察》
內容試閱
【1.在櫻花紛飛的日子,走一趟中原的「三角路線」】
攤開中國地圖,想在地圖上畫出一條線,卻不知從何下手。該從哪裡走到哪裡,才能橫越整個中國?中心點在哪裡?我完全沒有頭緒。大致看來,西安似乎是中國大陸的中心。如果創世神話由我來寫,我會說這是一個宛如一滴黑墨落在西安,呈不對稱形狀暈開的國家,可見其領土的不規則狀。這滴墨水暈開的外圍,也就是中國大陸的邊境線,長達二萬二八○○公里。
在中國,大陸外形被比喻為一隻雞,而雞心是北京,這麼說來,嘴巴的位置就像咬著狀如兔子的朝鮮半島。我想,這肯定是一隻肥胖的雞。如果單就相似度而提出形狀像雞的主張,那麼在我眼中看來,中國倒像是一隻蟾蜍。我的意思是從西邊來看的話。從中印邊境交界處至崑崙山脈與喜馬拉雅山脈間的部分,就像是蟾蜍的嘴巴。各位覺得像什麼呢?無論如何,在中國地圖上畫條直線並不容易。
中國的國土面積,可以排得上世界第三、四名。恕我只能這麼模糊地介紹。俄羅斯與加拿大排名世界前兩名,已是無庸置疑的事實,至於第三、四名的地位,仍與美國存在爭議。根據中國政府出版的資料,中國以九六○萬平方公里對美國九三六萬平方公里,面積比美國多出二十四萬平方公里。在英國大英百科全書中,也是以九五七萬比九五二萬的數字,證明中國面積較大。相反地,在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世界概況書》(World Factbook)中,卻是以中國九五九萬比美國九八二萬的數字,說明美國面積略(slightly)勝一籌。我特別在意「略勝一籌」這個詞。二十三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比南北韓組成的朝鮮半島實際面積(二二萬二三○○平方公里)還大。因為統計上的差異,決定了朝鮮半島面積的存亡,泱泱大國的土地算法果然與眾不同。
那麼,我們該相信誰的說法?根據聯合國二○○八年的資料,為中國九五九萬對美國九六二萬,顯示美國面積略勝一籌。數字變動較大的原因,在於我們認為固定不變的領土,其實具有流動性,而這個流動性來自於容易蒸發的水。國土內的水面積,也包含在國土總面積內。要連同湖泊或江河等內陸水域一起測量,並不容易。即使是站在現代科技尖端的美國,依然持續透過核算來增加國土面積。美國在一九九○年代後期發表的數字,還只是九三○萬平方公里,加上五大湖的水域面積後,國土立刻增加為九八○萬平方公里。該說這是地圖上的開墾國土計劃嗎?
將淡水抽乾,僅就真正的土地面積來看,若說中國是繼俄羅斯之後,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想必沒有任何國家或機構持反對意見。攤開世界地圖,美國加上阿拉斯加,面積看起來更大,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好比下圍棋時,肉眼看起來像是獲勝了,實際計算被圍住的棋子數後,反而較少。美國東西長、南北窄所營造的空間感,加上另一個名為阿拉斯加的「棄子」,面積顯得更大。
因為這種地理上的特性,橫越美國時,相對容易許多。在Google的檢索欄輸入「單車橫越美國之旅」,結果將會出現「橫越美國路線(Trans America Trail)」。這是一條連接維吉尼亞州(Virginia)約克鎮(Yorktown)與奧勒崗州(Oregon)佛羅倫斯小鎮(Florence)、阿斯托尼亞小鎮(Astoria),長達六千四百至六千八百公里的道路。目前有不少介紹這條路線各區間的分段單車地圖,可減去挑戰者的煩惱。......
------
【3.早在預料中的「你推我擠」】
沒想到竟是這樣的局面。韓國也是以不太遵守交通法規聞名的國家,對於早已熟悉在首爾市區騎自行車的我而言,只要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都不容易受到影響,然而上海遠遠超乎我的想像。離開機場內部道路,在銜接虹橋路的第一個路口,我竟不知該何去何從。公車、自用小客車、三輪車、機車、自行車、手推車、行人,匯聚為一道混亂的漩渦。
從四六八公尺高的廣播電視塔「東方明珠」向下眺望,或是以遠景拍攝外灘一帶的上海,與真正步行其中,或是在自行車上看見的上海,是截然不同的世界。上海的駕駛方法,除了直行前進外,還包含左右兩側的超車、緊急煞車、搶快、提早起步、人行道駕駛、任意停車、右側車道左轉與逆向行駛。在不發生撞人或碰撞的範圍內,各種行為都可能習慣性地發生。這趟中國之旅,可不能只在機場內部道路繞過一圈就打道回府啊!想來不禁啞然失笑。我決定跳進這場混亂裡,再怎麼說都是人住的地方嘛!
上海的情況如何,我不得而知,不過據說直到一九七○年代末期為止,北京仍禁止夜間使用車前燈。撰寫多部中國見聞書籍的何偉(Peter Hessler),在其著作《尋路中國(Country Driving)》(譯註:該書繁體中文版於二○一三年由八旗文化出版)中提到,一九八三年北京市長陳希同訪問紐約時,對於曼哈頓夜間車輛使用車前燈大為震驚。深感中國夜間駕駛應使用照明的他,返國後致力推動北京夜間駕駛使用車前燈的義務化。何偉寫道:「直至今日,中國人在雨天、起霧或傍晚時,依然不太使用車前燈,認為開車前燈是沒有禮貌的行為。」言下之意,中國雖然引進汽車、摩天樓等硬體設備,但是要趕上使用硬體的軟體水準,未來仍有一段路要走。不過換個角度想,不開車前燈駕駛,就無法加快駕駛速度,不也較為安全嗎?
現在可不是耍嘴皮子的時候了。在抵達位於人民廣場附近的飯店前,一路上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危險的事故。正當我等在人行道旁,綠燈亮起,準備穿越斑馬線的瞬間,原本看不見的大量摩托車與電動自行車、自行車,迅速朝車道與人行道間的自行車道湧來。幸好在被車陣輾過的前一刻,我趕緊握住把手、踩下踏板前進,才得以避免一場事故。這些騎士頭也不回地呼嘯而去。太可怕了,就像席捲中國農田而過的蝗蟲群。明明是綠燈呀……。
------
【15.初遇中國農民】
才離開南京,立刻進入一派閒適的農村,全無都市漸進農村的過度地帶。都市的吵嚷與農村的寂靜,竟如此比鄰而存,著實令人驚訝。以都市為主的失衡發展,或許是其原因之一,不過對於旅人而言,不必歷經千辛萬苦便能深入農村,內心只有感謝。
當然,如果沒有迷路的話,就不會進來這裡了。原本從南京跨越長江大橋後,得沿著三一二號國道繼續前進才對,不料沿途有多條岔路,又遇上路邊某場活動的人潮,無暇顧及身在何方。騎了一段時間,看見標示進入安徽省的路標上,寫著一○四號國道,這才發現自己正糊里糊塗地往北移動。一開頭的國道是通往北京的道路。這下只得沿著六○八號縣道南下,再轉入三三一號省道往西。
與滁河並行的六○八號縣道上,儘管顛簸的路面為騎乘自行車帶來不便,卻能享受平和靜謐的景致。牛兒嚼著青草,鴨子三五成群聚集於河邊,微風徐徐吹來。船夫搭上小船,搖槳划出水面,雨過天青的西邊天空上,雲朵逐漸染上深黃。
但是人們打量我的神情,卻令人費解。旅途至今遇見的中國人,總能一眼看出我不是中國人。皮膚黝黑,瘦削的臉頰上有著尖挺的鼻子,人高馬大的我,究竟是從哪顆星球來的呢?臉型圓而扁平,鼻子並不那麼突出的南方中國人,總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主動向我走來。然而這座農村的人們只是瞧著我。偶爾自四方傳出鞭炮炸響的聲音,讓人以為是年輕人騎著機車疾馳而過。氣氛似乎有些詭譎。
其實來到中國以前,農村的情況最令我不安。每每出現關於中國農民的報導,大多脫離不了示威抗議。二○一一年秋天於廣東省烏坎村爆發的農民示威,受到西方媒體大篇幅的報導。地方官員未經農民同意,將土地使用權變賣給開發業者,是此次示威的導火線。
示威進行過程中,一名示威領袖被捕,冤死獄中,更激發農民揭竿而起。封鎖村莊的戒嚴令隨即發出,雙方對峙數個月後,廣東省政府最後接受農民的聲音,示威領袖獲選為村代表。揭露這則消息的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紐約時報上,大膽使用了「烏坎可能是農民反動的前兆」的標題,並報導「在中國,仍有六十二萬五千多個像烏坎一樣,正經歷腐敗之苦的潛在烏坎村」。
當中國某地出現示威,其他地區也會接連響應,這是西方媒體的主要解讀方式。對此,中國政府批評西方媒體此舉是為了動搖中國的安定,故意誇大其辭。然而對於「何不坦然公開一切?」的疑問,中國政府卻又回以「一旦壞事傳開,恐將敗壞社會風氣,導致更多壞事發生。」在這種社會主義箝制言論的背景下,可能對社會安定造成影響的烏坎村示威活動,在中國自然被禁止報導。
我不知道該相信誰的說法。在我看來,設想仍有許多潛在的烏坎村,並對此預作準備,會是較保險的做法。中國農村自改革開放以來,在資源分配上屬於弱勢地區,加上年輕人口大量進入都市成為農民工,或許是導致農村逐漸走向衰退的原因。當社會規範瓦解,人心惶惶、犯罪叢生之際,像我一樣從國外獨自前來,而且是騎著無法快速逃難的自行車的旅人們,可能會被視為天上掉下來的肥羊吧。因為這樣的想法,使我無法灑脫地走向前與他們對話。其實,就中國的現在與未來聆聽農民的想法,是我這趟旅行中極為重要的課題。然而眼下尚未掌握實際情況,又不明白他們如何看待我這個意外闖入的來訪者,在在令我踟躕不前。......
了解更多請至秀威網路書店
至Google play 購買電子書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10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