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人都有權利追求安居樂業的生活!--《從小康計畫到共好社會(附光碟)》

2017/11/20  
  
本站分類:創作

讓人人都有權利追求安居樂業的生活!--《從小康計畫到共好社會(附光碟)》

從「客廳即工場」、「媽媽教室」、「消除髒亂」的小康計畫,
到因應高齡化、少子化社會趨勢、推動關懷弱勢、落實志願服務的共好社會,
讓人人都有權利追求安居樂業的生活!

隨著時光推移,當實踐大學伴隨社會的發展,邁向「耳順之年」的輝煌歲月即將到來,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成立至2017年恰逢五十周年,實踐大學二水家政中心深耕社區達四十五年。大學、協會、中心三位一體,傳承 謝東閔先生的精神與理念,共同攜手於社區教育的推展,服務桑梓,長期深耕,以發揮社會公益價值。
本書作者長期參與社區發展工作,以親身見聞佐證,彙整多年來社區建設的成果所留下可供借鑑的資料,希望啟發社會大眾於社會發展務實的作為,積極朝向「典範永續」,為邁進「共好社會」而一齊努力。

立即訂購《從小康計畫到共好社會(附光碟)》

 

內容試閱

第十八章 發揮健康促進 開創共好社區

【前言】
  在聯合國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全球老年人口(六十歲以上)占總人口比率,將由一九五○年的百分之八,二○一一年百分之十一,上升至二○五○年的百分之二十二,其中八十歲以上超高齡人口上升更快。我國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於一九九三年達百分之七,跨越人口高齡化國家(aging nation)的門檻;經過不到二十五年目前已近百分之十四。除了人口老化的速度已是「世界第一」外,平均餘命的增加健康情況卻未隨著提升,如何發揮「健康促進」不僅是關乎到長者的生存品質,也牽動家庭的生活品質,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課題。

壹、以二水社區長期照顧中心為推展標竿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為了建構一個「老有所尊,老有所學,老有所養」的敬老尊賢,家庭安適的安和樂利社會,實踐大學、彰化醫院、敏惠醫專與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多位師長本於長期致力「健康促進與醫療照護」的推動,共同以彰化二水家政中心為基礎,期盼建構「社區長期照顧示範中心」,逐步推展。正如,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指出:「所謂創新,就是創造對顧客而言有用的價值,那不是科學或技術的創新,而是以對顧客的貢獻程度作為評價。創新的重要性最該被強調的是:技術性不會產生戲劇性變化的事業。」
  相應於近年來多數國家由於國民預期壽命延長、婦女生育率降低,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嬰兒潮世代陸續屆臨退休,人口老化現象日益普遍;未來人口結構老化現象難以逆轉,已對全球經濟、社會及政治產生重大衝擊。以臺灣為例,老年人口將於二○一七年達二百八十一萬人(百分之十四)成為高齡國家(Aged);二○二五年人口中將有五分之一是老人成為超高齡國家(Super aged)。臺灣面臨人口老化浪潮的衝擊,將比其他國家來得更快、更急。「社區」、「健康」兩個詞彙都是社會在面對高齡化趨勢中重要的概念,以社區能夠營造出健康與有品質的安居樂業生活,成為社會關注的民生建設。

貳、發揮健康促進以增進高齡者生活品質
  社區對老年人而言是十分重要並有密切關係,因為老年人是逗留在社區內時間最常的群體。他們具有以下的特性:社區內空閒時間最多的群體;對社區歸屬感很強;多年的社區生活經驗使他們掌握了很多社區資源及建立不少社區聯絡網;同時可藉由豐富人生經驗協助其他群體。運用社區工作方法,可以消除老年人社區疏離感。強調以社區為介入點,老年人與社區的關係會較為重視,而社區工作更著眼於發掘老年人的潛能,鼓勵老年人參與社區事務,改善社區生活。
  二水家政中心建構於一九七二年,實踐大學創辦人 謝東閔先生為造福桑梓、提高鄉親生活品質,推展倫理教育、強化家庭功能,以加速達成禮儀之鄉,本於「家齊後而國治」,特別推展「媽媽教室」及「社區建設」工作,並經由培訓中小學教師作為社區推展的種子教師,共同致力於「婦女家政教育」,促成民眾安居樂業,以帶動我國達到「除貧扶弱」邁向小康社會,並為社會的現代化奠定深厚基石,績效足資翹楚,引為開發中國家建設的模範。
  隨著人口結構日趨高齡化,「二水長期照顧示範中心」採取社區醫養康復結合的模式,為老年人提供養老生活安排的解決方案,引進彰化醫院為健康長者進行「健康諮詢」,由敏惠醫專專業教師及志工學生為長者進行「健康促進」,並於社區由彰化醫院結合二水鄉公所設置老人日照中心;將健康及醫療資源引進社區,周延關照長者,也促進醫療養老的持續發展。相比於傳統觀念依賴的「養兒防老」,選擇養老社區的居民,促使高齡者及家庭的需求獲得周延的安排,既提升長者生活,亦裨益家庭生活品質。

參、醫養合一的鹿草鄉社區健康促進活動
  長期照顧若依照顧服務的場所來區分,包括有三種:機構照顧、社區照顧、家庭照顧。有研究指出:社區老人對於家事服務、餐飲準備、持續性照顧、個人照護及護理照護等各項服務,無論是實際使用及自覺需要的比例皆呈現上升趨勢;就服務提供者而言,家人朋友鄰居仍是家事服務、餐飲準備、持續照顧、個人照護及護理照護等各項服務的主要提供者,但隨年紀漸增,使用機構或受僱者所提供服務的老人比例顯著上升。所謂「社區照顧」是指動員並整合社區內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針對社區中不同對象的不同需求提供各項福利服務,使其能在所熟悉的環境中就近取得資源獲得協助以滿足其需求。
  本諸將二水家政中心推展「長期照顧示範中心」的理念,敏惠醫專、中臺醫事科技大學結合醫療團隊於二○一七年一月二十二日,將這項「社區醫養結合」的宣導工作,於嘉義縣鹿草鄉後崛社區展開。鹿草鄉位於嘉義縣西南部,與朴子市、太保市、水上鄉、義竹鄉、臺南市後壁區接壤比鄰,人口數近一萬六千人。嘉義縣的嘉義縣青壯人口外流嚴重,老年人口比例不斷攀升,老年人口比例全國第一,在鹿草鄉、六腳鄉更是六十五歲長者超過百分之二十,長輩獨居或兩老相依的情形非常普遍,為落實福利社區化理念,透過社會工作、醫療護理、復建及文康休閒等複合式服務模式,讓長輩在社區內獲得妥善的照顧,進而達到延緩老化與疾病預防,以及老人成功老化理念。師生及醫療人員為長輩提供量體溫、血壓、健康體適能、健康講座、健康餐食及手工藝課程等服務。「關懷弱勢族群醫療照護需求」一直是參與的醫護學校不斷教育學生的核心價值,從偏遠地區的健康促進服務支援、特殊弱勢族群的照護服務發展……等,都是身為培育醫護人員積極參與的教育內涵。
  全球性的銀髮浪潮來臨,因應未來社會銀髮照護與科技發展的需求,讓「健康在地老化」的銀髮照護目標得以實現。以更宏觀的思維與積極的態度來因應這全球發展趨勢,讓銀髮產業發展浪潮成為推動社會向上提升的助力。「社區長期照顧中心」採取「社區醫養教相結合」,鼓勵以社區照護、家庭安養為主,康復、醫療、教育服務等機能相配合。

肆、開創共好社區以促成安和樂利的生活
  「醫養教相結合」的養老模式利用醫療機構的優勢醫療資源,實現了醫療、護理、養老、康復等一體化服務,既能滿足老年慢性病治療在大醫院,康復及護理階段在養老機構的構想,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前醫院住院困難的窘狀。有鑑於我國高齡社會有以下特徵:第一,是人口老化趨勢位列世界前列。第二,是老年人口有慢性疾病化、逐步失能化的現象。第三,是家庭養老功能相當薄弱,養老相關服務嚴重不足。「醫養結合」是一種藉由健康促進延緩失能帶來的個人及家庭困擾,並且引進醫院資源對長者進行有病治病、無病療養,使醫療和養老相結合的社區安養模式,其優勢在於整合養老和醫療兩方面的資源,提供持續性的老人關懷及照顧服務。
  推展「社區長期照顧示範中心」期盼社會重視預防保健政策的落實,特別是喚起民眾自我健康照護的意識,共同來營造健康的社區生活。這種注入「社區營造(community reinventing)」精神,即有活化、再生或再造的意涵,同時強調如何增強民眾學習與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主導與控制自身生活。唯有社區住民的覺醒和付出行動,改變的能量才能夠被儲存和累積,改變才成為可能。「以民眾之力,造民眾之福」,是未來推動社區健康營造重要的方向,這就是「社區醫養結合」的核心內涵與精神。
  順應我國社會老齡化的趨勢和特點,政府採取措施推進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創造「醫養教合一」以應對高齡化社會,是落實「社區營造」的社區健康方向。同時強調如何增強民眾學習與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主導與控制自身生活。也就是說,經由社區民眾的覺醒和付出行動,改變的能量能夠被儲存和累積,改變才成為可能。「以民眾之力,造民眾之福」,是未來推動社區健康營造重要的方向,俗云:「靠山山倒,靠人人老,健康靠自己最好」,這就是「社區健康營造」的核心內涵與精神。從事社區健康營造工作,須考量社區屬性與居民生活條件的差異,創造出多樣且有趣味的活動,引導民眾認識社區健康議題,提高社區參與的能力,落實「健康是我們的權益,保健是我們的責任」的作為。

 

了解更多請至秀威網路書店

至Google play 購買電子書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21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