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篇書評10】勞作與身體覺知:Nina Maclaughlin《技藝中的生活練習》

2017/6/1  
  
本站分類:藝文

【百篇書評10】勞作與身體覺知:Nina Maclaughlin《技藝中的生活練習》

勞作與身體覺知

──讀《技藝中的生活練習:一個木工學徒的修業之旅》

  

 社會的發展往往敦使人類生活逐漸由野性朝向愈來愈文明的方向飆進,生活科技的便利滲透到日常的每一個縫隙。但是,不少有識之士提出諍言:人類的身體正一步步退出生活的場域。當許多事情可以利用一個平板解決,我們的身體知能會不會由「全身」退化成「一根手指」?

 有一種親切感湧現,正當我抱持前述的關懷閱讀到妮娜‧麥可拉弗林(Nina Maclaughlin)的《技藝中的生活練習》。妮娜原本是為文字工作者,主要工作為撰寫書評與報導。在某個關鍵時刻,對於自我生活進行的檢視,毅然決然辭去工作,以完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成為師傅瑪麗的助手,至今仍為專職木工。

 本書以妮娜與師父瑪麗一同工作的經驗為主軸,藉由每一個不同的案例與工作內容,幅散出相關的哲學思考、歷史掌故、情感波動,以及各種自我認肯的過程中會不斷重複出現的懷疑或徬徨。

 妮娜從不諱言自己會搞砸很多事情,但是在她的筆下,瑪麗則是一位冷靜具有耐性的教師。面對各種失誤與關卡,瑪麗往往只是要她安靜下來,試試看別的方法。「你不爛,你只是需要練習個幾百次」(頁86)、「在對的地方施力」(頁219)等箴言不時閃現,卻都不是高蹈陳言,而是工地現場非常切實的行動方針。最饒富意味者,妮娜與瑪麗用木框螺栓夾板要把兩個櫥櫃夾緊,好讓它看起來像一個櫃子,費了好一番工夫,妮娜不耐地表示,「看起來沒問題,沒有人會注意到它是歪的」──

「我會注意到,」瑪麗說。「有一天你也會注意到。我無法接受,抱歉。」(頁213)

 這讓我們見識瑪麗專業與品味的堅持,也顯示了一種「持續精進」的信念與價值。

 這些從實際操作而衍生的思考,根著於個人經驗,讀來不讓人覺得牽強附會。她們也深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當妮娜第一次遇到淡季,將近六個月沒有工作時,一度想回到原來的報社上班。這種現實的逼迫,使得她再一次思考社會價值觀是如何以「工作」定義他人:

我透過工作認識自己,也透過工作讓別人認識我。現在的我是誰呢?這個沒有工作的我。(頁155)

 沒有工作的人,除了現實上可能沒有收入供養生活外,在這個社會上普遍的觀念,是否也包含著自己缺乏職稱頭銜、無法被任何人辨識?又或者,面對別人的工作,我們是不是陷入了某一種理所當然的想像──「我們對別人的想像裡,住著我們最想實現的憧憬。你是木工,親手製作東西的感覺一定很棒!的確很棒。除了不棒的時候。」(頁184)這一類的思索探討,縱然不成系統,卻也為讀者留下了許多可以細細品味的吉光片羽。

 從捲尺、鎚子、螺絲起子、螺栓夾板到鋸子、水平儀,這些工具器材的發明與聯想,或許可以歸功於妮娜過去擔任報社記者與書評家的知能。《技藝中的生活練習》最大對比,是立基於文字工作與身體勞動的巨大差異。書中引用名作家的格言:「文學的本質無異於木工」。妮娜卻認為語言與勞動最大的差異在於:

語言對打造書櫃來說,沒多大用處,想發揮最精細的技巧,反而要腦袋放空。超越文字與情緒的泥沼,把全付心思放在工具和木材上,這種冥想目標必須擺脫語言才能達到。(頁233)

 其實各種技術性知識或由技術操作而來的認知能力,當中一大特色便是不過分仰賴於言傳,技藝之知遠比概念來得更著重於實踐操作與親身體會。從這個角度而言,確認了技藝作為一種不同型態的「知識」類型,將身體勞動從過去「技術是一種知識貧乏的活動」的誤區解放出來。

 在東方哲學傳統中,也能夠看見對技藝的推舉(儒仕習得六藝,道家技進於道)。學問從來就不只是概念的推演與辨析,技藝的鍛鍊培育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實踐的價值,而且是我們維繫身體本能覺知的重要方式:

當我與動作合而為一時,牆壁消失了,所有隔閡與界線消失了。我聽見回音,一聲巨響前後迴盪。隨著每一秒鐘,我們每個人都衰弱了一些些,就像現在的屋頂十個世紀後一定會漏水。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無法手術的時刻。當牆壁消失,我們透過揮動工具如此單純的動作,或是透過分享故事與歷史產生連結,都能夠暫時逃離迎面撞上冷漠之牆的可能性。恐懼、巨大的害怕、絕望,都可以被平靜和喜悅取代。(頁97)

 這種境界聽起來似乎很玄妙抽象,淺言之便是「專心」──絕大多數的技藝操作都需要凝聚心神,當我們的身心全然「投入」、「浸淫」其中,即使我們個體只是有限的存在,也能夠藉此覺知更深更廣的時空。如同妮娜所言:「我是完整的存在,卻也同時融入比自己更宏大的某種存在裡,融入敲擊鎚子的歷史裡」(頁96)。

──發表於《人本教育札記》336期,2017年6月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56  回應:2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

陳伯軒    
陳伯軒
我是先讀到陳昭淵的〈學習從一無所知開始〉(https://reader.udn.com/reader/story/9527/2255271)才知道這一本書 。也在此與各位分享陳昭淵的文章 。
回應    0    0

陳伯軒    
陳伯軒
「板模女師傅穿梭工地30年」 https://fb.watch/6nN_PTRex4/
回應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