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華作協專欄】德譯《巨流河》------ 歐華作協2021年成績單

2022/1/2  
  
本站分類:藝文

【歐華作協專欄】德譯《巨流河》------ 歐華作協2021年成績單

德譯《巨流河》------ 歐華作協2021年成績單

申華

歐華作協三十而立。1991年3月16日,經過趙淑俠大姐一年多的努力與摸索之後,歐洲華文作家協會在巴黎成立。為建會的籌備工作,趙淑俠大姐每天以電話連繫,曾兩度專程去巴黎,加上1991年3月16日去開成立大會,共是三次。屬於歐洲的,具有歐洲特色的海外華文文學,終於具體而有形的誕生了。歐華作協是歐洲有華僑史以來,第一個全歐性的華人文學組織。創會元老,除余心樂(朱文輝)、呂大明和王家鳳外,還有郭鳳西、麥勝梅、王雙秀、楊玲、祖慰等。歐華成立大會之時,符兆祥和那時的聯合報副刊主編瘂弦先生,中央日報報副刊主編梅新先生,遠從臺北光臨來做嘉賓,使成立大會生色不少。

歐華作協得到永久榮譽會長趙淑俠大姐一如既往的深切關懷和大力支持,她來信說,回想當時大家在伯爵旅社晤面,想的只是以文會友,相互取暖,並未敢計劃前途的長短。一路走來,新血不斷踴入,不但傳承有序,薪火不斷,還創立了歐華作協文庫,連續出書,大家更努力耕耘,勤奮寫作,“忙著”得獎。氣氛何其活躍!在巴黎創會時,我們群中沒有一個爺爺奶奶,如今卻是爺奶成群。原來這些萍水相逢的文學兄弟姊妹,正走在同老的人生路上。這是多麼難得的緣份啊!

作協為成立30週年在麥勝梅會長策劃之下,與台北秀威出版社合作而推出的集體創作專輯《當遠方近在咫尺時》,由於成書數量不在少數,運來歐洲的費用是協會的一筆不小負擔,文友郭琛便義不容辭地一口承諾利用他的商務脈絡順利將書籍由台北運抵了德國,再繼續分寄到各位文友的手中。

年杪歲末,疫情未止,文友們便以筆代槍,以字當子彈,以作品代針藥,沉穏自我潛修,藉此一舉繫潰新冠病毒的無孔不入,讓我們身心保持健康,平安過日,抱持“只要我繼續閱讀和書寫,我的靈魂與肉身便繼續存在” 的信念,你我就天天不寂寞,甘飴常相隨。 幸運啊,你我大夥一起走過。這是緣,更是福,文友們很珍惜人生這一段輝煌。

《巨流河》德文版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會員車慧文博士出版齊邦媛著作《巨流河》(Der mächtige Strom)德文版。車慧文出生於中國東北,小時候跟隨家人搬到臺灣,二十多歲搬到德國後定居德國,至今五十餘年。與臺大英美文學院教授齊邦媛教授結識於柏林,更在讀完她的著作《巨流河》後,產生巨大的共鳴,因而決定將此書翻譯為德文,並邀請同樣旅居維也納的王玉麒先生共同翻譯。

車慧文投入6年的心力,將《巨流河》翻譯成德文,2021年3月出版发行,她謙虛地說,學習了 50多年的德文,還是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為此她多次與德文母語人士、大學漢學系的同事討論如何將原文的 文筆翻譯為德文;更依據齊教授的意見,將整本書的風格及文筆統一,然而德文書寫習慣用字簡潔精準且直接,欠缺抒情、柔美的敘事手法,這也是車博士認為在進行翻譯期間最大的挑戰。如今成功完成了這本譯著,車博士熱切地希望將這本重要的作品推廣給更多德國的讀者,透過文學為歷史發聲。

車博士於1970年任教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系短期中文教師,自此開啟了日後僑居德國中文教育及翻譯之路;不僅在德國的中文教育學術領域投入付出,亦積極參與並推動僑胞活動,在德創辦了萊茵中文學校,搬到柏林後陸續創辦柏林國際佛光會、柏林中華婦女會、德華婦女會、歐洲華人學會。她的足跡幾乎遍佈在所有僑胞的團體,奉獻其畢生所學,影響長久而深遠,彌足珍貴。

作家

朱文輝2021年有少量的微型小說及零星詩歌發表於不同的刊物。第二部德文長篇推理小說《推理之旅》(DIE Krimireise)於2021年12月由蘇黎世Prong Press Verlag出版社正式推出上市,在德、奧、瑞三國均有代理書商,這是朱文輝自2016年以來由Prong Press出版的第四本書。

2021至2022學年,顏敏如是高雄市文藻外語大學的駐校作家,協同教學(應用華語文系)、深讀課程、演講、對談、評審等活動,她的著作在文藻圖書館展出,並參與圖書館舉辦的系列“國際閱讀文化節”講座,探索“原譯之間”如何再創國際閱讀的新樣貌。顏敏如演講的主題為“新聞題材與文學寫作”,與大家分享她如何結合新聞題材與文學寫作,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創作的無限潛力。她的作品包括小說、散文、評論、報導等。

顏敏如1999年加入世界華文作家協會,成為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會員。2003年加入隸屬國際筆會的“獨立中文筆會”,以及後來的海外女作家協會。她所出版的書籍收藏於瑞士伯恩的國家圖書館,手稿也典藏於台灣國家圖書館。她的作品《英雄不在家》入選台灣文化部“出版與影視跨產業媒合”評選推介; 《焦慮的開羅》入選文化部“第39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我們.一個女人》入選德國法蘭克福書展(Frankfurt)及墨西哥瓜達拉哈拉書展(Guadalajara)的台灣展區書籍。另外,顏敏如亦曾接受台北央廣德文台、中文台,自由亞洲電台以及埃及開羅國家電視英文台訪談。創作期間她親自走訪北非、近東、中亞幾個國家,帶給讀者不同的觸角。

《聯合國新聞》記者杜佳2021 年 10 月 21 日在全球視野欄目下報道了旅居德國華裔作家丁恩麗 “自我探尋” 的常人故事,講述了她親身經曆過排斥和歧視。她表示,這種偏見和歧視往往源于認知局限。

丁恩麗坦然接受自己的移民和少數族裔的身份。她始終相信要想贏得社會尊重,一定要自主自立。她接受了牙醫助理職業培訓,婚後獨立立足于德國社會。但是讓她困擾的問題是:在德國出生成長的混血女兒,品學兼優,說一口純正的德語,還在德國杯踢踏舞大賽中獲得過冠軍,但是在身份認同上仍然存有困惑。在學校裏,有些同學會取笑她的長相,新冠疫情初期還有同學會故意繞開她走,讓這個很久沒有回過中國的女孩子感到困惑。陪伴女兒成長的丁恩麗最終在中文寫作中找到了一種安甯和歸屬感。

所有的挫折感和寂寞,都用在學習中文文字裏,把自己所有感受都寫下來,所有寂寞和失落的出口就是文字。作爲專欄作家,丁恩麗出版長篇紀實文學《在德國成長》,發表短篇小說《叛逆》、散文《鳥窩探秘》、紀實《女兒親曆新冠》、散文《瓷器的傳說》,參與編輯《心歸處》一書與《飛雲集》詩集。

勤奮筆耕

2021年文友們勤思勤筆勤勞作,麥勝梅(德國)多首漢俳被收入風雅漢俳學社出版的《中外漢俳真善美英譯》一書,麥勝梅散文《斯特魯貝爾---2021年德國圖書文學獎得主》、池元蓮《從語言看歐洲民族性格》、李筱筠《疫情時代裡的花》於2021 年 12 月 24 日刊於世界日報電子版  〈藝文〉,華章網站同步刊登。 穆紫荊出版古典詩詞集《恰如對影》、文學評論集《香在手》卷一、影視評論集《香在手》卷二、主編《歐洲華文文學》年刊第二期、執行主編《歐洲華文作家名錄》簡約版。老木出版個人雜文集《微言百則2020》、詩集《等那一天》。高關中在《歐洲華文文學》年刊第二期發表“歐華文學繁榮,文友紛紛出書”。倪娜(呢喃)出版《海外之路雲和月》和小說《潮起潮落》。

方麗娜發表新作《十三號地鐵》、《走在兩伊邊界》、《伊朗之行,顛覆了我的想象》、《維也納田園交響曲》、《八千裏路雲和月》,方麗娜被研究,計紅芳寫《方麗娜小說的四種意識》、王紅旗寫《賦“蝴蝶”以性別的女性命運悲劇敘事》、安靜寫《蝴蝶:致命的隱喻-論奧華作家方麗娜的寫作》、戴瑤琴寫《“有情”的文學——海外華文小說五年綜述》。

岩子發表新作《莫非你是禮拜天出生的孩子?》、《就聊聊我的小小台灣情結吧》、《采桑∙春》、《她將愛與生命密許給了詩》、《女也》、《我與未來》、《趁天黑之前去散步》、《智者的遭遇》、《每一片葉子都藏著風》、《庚子二月》、《冤家路窄》、《致光陰》、自2019起,應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邀請,任《中德四季晨昏雜詠》專欄作者,迄今爲止共計發表作品54篇。

夏青青出版個人文集《萊茵河畔的華人風采》、發表新作《冰川下的茉莉》、《冰川下的茉莉》、《摩澤河的明月》、《明月梅花一夢》、《明月組詩》、《滾滾人海一滴水》、《人生看得幾清明》。

楊翠屏發表《疫情讓許多法國人想追求另外一種生活或改變職業》、《法瑞邊界的伏爾泰城堡故居:歐洲的客棧》、《狄更斯的婚姻故事》、《法國現象:教師的子女學業成績較佳,學歷較高》、《天才的迷思》、《聽音樂 唱歌樂趣多多 受益滿滿》、《決定分手是女性的自主權? 》、《世界上最古老的醫學院在法國》。

李筱筠出版散文集《世紀病毒 - 我在瑞士的抗疫紀實》、發表《疫情時代裡的花》、《書法家》、《落葉歸根》、 小說《愛,在新冠疫情蔓延時》。

獲獎作品

2021年一共有6位文友獲得大小不同的文學獎,麥勝梅的新詩《牛背上的記憶》獲第三屆左龍右虎國際詩歌大賽最高榮譽獎,麥勝梅獲2021年度〝中華二十四節氣〞文學作品大奬賽入圍獎。倪娜(呢喃)詩歌《太陽一直在那兒》榮獲全國抗疫詩書畫大賽三等獎、 詩歌《貓的版圖》榮獲第二屆猴王杯華文詩歌大賽入圍詩歌表彰獎、 小小說《杜鵑花開》入圍重宇杯世界華語大賽。夏青青的《冰川下的茉莉》榮獲第三屆徐霞客征文散文類三等獎。譚綠屏的小小說《 丈夫要去學功夫 》榮獲第三屆“祖國頌”世界華語文學作品征文小說類上榜提名。穆紫荊的《逍遙遊•共克時艱》獲全國抗疫詩書畫大賽“詩詞”類優秀獎、水粉畫《空巷》獲共克時艱賦壯篇——全國抗疫詩書畫大賽“繪畫”類二等獎、在中央電視台《智慧中國愛我中華》“CCTV全球愛華詩歌春晚”大型公益文化活動中榮獲“最佳會場獎” 、 “最佳創意策劃獎”。

謝盛友(德國)以中德文版《我哭了(散文)Ich weine》獲華夏杯中外詩歌散文大賽散文獎。

 (寄自德國班貝格)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50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