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呈現施蟄存與孫康宜往來共73封書信。--《從北山樓到潛學齋》
「文人之間的書信往來常常會引起連鎖反應的效果,而這種『連鎖的反應』乃是研究文人傳記最寶貴的材料。」──孫康宜〈《施蟄存先生編年事錄》序言:重新發掘施蟄存的世紀人生〉
完整呈現施蟄存與孫康宜往來共73封書信
感受兩位文壇巨擘的時代風采
本書內容分為上下兩輯。上輯為孫康宜與施蟄存從1986年至2000年初,橫跨中美兩地往返之信件,內容涵蓋中西文學、明清文學、女詞人研究,以及和當代學者張充和、錢歌川與康正果等人往來的情形。下輯則收錄了孫康宜根據自身研究方向與施蟄存往來收穫的知識成果,撰寫之施蟄存生平傳記、創作成果、詩詞研究,以及評論其自傳式詩作〈浮生雜詠〉等相關著述,亦有許多當時的照片穿插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信內除了呈現施蟄存晚年重要的學術活動──編輯《詞學》「海外詞學特輯」並擬籌備學術會議,以及孫康宜在美約稿的過程,也記錄了孫康宜的重要著述《情與忠》、《傳統女作家選集》的學術經歷,與對柳如是評介的深入過程,兼及美國漢學界的研究活動,在在反映出當代中國文人的學術軌跡。
本次臺灣版特別收錄孫康宜英文近作:〈有關幼年的施蟄存與女詩人陳小翠的故事〉(由朱雯琪譯成英文)
立即訂購《從北山樓到潛學齋》
內容試閱
(摘錄自「上輯 交遊篇──施蟄存與孫康宜往來信函七十三通」)
十六、施蟄存致孫康宜(一九八九年十月二十一日)
康宜女士:
九月十七日收到九月四日大函,具悉足下熱心為我介紹六位美國朋友為《詞學》撰稿,極感高誼。
我現在不便直接致函足下所介紹的幾位朋友,暫時還得請足下聯繫。我想,不必請大家另寫高文,只要將已發表過的,或寫成而未發表的,或已有單行本的,從中選取一章一段,譯成中文惠寄即可。如此則或者容易辦到,時間不妨稍遲,以十二月底為截止期亦可。
我遲遲沒有奉覆,是為《戊寅草》事,此書在一九六一至六五年間浙江圖書館曾影印過,大約只有四五百本,我有一本,校中系資料室亦有一本。我的一本在一九六八(六或七)年「文化大革命」中與其他書籍被抄去了。收到大函後,即向校中查問,始知中文系資料室的一本亦已不見,師大圖書館正在遷至新造大樓,古籍停止出借,需幾個月停頓,因此我無以報命。現在託人向浙江圖書館詢問,不知能否得到一本,至少是一個複印本。此事還需時日,故今天先覆此函。如果辦到《戊寅草》,即當航奉。
手此即頌著安。
施蟄存
一九八九年十月二十一日
--
七十二、孫康宜致施蟄存(二○○○年二月十四日)
蟄存教授:
在這個Valentine’s Day寄給您這本詩集,特別有意義。此選集剛出版,在〈序〉中特別謝了您(見p.vii),但還是語猶未盡,因為若非您的幫助,許多女詩人的作品很難找到。多年來您對我們(指六十三位漢學家)的幫助,豈是語言可以表達的?
書中的書法是張充和女士寫的。這也是值得紀念的!
孫康宜敬上
二○○○年二月十四日
(編者按:這是孫康宜和蘇源熙(Haun Saussy)所編、並由六十三位美國漢學家合力譯成的大部頭英譯選集:《中國歷代女作家詩詞及相關評論選集》(斯坦福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出版)。請參見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日施蟄存致孫康宜函,施先生曾為該書的初步計畫提出意見和建議。)
--
(摘錄自孫康宜〈施蟄存的詩體回憶:〈浮生雜詠〉八十首〉)
從今日的眼光看來,這樣突然的興趣轉移──從現代派小說轉到「玩古之癖」──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但其實這正反映了施蟄存自幼以來新舊兼有的教育背景以及他那進退自如的人生取向。尤其在遭遇人生的磨難時,「進退自如」乃是一種智慧的表現──而且,能自由地退出已進入的地方,需要很大的勇氣,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我想,年輕的施蟄存之所以把《莊子》推薦給當時的青年人,恐怕與他特別欣賞莊子的人生哲學有關。晚年的施先生曾經說過:「我是以老莊思想為養生主的。如古人所說:『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陳文華〈百科全書式的文壇巨擘──追憶施蟄存先生〉)
這樣的人生哲學使得施蟄存在一九三七年夏天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當他看見時局已變,整個文學創作的氣氛已非往昔,他就毅然決定受聘於雲南大學,從此講授古典文學。所以〈浮生雜詠〉最後以「一肩行李賦西征」為結,從此「漂泊西南矣」。(第八十首)
這就證實了施老所說有關他生命中的「段落」性。誠然,他的生命過程「都是一段一個時期」,而且「角色隨之轉換」。我想這就是〈浮生雜詠〉的主題之一;當八十五歲的施老回憶他那漫長坎坷的人生旅途時,他尤其念念不忘年輕時那段充滿趣味和冒險的文壇生活。那段時光何其短暫,但那卻是他生命中(也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很重要的一段。
了解更多請至秀威網路書店
至Google play 購買電子書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15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