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禪宗教義之奧妙。--《曹溪禪唱--《六祖壇經》》

2019/8/8  
  
本站分類:創作

探索禪宗教義之奧妙。--《曹溪禪唱--《六祖壇經》》

與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跨時空對談
探索禪宗教義之奧妙

《六祖壇經》是佛教禪宗六祖慧能所說,弟子法海記錄的一部經典,是中國佛學論著中,唯一被稱為「經」的著作。主要內容為慧能一生之事跡與教導門徒的言教,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其核心思想對後來禪學之發展影響深遠。

本書以「曹溪禪唱──《六祖壇經》」為名,除了在文中使用「註解」作為解說輔助外,又舉用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中有關《六祖壇經》的論述,作為「延伸討論」;並在各品後加以「論議」,說理論證;最後提出「問題深究」,帶出禪宗教義之精要。

立即訂購《曹溪禪唱--《六祖壇經》》

 

內容試閱 

│坐禪第五│

  師示眾云:「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延伸討論】
1. 印順說:「對看心,看淨,不動,長坐──東山門下所傳的一般禪法,加以批評,認為是障礙悟門的。『坐禪』,或『禪定』,慧能是不偏於坐(「直坐不動」)的,不偏於靜(「除妄不起心」)的。只要『於一切法上無有執著』,活潑潑的『一切無礙』,行住坐臥都是禪。這一原則,曹溪門下可說是一致的,特別是批評以坐為『坐禪』的偏執。」(《中國禪宗史》,頁345-346)
2. 印順說:「曹溪門下所傳的,是般若相應的禪,定慧不二的禪,無所取著的禪。以此為『禪』的定義(曹溪門下自己下的定義),所以對入定出定,內照外照,住心看淨等,採取否定的立場。」(《中國禪宗史》,頁347)
3. 宋.道原纂《景德傳燈錄.南嶽懷讓》卷五云:「道一住傳法院,常日坐禪。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什麼?』一曰:『圖作佛。』師乃取一塼,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師作什麼?』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得成鏡耶?』師曰:『坐禪豈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人駕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師又曰:『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大正藏》第51冊,頁240下)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云:『戒本元自性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延伸討論】
1. 印順說:「『見性成佛』,『即心是佛』,『即心即佛』,為慧能及門下一致的,南宗的核心問題。」(《中國禪宗史》,頁339)

【論議】
  佛教的「解脫道」,不外乎八正道,但佛應機而說有種種道品。在《雜阿含經》卷二四云:
  阿難白佛,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異洲不異依?』佛告阿難:『若比丘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洲依。」(《大正藏》第2冊,頁177上)
  佛教弟子們依自己、依法而修習,而依止的法,就是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四念處是八正道中「正念」的內容。
  禪宗原是從「心念處」入,但心飄浮不定、如幻如化,不是那麼容易把握。慧能批評神秀一門「看心」、「看淨」的修行方法,而倡導直指本性,見性成佛之道。慧能則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無念為宗,只要「於一切法上無有執著」,活潑潑的「一切無礙」,行住坐臥都是禪,故特別批評以坐為「坐禪」的偏執。

【問題深究】
1. 談談自己平日如何讓心情安靜下來?
2. 目前最干擾心情的是什麼?
3. 如何把握您的起心動念?

 

了解更多請至秀威網路書店

至Google play 購買電子書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23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