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孫康宜教授親自整理。--《孫保羅書法:附書信日記》
保羅這名字,原來只住在聖經裡
是一位使徒的名字
但因為世人景仰前賢,歷世歷代
取名保羅的,很可能已夠組成一個國了
然而眾保羅中,只有聖經中的第一位保羅
強調了自己手寫的字
他說:
「請看,我親手寫給你們的字,是多麼大啊!」
碰巧的是,二十世紀有位華人孫保羅
唯獨這人不單繼承了保羅的名字和敦學
也寫出了原保羅清晰且秀逸的筆力
──張曉風(作家、教授)
掃羅被基督呼召,改名保羅,為祂見證,結果餘生被關,甚至處死。孫保羅在被關長達十年之後,被基督感召,也從此改名,為祂見證,貢獻他的餘生。這本書讓我們體會如何在今天重新認識二千年前的保羅。
──李弘祺(清華大學榮休講座教授;紐約市立大學榮休教授)
孫保羅(裕光)先生在白色恐怖時期曾行過死蔭的幽谷,靠著信仰而通過熬煉與網羅,達到靈性的豐富之地、佳美之處。「草必枯乾,花必凋謝」,但荊棘的冠冕正是生命的華冠,《孫保羅書法》一書所呈現的使徒生命,就是最好的見證。
──胡曉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所長)
本書由耶魯大學孫康宜教授親自整理父親孫保羅的書法、書信、日記、手跡及照片,並以親切的口吻寫下精彩的文字及註解。孫保羅在艱難的日子裡發揮基督信仰,把渴慕神的心,用傳統的書法藝術表現得淋漓盡致。本書除了見證他在歷經「白色恐怖」後破繭重生的使徒歲月,更是上個世紀獨特的歷史記錄。
立即訂購《孫保羅書法:附書信日記》
內容試閱
【輯一 孫保羅書法】
第一部分 聖經金句選錄
▍書法一:禱告的手(附書法1.1獻堂感恩)
一九九○年夏天,父親在馬利蘭州蓋城宣道會(Gaithersburg Chinese Alliance Church)教主日學,他一共寫了二十六幅有關聖經金句的書法。他在《一粒麥子》一書中曾說:「現代基督徒最難的事,就是如何在紛忙嘈雜的世界裡,忙裡偷閒,進到神面前,與神交通。讀經匆匆促促,受益不多。」(第三十篇)。所以父親的書法,主要是為了幫助教友們更多地默想神的話。
我相信父親以這幅「禱告的手」作為這一系列書法的首篇,別有用心,因為他曾說過:「要在安靜中一面讀一面禱告默想,才能蒙聖靈光照,把神要向你說的話啟示給你。」(《一粒麥子》,第三十篇)。
多年後,在一篇日記裡,他更加強調禱告的重要性:「今日在肉體中,我讀經只能見有限的耶穌,必需藉禱告,靠聖靈,才能偶有『透過有限進入無限』的經歷。」(二○○○年九月二十四日日記)。
▍書法二:主懸十架,恩臨我罪人
父親這幅書法和詩句「主懸十架/恩臨我罪人/打破玉瓶/誠心愛耶穌」可能是他自己最喜愛的作品,因為他生前曾多次重複抄寫這份書法,或自勉或贈人。(例如,早在一九八九年他已贈我兩幅包括這些詩句的不同格式的書法,次年一九九○年又重抄一遍,將之加入主日學聖經金句系列中。後來一九九七年在我母親去世後的第一個感恩節,父親又重寫了另一幅相似的書法)。重要的是,後來他在《一粒麥子》一書中,即以「打破玉瓶」作為首篇的題目,並說明這幅書法(十八個字)乃為他的「自箴」。原來「打破玉瓶」來自《馬可福音》14:3-9,主要在講一位善良女子瑪利亞如何在耶穌受死前夕,為了愛主,不惜把她最珍貴的玉瓶打破,並以香膏膏主的故事。
在這套書法中,父親特別強調「主懸十架」和「打破玉瓶」的關係。就因為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獻上祂自己,我們更應當為耶穌獻上自己的一切。因此,如果只講「主愛」是不夠的,必須要「愛主」才能得到神的喜悅。
這套書法可以稱得上「感恩書法」。信仰是一種恩賜,所以我們應當無時無刻向基督感恩。
▍書法二十八:歲暮正天寒
這幅書法是一九八九年元旦那天,父親在馬利蘭州寫的,當時父親剛過七十歲生日不久。書法是寫給我的大弟康成和他的妻子麗娜的。
我每回閱讀這幅書法,都深受感動。它確實一針見血地描述了父親當年的生命體驗,也毫不保留地表達了父親內心最深層的情感。在行走「崎嶇艱險」的人生道路上,他深深地感謝耶穌基督給他一步步的攙扶。
後來我偶然間發現,原來父親這幅書法直接錄自他的一篇日記:
八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凌晨禱告,心被恩感,跪書如下:
歲暮正天寒,倏忽又新年,
回首崎嶇艱險,
步步主手把我攙,
感恩竟無言。
舉目途程遠,巔峰待我攀,
此路非我所識,
主領我手走在前,
仰望享平安。
------
【輯二 孫保羅其他手跡】
第一部分 隨感片段
▍手跡九:有關包忠傑牧師(Rev. Paul Bartel)
這是家父第二次見到包忠傑牧師(Rev. Paul Henry Bartel)。第一次與包牧師見面是在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那是一九八○年代期間,有一年包牧師到鳳城佈道會講道,父親對他的講道印象深刻,尤其佩服包牧師註解《詩篇》的功力。
第二次兩人相遇是在馬利蘭州的Derwood城。一九九三年十月正是蓋城華人宣道會(Gaithersburg Chinese Alliance Church)成立八周年,當時附近的華人基督徒一同聚集在Derwood華人宣道會(Derwood Chinese Alliance Church)展開聯合紀念大會。就在那次會中,父親與久別的包忠傑牧師再次見面,所以特別愉快。那年父親七十四歲,包老牧師已經九十歲。(後來包牧師於二○○一年去世,享年九十七歲)。
包忠傑牧師的背景十分特殊。他於一九○四年出生於中國河北省,在中國大陸的環境中長大。他的父母都是虔誠的宣教士,尤致力於扶助孤兒的慈善事業。包忠傑自幼即受雙親的影響,很早就從事宣教及研究中文聖經的工作。後來他回美國唸書,先後獲得芝加哥大學的碩士學位(一九四六年)以及Fuller神學院的神學士(一九六二),並在加拿大聖經學院(Canadian Bible College)開始教書。
有關包忠傑牧師的採訪錄音,目前存藏於伊利諾州的葛理翰檔案館Billy Graham Center Archives in Wheaton, Illinois, USA),編號#453.
▍手跡十:愛是恆久忍耐
父親這份手跡寫於一九九七年七月十五日,是為了祝賀我的大弟康成和麗娜結婚二十四週年紀念日。這份手跡十分寶貴,它見證了家父在逆境中的堅定信仰和凡事感恩的態度。當時母親已病入膏盲,可想而知父親正處於百般焦慮之中,但他仍記得自己的兒子和媳婦的結婚紀念日,並向他們感恩:
至深感謝你夫妻、為我們所付上的辛勞、所擺上的犧牲;
惟願主耶穌親自報償與你一家。
父親顯然把兒女的孝心比成至愛的表現,所以他特別引用《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四至八節)中聖徒保羅有關「愛」的一段話:
愛是恆久忍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愛是永不止息。
▍手跡十一:關於藍老師
家父這份手跡非常寶貴,因為涉及我們家的大恩人藍順仕老師。在一九五○年代台灣白色恐怖的期間(當時家父還在坐牢),藍老師曾多次為我們家雪中送炭。他本來與我們互不相識,卻因為同情我們一家人的遭遇,把我們姐弟三人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教育。後來家父出獄之後,藍老師仍盡力幫忙我們,把我們當家人看待―他喊我母親作「三姊」,喊我父親做「三姊夫」。即使後來我們全家到了美國,他仍與我們家通信不斷。
一九九七年秋季我的母親去世後,藍老師給我父親的信中寫道:
……三姊回到天上後,三姊夫為三姊安排她生平最羨慕的舊金山幽美地區作為她的安息地,三姊夫又為三姊精心設計那麼美的墓碑,我以「親弟弟」的身份向三姊夫叩謝。
父親收到藍老師此函,自然十分感動,所以他說:「寥寥數行,已足以看出他夫婦待我們的感情遠勝於我們血緣之親……。」
了解更多請至秀威網路書店
至Google play 購買電子書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24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