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醫學及足球發展研究資料。--《醫學與體育的情和緣--一位香港醫生的運動醫學論文與憶述》
▍收錄21篇運動醫學論文及34篇體育文選,為中國運動醫學及足球發展留下珍貴的研究資料。
1955年,作者從中國中山大學醫學院畢業後,留院工作並創建「運動醫學與運動創傷專科」,後受聘為廣州二沙頭運動訓練中心醫學顧問,為運動員診治並進行運動醫學研究工作,當時中國的運動醫學正值萌芽階段,他以顧問身分進行深度研究,為中國保留1950-1960年代,田徑、排球、足球、羽毛球、游泳、舉重運動員的體格發育、運動創傷及發病治療等珍貴的研究論文。其中,〈足球運動員踝關節的初步研究〉、〈可的松及其衍化物治療運動性小創作的療效分析〉、〈運動員的股屈肌損傷〉、〈排球運動員的崗下肌萎縮症的初步報告〉都是當時在中國國內率先發表的相關研究論文。作者並多次擔任廣東足球隊隨隊醫生及羊城晚報體育版醫學顧問,至今仍持續在報章雜誌發表足球評論文章。本書收錄21篇運動醫學論文、34篇體育文選及14篇雜文,為中國運動醫學領域及足球發展歷史留下珍貴的研究資料。
立即訂購《醫學與體育的情和緣--一位香港醫生的運動醫學論文與憶述》
內容試閱
【第一輯 運動醫學論文選】
▍第十五篇 中國舉重運動員體格發育之分析
舉重運動素被稱為「強壯者的運動」,舉重運動員的體格發育被認為是十分強壯的。中國舉重運動成績已躍居世界水準的前列,迄今仍保持著4個單項的世界紀錄。關於中國舉重運動員的體格發育情況尚未見有文獻報告,本文根據對1957年參加中國全國舉重運動會的全體運動員進行體格檢查的結果,報告中國舉重運動員的體格發育情況。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調查舉重運動員共97名,包括世界紀錄保持者陳鏡開及其他中國最優秀之舉重運動員在內,籍貫分屬全國各地,均經系統舉重訓練,其中運動健將12名,一級運動員30名,二級運動員30名,三級運動員25名。分別屬於各個體重分級,年齡從18歲至44歲,平均24.6歲,調查時間為1957年11月。
對上述運動員按國際公認的規則進行人體測量,並將結果用統計學方法進行整理分析,所選用的指標包括體重、站立身長、坐高、平靜時胸圍、呼吸差、肺活量、握力、頸圍、肩寬、胸厚、胸橫徑、骨盆寬、上臂圍、前臂圍、股圍、小腿圍、腰圍、臂長等共18種,度量單位除體重與握力為公斤、肺活量為毫升外,其餘均為釐米。對每一指標均求出其中等值、均方差、中等值之標準誤差。
(......中略......)
三、討論
舉重運動員的體格發育指標按體重分級而有差別,體重愈大者,其他指標亦愈高。與其他專項運動員比較,舉重運動員的體格發育具有下列特點。
1.體重-身長指數高:舉重運動員肌肉發達,體重較大,而身長平均值較低,故體重-身長指數甚高[體重-身長指數由(體重[克]/身長[釐米])公式而得]。
2.肌肉發育程度高:舉重運動員肌肉發達,頸圍、上臂圍均為各隊之冠,股圍僅次於投擲運動員。
3.肌肉力量很大:舉重運動員右手握力在39至75公斤之間,平均值為61.1公斤。絕對握力以重量級為最大,相對握力數(與體重比)則從重量級至最輕級逐漸增加,而以最輕級為最大,這主要是由於體重相差比握力的相差較大(握力指數=握力/體重×100)。
4.臂長較小:一般公認成年男子之平均臂長超過其身長約3釐米。若超過其身長4釐米或4釐米以上時,可視為長臂,若超過身長僅1至2釐米,甚至比身長還小時,則視為短臂。我們所觀察的舉重運動員臂長平均值為166釐米,與平均站立身長(166.1釐米)相近。在97名運動員中。
在短臂的73人中,有46人之臂長小於其站立身長。體育界公認臂短是舉重運動員的一個天賦優點,臂短者舉起重物所至的高度比臂長者為小,因此所做的功亦較小,動作較易完成。我們的調查證明了中國大多數舉重運動員具有這個天賦的優點。
5.肺活量較小:文獻上許多作者認為從事力量練習者肺活量比從事其他項目練習的運動員小,許多作者的實際研究工作亦證明了這一點,但按其絕對值來說,從事舉重練習者肺活量仍比普通人大,KpeCTOBHNKOB氏解釋為:由於舉重運動員的呼吸肌反射性強烈收縮
的作用,能促進呼吸肌的發達和肺活量的增加。我們的調查工作也證實了這一點。在舉重運動員中,一般來說,體重級別愈高,肺活量亦愈大。
(......下略......)
------
【第二輯 體育文選】
▍第十五篇 注意防止游泳傷害事故
在開展群眾性體育運動時,必須很好地注意預防運動傷害事故。
游泳時會發生哪些傷害事故呢?
最嚴重的是「溺死」。不會游泳的人掉下水去固然會溺死,而掌握了游泳技術的人也可能溺死。在組織集體游泳時,由於組織工作做得不好,秩序混亂,照顧不周,溺死比較常見;在河流中游泳時,由於對水勢不瞭解,碰上湍急的或有漩渦的水流,游泳技術很好的人也可能發生意外;進行長距離游泳時體力不足途中發生「抽筋」等,都是引起溺死的原因。
較輕微的損傷是捩傷、撞傷和刺傷。在游泳池中急劇轉身,足蹬池壁而發生捩傷的多是入水前準備活動做得不夠的人;如池中人太擠擁,秩序不好,游泳者不按固定方向前進則可能發生撞傷;在河中游泳比較常見的是被河底異物刺傷。
跳水時常見的是入水姿勢不正確或準備活動不夠而發生的腰部扭傷和胸背部及陰部的挫傷。嚴重的還會因頭撞池底或河底而引起創傷甚至死亡。
根據上述情況,游泳及跳水時預防傷害事故的主要措施如下:
1.不允許初學者獨自練習游泳,不允許在地形複雜及不知深淺處游泳及跳水。
2.集體游泳時強調紀律性;要組織好救護工作,發揮集體主義精神,互相幫助,互相照顧。
3.注意維持游泳場地的秩序;入場人數應有一定的限制,以避免擠擁和衝撞。
4.游泳者要遵守生理衛生規則;入水前做好準備活動,準備活動應包括頭、頸、軀幹及四肢的整套體操動作。
5.游泳場地要符合衛生技術標準,特別應有救護人員及救護設備。長距離游泳時更要做好救護工作。
如果游泳運動參加者、組織集體游泳的負責人和游泳場地的工作人員能貫徹執行上述措施,則傷害事故可以減少到最低限度甚至完全消滅。因此,有少數人因害怕發生傷害事故、怕負責任而限制自己的兒女或學生參加游泳運動的「因噎廢食」的做法,是不必要的。
了解更多請至秀威網路書店
至Google play 購買電子書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34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