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樂齡阿嬤點滴分享退而不休的自在人生!--《台灣阿嬤好生活:碧山巖下樂齡誌》

2019/2/25  
  
本站分類:創作

看樂齡阿嬤點滴分享退而不休的自在人生!--《台灣阿嬤好生活:碧山巖下樂齡誌》

本書由熱情有勁,充滿生命熱力的台灣阿嬤──任教高中職30餘年的王素真老師誠摯記述,關於台北內湖碧山巖下一群安居樂業銀髮族們的樂活人生。
  散文集共分四個單元:輯一──碧山巖下好姻緣,關於阿公阿嬤那些年的壓箱底故事;輯二──碧山巖下無齡樂,主談樂齡一族的藝文、旅遊、運動生活紀事;輯三──碧山巖下親子緣,點滴收錄家庭生活間的親子情緣;輯四──碧山巖下好生活,從「樂齡」體悟,分享生活見聞與省思人生。
  這是一本可以傳給兒孫、友朋的銀髮生活樂齡誌,一同分享阿公阿嬤當年的閱歷與趣談;同時也是一本台北內湖碧山巖下重要的庶民生活側記。期盼一起老得優雅自在、老得健康有品味!

「台灣阿嬤的退休生活可謂健康且豐富,積極又有活力,銀髮人生當如是,大家可以參考辦理。」──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前校長 陳守讓

立即訂購《台灣阿嬤好生活:碧山巖下樂齡誌》

 

內容試閱

▌輯一 碧山巖下好姻緣 阿公阿嬤的壓箱底故事

  內湖碧山巖下巷弄裡,從民國七十一年(1982)公寓興建竣工後,吸引大家入駐,因緣際會,這群人來自台灣南北、本省外省、族群融合;大家信仰儒釋道、基督與天主,各拜其神、敬天法祖;彼此數十載比鄰而居,情逾手足,安居樂業、相互提攜、和樂融融。
  這群老鄰居為珍惜芳鄰情緣,發揮社區守望相助精神,彰顯現代台灣鄰里小民社會特色,二十年前組織「十全十美好鄰居」組合,常在中秋年節巷弄擺桌聚會,互通有無,鄰里會餐;也曾在暑假(2016/ 07/29-31)辦理鄰里好友金門訪問團,並特別命名「尖頂家族」,因「尖頂」乃碧山巖之舊名也;眾人並配合網路聯繫便利,更於通訊軟體LINE中組成「尖頂家族」群組,以跟上時代腳步。
  「尖頂家族」,一群台北內湖碧山巖下的老鄰居,走過歲月,從年少到青壯以至白了頭,他們認真生活的奮鬥歷程,卻也是台灣現時社會的小縮影,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可以從這些阿公阿嬤的壓箱底故事,見證台灣小民的生命一斑,值得載入史冊「地方志」裡成一章以流傳供參。

【從礦坑到內湖來造福】
  內湖碧山巖下「尖頂家族」好鄰居裡,有對模範夫妻,黃伯伯清吉兄與黃媽媽淑藻,他倆伉儷情深,是台灣這一甲子以來勤懇樸實、胼手胝足、從無到有、努力奮鬥的小人物典範,也是台灣社會發展的小見證。不過,黃伯伯可欠了黃媽媽一場婚禮,從民國六十年(1971)直到今天,都快半世紀了,一直還沒兌現!這故事要從頭說起:

§從山上到海邊,姻緣天註定
  黃伯伯清吉兄老家在瑞芳大粗坑,就是九份山上再往裡步行一小時的礦區,全村子有三百戶人家,民國六十年以後已不再開採金礦,現有「九份黃金博物館」就在那兒,知名導演吳念真就是黃伯伯同村子的小同鄉。清吉兄的父親是礦工,一生採礦,養育一家妻小四子二女,住的是礦區的土角厝,生活艱辛,民國六十年才五十四歲壯年就因肺癌病歿,天不假年,殊為遺憾。
  清吉兄是家中長子,從小就知曉必須奮鬥開創未來,要自立自強,不能困守礦區;民國五十年代,他下山就讀基隆水產專校,二年半在校學習、外加半年實習,他被分派到貢寮「澳底漁會」實習。黃媽媽淑澡的父親吳老伯正巧是漁會會計,對年輕人很照顧,讓清吉兄住在漁會,三餐都到吳家吃飯,連衣服也拿到吳家洗滌。就這樣,近水樓台先得月,從山上到海邊,清吉兄與淑藻的姻緣線就牢牢的黏上,三生姻緣早已牽定啦。
  澳底吳家淑藻是長女,她有一個哥哥和三個妹妹、一個弟弟,因母親體弱無法多操勞,淑藻學校畢業就幫忙照顧家裡的雜貨店,還把家事全包了,舉凡年節祭祀拜拜、蒸煮粿粽年糕、到日常三餐料理、洗衣曬被等等,全都攬下、俐落完成。清吉兄看在眼裡,疼在心底;當年澳底夏季缺水,淑藻要到古井打水,或用泵浦汲水才能洗衣煮飯,清吉兄就天天幫忙挑水回家,或許就是這貼心舉動,打動了淑藻的少女心吧?
  清吉兄是有情有義的有心人,在漁會實習期間,受吳家照顧,受恩未忘,畢業服役後,每逢年節一定到吳家去探望,時相往來,關係密切,又因與淑藻大哥同年,弟妹們也都逕以「哥哥」呼之,習慣之後,後來就難改口喊「姊夫」了。

§當年無婚禮,禮服今還在
  清吉兄是礦坑來的孩子,家無恆產,水產專校畢業、當完兵後,先當過兩年的大粗坑小學分校代課老師(民國五十五至五十七年),當時薪給菲薄,月薪僅台幣1,700元。為著將來能出人頭地,只有下山力拚,民國五十七年(1968)底,他進入基隆海關報關行工作,一切從頭開始,清吉兄說:「第一天進報關行,看到全黑板寫的都是英文,報表上也全英文,自己卻一個字也不認得!」怎麼辦?查字典啊!勤能補拙,人就住在報關行,可以比別人早到班、比別人晚下班,而報關行報表的文件與流程都有固定模式,一回生兩回熟,沒多久就自行摸索出來,可以上手了。
  憑著苦幹實幹拚命幹的拚勁兒,報關行工作漸趨穩定,到民國六十年清吉兄已28歲,正打算結婚,淑藻粉紅色洋裝禮服也在城中市場訂做準備好了,不意清吉兄的父親卻突然一病不起,醫院奔波、婚事暫擱,到九月一日父歿、三日出殯,倉促間沒有任何結婚、迎娶、宴客等儀式,清吉兄就在父親告別式當天,請大伯父來給淑藻戴上戒指,直接以計程車把淑藻帶上山,草草完成婚事。倒是澳底的老岳丈十分貼心,自己做喜餅贈與村人,算是嫁女兒、報人知了;而淑藻的那件粉紅色洋裝禮服,至今還沒有機會穿上身,近五十年了,始終壓在箱底。
  淑藻說:「剛上山在大粗坑辦喪事,因房子暑假被颱風吹掉,暫時用大石與粗繩綁壓著,只好先借住大伯家一個月,事後才從大粗坑遷到瑞芳舅舅家借住,過不到一年,再以貸款買了瑞芳的預售公寓,總算有自己的房子住。」那時候,清吉兄月薪三千元,公寓訂金二千元、每月房屋貸款五百元,公寓是以木板隔間,新屋建好搬進去隔天,正好小媺出生,那時是民國六十二年三月,小家庭已添有小芬、小媺兩個女兒了。
  持家有道又堅強果敢的淑藻,說起年輕歲月裡最難忘的事,件件令人動容。諸如:新婚時,在山上牡丹坑產業道路上,巧遇自己同村表哥上山補貨,問她要不要順便一起回澳底?她說不了,然後一個人蹲在路邊哭泣,真想跟著表哥回去,想家卻歸不得,只有暗自在路邊垂淚,哭完再回屋裡。在那窮鄉僻壤的大粗坑,她曾寫信給姊妹淘,竟被質疑台北縣還有這種地址呢。還有,清吉兄每月三千元的月薪,要還購屋貸款、要付水電瓦斯、要買米買菜、還有小孩奶粉醫藥雜支……,如何支應一家老小全部開銷?曾經有一次,隔天才發薪水,而淑藻皮包裡竟只剩十元,十元!黃口無飽期,孩子嗷嗷待哺,這時候,淑藻就會帶著孩子回澳底娘家住幾天,稍解困境。一起走過艱困的歲月,清吉兄對岳家老丈人與岳母,始終感念在心,他直說他們是世上最好的長輩,最愛護兒孫的老人家;對淑藻,當然呵護、體貼更不在話下。

§胼手胝足創家業,感恩知足幸福多
  清吉兄在報關行工作表現出色,至民國六十四年(1975)老闆邀請入股,共同經營;為此,淑藻慨然變賣所有的首飾、僅留手上一只結婚戒子、傾其所有資助夫婿入股,成為合夥人,很慶幸到次年配股分紅即有五六萬元,此後雖歷經石油危機、金融風暴,也都因經營得法,獲利穩定未受巨大影響。在胼手胝足創業,略有所成後,清吉兄基於家庭責任,即回饋孝養老母親與岳家岳父岳母,他倆事親至孝,迄今老母親96遐齡,老岳母更達98松齡,都有兒孫關懷照顧周到,而且福體健朗常展歡顏,兄弟姊妹亦皆和順相親其樂融融,十分難得。
  而淑藻在民國六十五年(1976)又添小兒之後,帶著三個孩子,成了專職家庭主婦,更為忙碌,卻也很有遠見的為全家人規劃未來,創造幸福。她說:「雖然已經從九份山上大粗坑搬到瑞芳街上,但為了孩子將來上學方便,我們還是得再搬家。」清吉兄工作的報關行在基隆,開車一路循線覓屋,找到內湖的「美麗家園」,正在鳩工興建預售,於是毅然下訂,民國七十一年(1982)就住進碧山巖下,成了「尖頂家族」一員,一晃眼,歲月悠悠,當年的少年夫妻已是老來伴囉。
  時光流逝,以前,每日黃昏,都可見到淑藻或用熨斗燙著清吉兄的襯衫,或伏地擦拭著地板,或烹調著晚餐等待良人與孩兒歸來……,她把家整治得井井有條,灶熱菜香,就是個磁極。現在清吉兄三個孩子都已長大成人,各自成家立業,小芬夫妻在貢寮當老師,小媺遠嫁曼谷、女婿經商,小兒阿山哥事業穩定、住在泰山,假期就是他倆含飴弄孫的孫兒女專屬時光了。
  黃伯伯現年七旬有五,身子健朗,身材保養得宜,已從報關行退休,偶而接單賺點外快;日常則打打桌球、畫畫丹青、蒔花養蘭,既運動養生,又怡情養性;淑藻則利用「空巢期」又進修又學藝,重拾畫筆,書畫佳作藝品極其出色,還常參與鼓藝表演,令人驚豔,也愛遊山玩水,偶而出遊賞花。假日兒孫繞膝,清吉兄甘為孺子牛,伴孫弈棋勞作,笑聲常盈室,生活優遊自在又滿足,令人稱羨,十分幸福。
  其實,從大粗坑礦區到內湖碧山巖,清吉兄與淑藻苦盡甘來的經歷,不都是自己努力創造出來的最真誠的幸福嗎?認真打拚,踏實過日,家人健康,家庭和樂,因為感恩知足所以幸福多。至於淑藻的那件還沒穿過的粉紅色洋裝禮服,就等著找機會來亮相囉!

【我要成為哪樣的人?】
  我要成為哪樣的人?一個60歲退休的人,難道還要寫作文大談「我的志願」或「我的嚮往」嗎?沒錯,60歲的我仍有夢想,還有想望,依然有著期許,我要成為哪樣的人?我想要成為和王鼎鈞一樣的人!
  大作家王鼎鈞(1925年出生),迄今93高齡仍寫作不輟,令人敬佩。老作家的生命體驗是:「只有寫,才覺得活著」―
  他從1970年代膾炙人口的《人生三書》(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我們現代人)開始,就是一位充滿智慧的傑出說理者。接著以一系列懷舊自傳式的散文《碎琉璃》一書,糅合詩歌、戲劇、小說的表現手法,藉著一個個故事捕捉深刻生命悸動的情感,敘說著「一個生命的橫切面,百萬靈魂的取樣」,撼動著無數讀者的心靈!
  到後來1980年代的《文學種籽》、《作文七巧》、《靈感》等叢書,依然至今仍被許多人敬謹的存放在書架上,從他的著作中,優美文句俯拾即是,更有如一串串珍珠,令人百看不厭,常常低迴吟誦再三。
  寫作不輟、著作等身的老作家,聲譽卓著,幾年前(2012)在大陸山東家鄉有一場「王鼎鈞學術研討會」,主角卻不克出席,他以文字致詞感謝。他說:

  二十年前,我的一本選集在國內出版,我說過,我是一顆種子,飄流到海外落地生根,長成一棵樹,結出很多水果,現在把一籃水果送回來。二十年後,我的家鄉開這個研討會,我覺得人生可以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實用品,很好用,很管用;第二個階段是裝飾品,用不著,可以看;第三個階段是紀念品,用也用過了,看也看過了,但是捨不得丟掉。我很僥倖能夠從實用品到裝飾品,下一步,我希望更僥倖,從裝飾品到紀念品,想度到這個階段,就得有各位貴賓的加持,各位的一字褒貶,就是我的生生世世。

  王鼎鈞又說:

  對我而言,人生的三個階段可以換個說法,動物的階段、植物的階段、礦物的階段。我在全國各省跋涉六千七百公里,再渡過台灣海峽,飛越太平洋,橫跨新大陸,我是腳不點地,馬不停蹄,那時候我是動物。然後我實在不想跑了,也跑不動了,我在紐約市五分之一的面積上搖搖擺擺,我只能向下扎根,向上結果,這時候,我是植物。將來最圓滿的結果就是變成礦物,也就是說,一個作家的作品,他的文學生命,能夠結晶,能夠成為化石,能夠讓後人放在手上摩挲,拿著放大鏡仔細看,也許配一個底座,擺上去展示一番。這時候,也許有人為他辯護,說「無用之用大矣哉」!

  偉哉,斯人而有斯言!想想一個無法遠行的耄耋老人,仍舊在紐約埋首撰稿,奮力寫作,最是教人佩服的,就是這一份「堅持」,「只有寫,才覺得活著」!其實我很汗顏,早在幾年前(2009),王鼎鈞完成《文學江湖》回憶錄時,我就以為他將從此退出「江湖」了,沒想到他不但繼續寫,而且還比以前寫得更多、更精采。接著2012年《爾雅》又出版他的新作《桃花流水沓然去》散文集,依然令人驚艷不已。甚至,前年(2016)在《聯合報.副刊》還有老作家的專欄〈靈感速記〉時不時出現,更是令人歡喜,雀躍展讀。
  王鼎鈞老而彌堅,老而依然堅定寫作之路,堅定執著一生的寫作志業,讓我衷心崇敬,想要成為和這位「人間國寶」作家一樣,有所「堅持」!我要成為哪樣的人?老作家就是我的偶像,標竿、楷模啊。
  為了向偶像看齊,我要成為和王鼎鈞一樣有所「堅持」的人,我要「堅持」做一個傳揚「美善」的人。於是,我先給自己訂下三個努力目標:健康美麗、學習成長、回饋奉獻。所以,我給自己安排太極拳與書法課的學習,還注意飲食、運動與作息,又定期健檢以維護健康,也到學校兼課,還回饋社會當義工、做公益常奉獻,一直以來,日子也還過得充實又忙碌,三個目標都在實踐落實中,我在能力所及的周遭,傳揚著「美善」。
  我知道想要成為和老作家一樣的人,並不容易,王鼎鈞筆力雄渾,如汪洋大海,著作豐碩,恐怕只能遠遠望其項背,但其「堅持」的精神是可以學習仿效的。寫作是老作家強項與畢生志業,我們也可參照,找到自己的強項與專長,堅持到底,就是成功了。我要為了傳揚「美善」,所以努力維持健康、認真學習之後,寫寫小文章、結集出書,再返鄉興建家族故事館,以館藏向家族幼小與外界宣揚家族生命故事,我想這就達成傳揚「美善」的「堅持」了。這些「堅持」都在這些年陸續實現,而且持續、益臻完善中。
  記得幾年前偶有機緣到新竹一遊,順道參訪「劉興欽漫畫館」,那是我們小時候看的漫畫「阿三哥與大嬸婆」的發源地,印象深刻,深得我心。劉興欽是漫畫大師,也是個發明家,出身新竹橫山客家農村,師專美術科畢業,當過小學老師,後來轉行專職畫漫畫間發明,生活過得十分精采豐富。令我欽佩的是,退休後劉大師返鄉成立「劉興欽漫畫館」,推廣「大嬸婆良心攤」,在關心社會、回饋社會之餘,還繼續畫台灣民俗生活繪畫,平日則種菜自娛。這不也是一種美善的「堅持」嗎?由此我更堅信,我就是要成為一個和王鼎鈞一樣「堅持」的人。

 

了解更多請至秀威網路書店

至Google play 購買電子書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29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