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研究人員的必讀專著。--《文化資產、第三勢力及政治人物--陳正茂教授杏壇筆》

2018/12/28  
  
本站分類:創作

相關研究人員的必讀專著。--《文化資產、第三勢力及政治人物--陳正茂教授杏壇筆》

▍橫跨文化資產、觀光產業、社會文化、歷史政治等領域,研究人員必讀專著。

本書輯結作者新近的十篇論文,分為三大部份:文化資產、第三勢力、政治人物。文化資產是以台灣最珍貴的歌仔戲、布袋戲、京劇為探討對象,重新思考其與現階段觀光產業結合的問題。作者對香港第三勢力運動研究著力甚深,本書包含近三十年來學術研究路向三部曲,從「少年中國學會」到「中國青年黨」,再到「香港第三勢力運動」的最新研究成果。而民國政治人物研究,則以顧孟餘、吳國楨、蔣渭川和《現代週刊》幾篇論文為主要探討對象。全書橫跨文化、社會、歷史、政治等領域,是一本相關研究人員的必讀專著。

立即訂購《文化資產、第三勢力及政治人物--陳正茂教授杏壇筆》

 

內容試閱

【文化資產與觀光產業之研究──以台灣布袋戲為例】

  一、前言

  自2008年7月起,政府宣布開放三通直航,兩岸人民來往愈趨頻繁,無論是從事探親、工作、觀光或學術交流等活動,均逐年再創新高。其中尤以來台旅遊,在陸客開放「自由行」後,人數更是節節攀升,相當熱絡。由於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成長,中國旅客在國際間的消費能力亦令人咋舌,備受國際矚目,而大陸來台觀光客,更是來台旅遊人數的最大宗。有鑒於此,在迎接陸客來台觀光之際,主管觀光事務的政府單位及民間旅遊業者,應如何佈局陸客來台所帶來之商機,以及提升其競爭力,實為影響台灣觀光產業之重要課題。
  基本上,現在觀光客的旅遊心態,已由過去「到此一遊」的走馬看花式,轉為要求有品質的重點深度旅遊,而此深度旅遊,很大的一部分,是藉由各地方的文化資產來呈現。台灣歷史雖短,但文化資產卻很豐富,尤其是台灣「國粹」的代表──歌仔戲與布袋戲,更是「台灣意象」的象徵。是以本文即以布袋戲為例,探討台灣布袋戲南北兩大天王李天祿與黃海岱的卓越成就及其貢獻和影響。
  布袋戲是台灣的國粹,過去學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不論是專書或博、碩士論文,都取得不錯的成績。在研究「五洲園」黃海岱的通論文章中,較著者有:民間田野調查專家江武昌的〈五洲江山代有人才出──台灣布袋戲王黃海岱〉;和其〈台灣布袋戲簡史〉。另吳佩的〈一家四代扛一口布袋──黃海岱布袋戲家族〉;紀慧玲之〈台灣布袋戲的百年傳奇──黃俊雄家族〉;以及翁瑜敏所寫的〈偶戲傳家一世紀──黃海岱和他的布袋戲家族〉;蔡文婷撰〈掌上風雲一世紀──布袋戲通天教主黃海岱〉;羅詩城的〈布袋戲一代宗師──黃海岱掌上見乾坤〉等,都是研究黃海岱家族布袋戲史,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章。

(......中略......)

  二、常民文化──布袋戲在台灣之演進

  台灣早期布袋戲,其起源是來自於兩百多年前的泉州、漳州、潮州等地,此係台灣的移民潮,大多來自上述三地的人口結構有關。台灣早期布袋戲的演出方式,大多沿襲自原鄉,但隨著來台日久,經過長時間演變後,自然加入台灣本地一些新元素在裡頭,所以若從「起源論」言,台灣布袋戲當然來自於中國,但就文化生態的觀點來看,經過主客觀環境的變化,台灣布袋戲的內容與形式,已發生相當明顯的改變與差異。故客觀說:台灣布袋戲雖傳承於大陸,但改變自台灣,是在這樣的一條歷史脈絡裡發展的。
  基本上,布袋戲不斷推陳出新的表演形式與創作,展現的已是台灣獨特的文化形態,以及濃厚本土色彩的藝術形象與觀賞品味,且整個的表演風格和內涵,已大大有別於中國內陸。至於說到台灣布袋戲的承傳系統,若從歷史淵源來看,最早可分為南管與潮調兩種。後來又加入所謂的北管布袋戲,則是受到子弟戲曲館的盛行所致,是稍晚才出現的土生土長的承傳系統。(台灣民間通稱的「北管」,搭配舞台表演時正式的稱呼叫「亂彈」,係指地方戲的聲腔不純之意)。
  而這三種布袋戲流派,都與台灣各地布袋戲講究師承有密切關係,幾乎掌中班的主要承傳系統,都是由此演變出來的。經由這樣不同角度的觀察,我們將可以很清楚看到,布袋戲在台灣的演變歷程,以及整個社會時代的氛圍。其實,任何戲劇的發展,都不可能脫離其生存的土地,當年從大陸移植到台灣的戲曲相當多,但只有少數戲曲能於台灣開花結果,其中尤以布袋戲的表現最為亮眼。揆其原因,均與台灣的經濟發展和市集聚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換言之,即與都市的休閒生活及市民的經濟消費能力有關。
  清代台灣繁榮重要的城鎮,都是台灣物產及貿易行商的集散地,當時所謂的「一府二鹿三艋舺」,指的就是台南府城、彰化鹿港與台北萬華這三個聚落城市。而台灣布袋戲的發展,也是以上述三個城鎮為主要的傳播地。台南、鹿港、艋舺等地,本是臨近河口之處,台灣開港後,更是眾多「郊商」的聚集地。當時的台南三郊、鹿港泉郊、台北三郊等,都是名聞遐邇的大郊商。這些郊商不僅經商營利,對文化事業的傳播贊助也很熱心,他們直接或間接地將中國的地方戲曲引進台灣,尤其對布袋戲的推廣更是居功至偉。
  而台灣民眾在文化展演的消費能力,亦是促成布袋戲在台灣的落地生根和蓬勃發展的主因;也因此吸引大批優秀的大陸戲班及表演者,紛紛渡海來台成立掌中劇團,此舉,更加速布袋戲在台灣的茁壯成長。茲以台北地區為例,說明其發展梗概:台北地區的布袋戲發展,最早以新莊為中心,其後才漸次移至艋舺,新莊以前的布袋戲班,最有名者包括「小西園」許天扶、「小世界」許來助、「小花園」高文波、「錦上花樓」王定、「錦花樓」黃添丁、「新興樓」邱樹、「新福軒」簡塗等。這紙名單,幾乎囊括北台灣掌中戲班的菁英,且當時都已經改為北管後場的表演,而它們當中師徒傳承關係很明顯,如「小花園」高文波拜師「小世界」許來助,邱樹師承「錦上花樓」王定。

(......下略......)

 

了解更多請至秀威網路書店

至Google play 購買電子書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38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