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外境的衝擊與變化,書寫就是創作者最好的回應之道。--《色彩.符號.圖象的詩重奏》

2018/8/30  
  
本站分類:創作

面對外境的衝擊與變化,書寫就是創作者最好的回應之道。--《色彩.符號.圖象的詩重奏》

面對外境的衝擊與變化,書寫就是創作者最好的回應之道。
她的筆將持續舞動,因為不願再錯過生命的可能。

瘂弦如何透過詩作書寫,展現黑色、白色與紅色的美學意涵?
錦連詩作中展現的白色意象,除了象徵情感世界,還藏有什麼祕密?
如何透過康原的臺語詩,感受從吟風到采風的青色世界?
藍色的配色美學,又何以在孟樊的詩作中豐富的鋪展開來?
觀察賴和、楊守愚、翁鬧、王白淵,日治時期如何運用新詩標點符號?
林亨泰新詩的標點符號運用,有什麼獨特的美學價值呢?
揭示蕭蕭如何利用標點符號的音樂性、語義性,為詩作畫龍點睛?
文字與圖象的特性不盡相同,分析詹冰如何以圖象詩傳達文本訊息呢?
席慕蓉詩作的雨意象,是如何讓情絲不斷、情詩不斷呢?
你是否聽見《吳晟詩.歌》專輯中的詩歌交響樂?

臺文要如何被看見?中文、臺文的二分法又要如何打破?
詩人李桂媚大聲疾呼,期許更多人共同點亮臺灣文學的星空。

本書收錄十篇論文,分為「臺灣新詩色彩美學初探」、「臺灣新詩標點符號運用」、「圖象與音樂的詩意交響」三卷,論及詩人包含:瘂弦、錦連、康原、孟樊、賴和、楊守愚、翁鬧、王白淵、林亨泰、蕭蕭、詹冰、席慕蓉、吳晟。從首篇〈瘂弦詩作的色彩美學〉到最末篇〈論《吳晟詩.歌》專輯的詩歌交響〉,整整跨過十個年頭,是詩評家一路耕耘臺灣新詩美學的成果。

立即訂購《色彩.符號.圖象的詩重奏》

 

內容試閱

【瘂弦詩作的色彩美學】(節錄)

▐ 一、前言
  繼紀弦在1953年創刊《現代詩》後,隔年相繼有《創世紀》、《藍星》的問世,這些刊物刊載了許多運用隱喻、象徵、意識流、自動書寫等手法創作的前衛性作品,為當時的文壇注入一股新流。許世旭在〈延伸與反撥-重估臺灣五○年代的新詩〉裡即提到:

  五○年代臺灣詩壇之主要成員,是軍中官兵,尤其《創世紀》幾乎都是……洛夫、商禽、張默、楚戈、瘂弦、碧果、辛鬱、梅新、沙牧、楊喚、季紅、葉泥等均是,而他們這些軍兵寫的是自我的、象徵的、超現實的現代詩,並非戰鬥詩。

  在當時,創世紀詩社不僅繼承了現代詩派所提倡的「橫的移植」,更進一步引進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運用隱喻、象徵、暗示、歧義等技巧來創作,閱讀創世紀詩社成員的作品,不難發現現代主義(modernism)所留下的影響,以往討論五○、六○年代的現代詩,也多側重於作品中的現代主義蹤跡,諸如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的思想、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意識流的使用等等,然而,除了關注現代主義所帶來的影響,五○、六○年代的現代詩作品是否還存有另一種可能的閱讀方式?
  余欣娟的碩論《一九六○年代臺灣超現實詩──以洛夫、瘂弦、商禽為例》曾論及:

  臺灣超現實詩的色彩濃烈灰暗,主要是黑白灰與血色;重複出現黑夜、齒、血、毛髮,女人以及殘缺的肢體等意象群;常出現吞食、哭泣、拘禁、踐踏、殺死等殘暴的動詞。商禽、洛夫與瘂弦對於黑色的運用方式不同,商禽將子宮比喻為溫暖的黑色,是生命的源頭;洛夫與瘂弦則將黑色意同於恐怖和死亡。

  該論文提出了超現實主義詩作與色彩意象的關係,卻只有小篇幅之論述,甚為可惜。以瘂弦為例,瘂弦雖僅有一本詩集《瘂弦詩集》,卻能風行詩壇數十年,其詩藝不論在當時或是現在,均受到肯定,瘂弦在《瘂弦詩集》中,使用過的顏色包括:白色、藍色、紅色、金色、灰色、黑色、紫褐色、銀色、青色、茶色、桃色、綠色、黃色、棕色、紫色。其次,在《瘂弦詩集》八十八首詩中,「黑」字出現在二十九首作品裡,「白」字出現在二十五首首作品內,「紅」字則出現於二十一首詩作中,黑、白、紅三色在詩集中出現的比例極高,應可視為瘂弦詩作的主要色彩。管見以為,色彩意象的使用可謂瘂弦詩作的一大特色,至今卻少被論及,不免有遺珠之憾。
  蕭蕭於1994年彙集瘂弦詩作相關評論為《詩儒的創造:瘂弦詩作評論集》,該書集結了1957年至1994年間發表的評論作品,收錄篇章高達一百多篇,可見歷年來對瘂弦詩作的討論不曾停歇。檢視這些既有研究成果,可以發現,在討論瘂弦詩作風格的部分,現有研究大致可分為幾類:一是語言的使用,如矛盾語法、複沓句等;二是表現手法,如超現實的轉化、北方意象的選用等;三是作品的題材,如存在的探索、外國的想像等;四是作品的精神,如戲劇性、反諷等。前述幾點確實為瘂弦詩作特色,然而,以《詩儒的創造:瘂弦詩作評論集》一書來說,全書只有何志恒的〈試論瘂弦〈無譜之歌〉〉一文提出瘂弦詩作的「顏色感覺」,且該文對此特色的論述僅有四行:

  瘂弦這六首詩的顏色感覺以〈船中之鼠〉和〈無譜之歌〉。〈船中之鼠〉出現了「灰色哥兒」「黑女孩」「紅背脊」;〈無譜之歌〉則出現了「金色」「青色」;此外,〈酒吧的午後〉出現了三次「蒼白」和〈遠洋感覺〉出現了「白旗」。詩人用這些顏色意象都能加強詩中的意象的感染力量。

  由此可見,相對於瘂弦詩作的其他特徵,關於瘂弦的色彩運用研究,不免匱乏。
  另一方面,黃永武於《詩與美》一書中對古典詩中的色彩設計有所著墨,其認為:

  把色彩巧妙地應用在詩中,如果色彩的調合與色彩的秩序,能符合色彩學的原則,那麼所引起的色彩感覺一定格外靈動,所造成的氣氛就非常美。所以詩中的色彩字,對意象的視覺效果,有著強烈的顯示功能……至於詩人對色彩的偏愛,以及詩人生活的時代環境等等,都影響到詩中明麗或黯淡的色澤,這就從色彩字中自然流露出個人的性情與時代的風尚。

  儘管其觀察對象為古典詩,在現代詩中,亦不乏運用色彩意象來加強詩作效果的創作者,因而此段論述仍可用於談論現代詩的色彩運用,色彩具備了多樣意涵的特質,也因而提供作品更寬廣的詮釋可能,當詩人運用色彩來描繪內在情感的同時,其實也營造出了一個無限可能的想像空間。
  基於前述思考,本文擬聚焦於瘂弦詩作中黑色、白色、紅色的運用,以新批評(new criticism)為探索方式,佐以色彩學相關理論,析論詩作中運用的色彩及色彩重要意象,期能了解瘂弦詩作中主要色彩(黑、白、紅)的象徵意涵,及其如何使用色彩意象來提昇詩作的藝術效果,進而揭示瘂弦以色彩豐富詩作的創作美學。

▐ 二、瘂弦詩作的黑色美學
  李銘龍曾言:「我們對於色彩的認識,不應僅止於物理現象或機能方面,同時必須注意色彩對心理的影響及意象方面的問題。」林磐聳、鄭國裕在探討色彩心理時也說:

  我們對色彩的反應,多半根據生理感覺及心理經驗而來,因此,當我們使用色彩時,並不能以單純的科學方法來應用色彩,印象、記憶、聯想、象徵、經驗與傳統習慣等,都會影響我們對某一色彩的效應。

  由前述可知,色彩雖是一種生理感覺,但加入了個人經驗後,色彩意象將具備個人傾向,正因色彩有此特性,觀察作品中的色彩呈現,將有助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關於色彩意象所引發的色彩聯想,林書堯則提出:

  色彩的聯想是以現在的色彩,喚起回憶過去的色彩的一種作用。依心理學的立場,色彩的聯想也應該是按照接近的法則、類似的法則、相對的法則、因果的法則等而再現。……
  這些色彩的聯想久而久之,幾乎固定了它們專有的表情,這種深入心理的記號式的色彩表情,後來逐漸地建立起它們各自象徵的地位,於是原來是具體的色彩,慢慢能代表並表示抽象而無形的主觀觀念,這就叫做色彩的象徵。

 

了解更多請至秀威網路書店

至Google play 購買電子書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30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