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中國史上各種有形與無形的「邊界」!。--《跨越想像的邊界:族群‧禮法‧社會》

2018/8/8  
  
本站分類:創作

探討中國史上各種有形與無形的「邊界」!。--《跨越想像的邊界:族群‧禮法‧社會》

彙集森正夫、陳進金、陳惠芬、吳有能、葉高樹、陳國棟、李和承、邱仲麟、方震華、沈宗憲、陳昭揚、妹尾達彥、金相範、陳俊強、甘懷真及閻鴻中等名家學者,收錄16篇專業歷史論述,跨領域、跨朝代,從極長的時間向度,探討中國史上各種有形與無形的「邊界」!

立即訂購《第一屆 跨越想像的邊界:族群‧禮法‧社會──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

 

內容試閱

(*本段節錄自〈三十年來的鄉族研究與地域社會論〉⓪森正夫)

【前言】

  1983年9月我住在廈門大學,邀請傅衣凌和楊國楨兩位先生前後舉辦6次的合作研究會。有一次就傅衣凌先生提倡的「鄉族」進行坦誠的意見交流。之後,廈門大學刊出研究會紀要,我也發表相關短文。在此的前兩年1981年,我在名古屋大學東洋史學研究室跟東海地區的同仁和青年研究生們共同召開的中國史研討會上,負責主題報告,即〈近代以前中國歷史研究中的地域社會觀點〉,已經過了差不多30年。今年一月承蒙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邀請我擔任十一月學術研討論會的主題演講,提供的兩個講題當中,有一個涉及「地域社會」論。這時,我想到廈門大學歷史系鄭振滿先生參加1983年合作研究會之後持續研究「鄉族」,近年發表三篇相關的大作。因此我希望藉此機會再次就30年前個人很關心的「鄉族」和「地域社會」這兩個課題進行報告。秉承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的意見,我將題目訂為《三十年來鄉族研究與地域社會論》,第一章主要介紹鄭振滿先生最近的成果和它的研究特點,同時運用附錄的資料。第二章首先敘述1981年我個人有關地域社會觀點的基本報告內容和現在的感想,接著提出對鄭振滿先生相關研究成果的個人淺見。同時期待在場各位先生女士關於今天明清史研究所面臨的課題能不吝賜教。

【第一章 鄭振滿氏的鄉族研究】
 一、作為傅衣凌氏晚年中國傳統社會論的鄉族論和鄉族概念的廣泛性
  鄭振滿氏在本論的附錄第1部「一、傅衣凌的「鄉族」理論與「多元結構」理論」中,根據自己個人研究總結近年來自身新展開的鄉族論時,首先確認了鄭氏自身所學習並受到很大影響的傅衣凌氏生前對鄉族論的最後見解,可以說就是作為中國社會論的鄉族理論。其敘述如下:

  「由於新中國特定的學術環境,傅衣凌的鄉族研究直接與『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資本主義萌芽曲折發展』等中心議題相聯繫,因而也特別關注鄉族與『階級鬥爭』、『自然經濟』等社會經濟現象的內在聯繫,這應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這一學術取向無疑限制了鄉族研究的理論視野,難以充分揭示鄉族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實際上,傅衣凌生前對此已有清醒的認識,並已作了深入的理論反思。」

又:
  「1988年發表的傅衣凌遺著《中國傳統社會:多元的結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3期)中,他直言不諱地宣告:鴉片戰爭以前的中國社會,與西歐或日本那種純粹的封建社會(Feudalism),不
管在生產方式、上層建築或者是思想文化方面,都有很大差別。為了避免在比較研究中出現理論和概念的混淆,本文使用『中國傳統社會』一詞。」

又:
  「這就是說,他(傅衣凌)決定不再使用「封建社會」的理論模式解釋中國歷史,而是從中國的歷史實際出發解釋中國歷史。至於『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特徵,他(傅衣凌)認為是『多種生產方式長期並存』,因而是『多元的結構』。」

這裡鄭振滿氏引用的地方,說到傅衣凌首言具有經濟特質的「生產方式」,但是在上述部分有「不管在生產方式、上層建築或者是思想文化方面」,還有在原文的中段,有「因生產方式、社會的控制體系及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之述。傅衣凌認為「多元的結構」是指存在於社會的各個方面。

(……下略……)

 

了解更多請至秀威網路書店

至Google play 購買電子書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77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