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開卷好書獎最佳童書‧青少年圖書評審報告/陳培瑜

2016/1/15 下午 02:30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開卷   
本站分類:徵文得獎專區
2015開卷好書獎最佳童書‧青少年圖書評審報告/陳培瑜

圖片來源/WikiImages

貼近生活體驗,尊重個別差異 

⊙陳培瑜(凱風卡瑪兒童書店創辦人)

2015年入圍決選的青少年圖書共有14本,童書則為47本。經歷過重重篩選的這些作品各具特色,要在兩個月時間內好好消化這些書,對於各有專長和閱讀喜好的評審來說,是深具挑戰的事。在討論過程中,評審常以青少年及兒童為本位,我們會試著分析:這部作品從孩子的角度能不能理解?有沒有趣?之後再思考作品是否有深度?是否能啟發多層次的思考向度等等。 

自製童書花朵,香氣越發濃厚 

繪本是協助兒童理解議題或生活點滴的重要媒介。2015年台灣自製的繪本作品,數量增加許多,其中不乏佳作,不僅有好聽的故事,亦能兼顧藝術性及文學性。而不管是本土或翻譯作品,取材都相當貼近生活體驗,並持續關注生態環保議題,此外更重視特殊族群並尊重個別差異。 

林小杯的《非非和她的小本子》在第一輪投票時即獲得全數評審的青睞。作者多年來很少對外演講、授課,專注在個人創作風格的經營上,十分低調。本書看似隨性的塗鴉風格,與現今兒童讀者從小累積的圖像閱讀經驗十分相似,主角和寵物的生活紀事,十足貼近兒童生活,可愛逗趣的短篇故事則連大人都看得樂呵呵。而編輯和裝幀也頗能搭配作品風格,展現相應的創意。 

由童書作家、插畫家和專家合作的《亞斯的國王新衣》,是巴巴文化關懷兒童系列主題的第三本書。故事從經典童話切入,讀者立刻就能明白亞斯光譜的孩子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真實但卻不一定中聽。閱讀本書,適足以提點讀者:世界萬物都還有待人們拓展心胸、盡力認識,而透過閱讀,是個妙法。 

陳玉金與呂游銘共同創作的《那年冬天》是雙方合作的第二本書,故事描寫外省與本省族群相識相處的生活故事。兩位作者以兒童為主角,描繪40、50年代台灣的生活樣貌,不同族群的生活差異及描寫入裡的幽微互動,觸動人心而不說教,是受到評審青睞的主要原因。 

兩部日本繪本《我的百變馬桶》和《青蛙出門去》,故事幽默有趣,卻又饒富思考深度,看似適合低幼年紀的學童翻讀,但只要教師或家長適時引導,作者展現多元思考的企圖心,仍可為不同年齡層級的學童帶來思考刺激。 

如同通訊軟體中人們總愛用貼圖來表達心情或祝福,在紙本書的世界,亦有類似的作品。《塗鴉小天才蓋湯姆》(天培)系列套書裡,老師眼中看似容易分心的主角,其實是個腦子停不下來的孩子,從他的眼睛所看到的現實生活因此變得趣味十足。雖然因為名額限制,這套書沒能入選,但票選過程中一路受到幾位評審力挺,少年讀者與家長不妨共同翻讀。 

同樣受限於名額的遺珠中不乏本土佳作,譬如《我的故宮欣賞書》(小天下)和《紅色在唱歌》(小典藏),文字作者林世仁長期耕耘兒童文學,舉凡童話、詩作都有純熟的成績,本年度的兩本作品,可協助小讀者深入理解故宮藝術及台灣前輩畫家陳澄波,頗值得一讀。另外,《圍籬上的小黑點》、《我種了高麗菜》(皆小天下)、《拐杖狗》(聯經)和《一起來騎腳踏車》(小魯)也都是根基於台灣本地生活的自製繪本,可看出作者與出版社皆試圖在以譯作為主流的市場中,力求新機。 

經典議題中的現代展現 

獲選2015年最佳青少年圖書的長篇小說《尋找阿嘉莎》、《冰海之鯨》、《爛泥怪》和《祕密地圖》皆為譯作,4部作品的題材都既傳統經典又現代多元,充分展現優秀的青少年文學家如何在數位時代寫出讓人不忍釋卷的作品,鼓舞青少年從閱讀中尋找人生課題的可能解答。 

其中《祕密地圖》作者克萊門斯和《爛泥怪》作者薩奇爾都是台灣讀者熟悉的作家,其新作總是令人期待。兩人都在得獎作品中,巧妙融入了不斷發展中的科技議題,讀者閱讀時,因此有了更多足以對照真實生活的思考點。 

綜觀中外青少年小說,主題不乏追尋自我的人生定位、認識自然環境與人類作為間的因果關係、面臨社交生活與人際關係的困頓……。這些主題,都是青澀少年終日糾結的生命重大課題,更甚於課業壓力。但會議中有評審提出疑問:為什麼這幾年台灣為青少年創作的長篇小說越來越少了? 

賴曉珍的《小黑羊上學去》和王文華的《第100棟大樓》(皆小天下)這兩本童話故事都可口易讀,可惜在眾多精彩的長篇作品中,力道稍嫌薄弱。令人期待的作家張友漁的長篇小說《蘭嶼、飛魚、巨人和故事》(四也),或許因為故事素材過於龐雜,導致故事理路不甚清晰。但張友漁長期書寫台灣各地部落的故事,為兒童文學增添許多繁花美景,仍然值得推介細讀。期待台灣的兒童文學作家能在長篇小說中,為青少年讀者們創作更貼近本土生活的作品,畢竟這是值得耕耘的場域。 

原刊載於《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特輯》,2016年1月2月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3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