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是台灣時間的周六早上,台灣總統大選和立法委員選舉將舉行,咱們這邊的周六凌晨就會有結果。立法委員選舉有如加拿大的國會議員選舉,選上的立法委員可以制定國家政策,而總統這職位,就不多做解釋了(反正我有時也搞不清楚)。
不 同於加拿大的內閣制,由於總統選舉和立法委員選舉互不歸屬,因此,你會看到,總統選舉有三組人馬(國民黨、民進黨和親民黨),但立委選舉方面,還有不少小 黨,準備瓜分不滿藍綠的區塊,同時,也有可能選出來的總統,其所屬的政黨和立法院佔多數的政黨是不同的,例如當年陳水扁是民進黨的總統,但立法院卻 是同屬國民黨系的泛藍陣營佔大多數,導致總統的理念,無法在政策執行面上貫徹。
因為這次台灣選後將有長達四個月看守期,據傳總統馬英九傾向落實多數黨組閣精神;換句話說,即便多數黨是民進黨,馬英九也將釋出外交國防之外的內閣任命權,讓民進黨組閣,落實憲政精神,並創下憲政先例。
如果這真是馬英九原來想法,揣測他是因為選後到新上任的總統於5月20日就任,有近四個月的「空窗期」,而今年民進黨有可能囊括總統和立法院的多數席次,馬英九不希望這四個月國會和行政院無法運作(因為舊的馬內閣即將下台),故希望讓民進黨能夠早點進入「狀況」。
但民進黨那邊有不同的聲音,他們認為這四個月就是「看守內閣」,馬內閣乖乖待著就行,啥都別做,更何況,就算蔡英文當選總統,按理說行政院長是由總統任命,那麼,所謂「多數黨組閣」,玩的就是馬英九為下一屆的民進黨政府組閣,斯可忍孰不可忍,當然反對到底。
不論馬英九這個概念(多數黨組閣)的來源是什麼,但相信多少與加拿大或英國的內閣制有關,但實際上,所謂多數黨組閣又不完全是內閣制,以加拿大來講,我們 的各部會首長,一定是選民選出來的國會議員,再由多數黨的黨領(黨領也是選民選出來的國會議員,自動成為新一任的總理)委任,換言之,加拿大的內閣部長都 有民意基礎。
但台灣,則不是這樣。行政院長由總統任命,行政院長再為各部會找出部長人選,這樣的內閣,沒有民意基礎,使得很多政令在立法院要表決時,往往遭到在野黨的掣肘或抗爭,但立法院會期說長也不長,於是積壓的法案就越纍越多。
即使馬英九「多數黨組閣」的概念真能付諸實施,依然會碰到在野黨掣肘的問題,畢竟一個沒有民意基礎的部會首長,別說制定新法案,即使才剛有這個構想,就會被在野黨批得滿頭包,因為沒有人會相信你在想到某個法案時,不會先想到你的黨。
但一個擁有民意基礎的部會首長,情況就不一樣了。當然,一個健全的民主社會和生活方式,才是維繫一個「以民意為依歸」理念為主體的政治體制的基本力量。
所 以,加拿大的小杜魯多上台後,儘管有很多舉措(如難民問題,祖父母移民配額問題……)恐怕連投票給了自由黨的選民也不會滿意,但我們必須按他的政治理念過 四年,畢竟,我們都知道,這個自由黨政府,是我們一人一張票選出來的;如果真的很不滿意,讓在野黨國會議員在國會上發聲問責即可,再不改,四年後用選票將 他們選下去就是了,這才是「民主」的真諦。
前面提過,台灣這次大選的立法委員部分(除了總統和立委選票之外,另有政黨票,主要決定不分區立委席次),還有很多小黨也爭著出頭,並與大黨形成一種合作 又競爭的奇妙關係,例如由太陽花學運的主要人物黃國昌任執行主席的時代力量,集合了不少泛綠知名人士(如我的小同鄉洪慈庸和我的老同事馮光遠),氣勢相當 旺。
時 代力量雖然沒有派出總統候選人,但勢必會在立委選舉上分掉不少綠色選票,很有可能因此讓民進黨在立法院中無法過半。果真如此的話,未來就算蔡英文當選後的 內閣想要制定政策,也要看時代力量的臉色,民進黨如鯁在喉,一時片刻卻也無解,只好在立委選舉上,不得不喊出要「民進黨選票回家」的訴求。這也讓時代力量 的 候選人相當不高興,很有可能影響選後的合作意願。
如果時代力量這次的大選能夠取得超乎預期的立法院席次,不排除下次大選時,他們會派出總統候選人,與藍綠兩大黨一別苗頭。
無論如何,台灣這次大選,不但可能會重組內部政治板塊,影響到兩岸,甚至可能影響到未來台加關係的發展(目前台灣正積極遊說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多個國家,支持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特別是與台灣同為太平洋周邊經濟體的卑詩省。
另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前幾年蔡英文曾來過溫哥華,當時她是來參加世界自由黨大會的,她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說,民進黨在政治理念上,與自由黨一致,那麼,若是她當選了總統,未來會不會與自由黨執政的加拿大聯邦政府有進一步的合作,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