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作家面對面
金鼎獎肯定的多面向作家──蘇善:要真正從事創作就必須跳脫自己
2015/8/6 上午 09:30 資料來源:衛育德、黃姣潔整理
圖片來源/蘇善(中),左邊為腳腳、右邊為育德
法文系畢業,陸續攻讀兒童文學研究所、英美文學博士班的蘇善,堪稱好學不倦、多才多藝的女作家代表。她不僅擅長少兒文學,陸續出版了少年小說,包括《雲娃娃》(秀威出版)、《攔截送子鳥》、《凹凸星球》、《胡圖迷游記》、《阿樂拜師》、《第七本相簿──中學生生命教育小說》等,以及童話《誰掉了一隻鞋?》 、童話詩《童話詩跳格子》,並獲得第29屆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類出版獎肯定。近年,她還涉入現代詩的領域,在秀威出版了兩本詩集:《詩藥方》、《詩響起》。
求學路上不停轉變跑道、嘗試各項文類、具備多重身份且才華洋溢的作家──蘇善,如今在作家生活誌的採訪下,細談著自身的多面向,娓娓道來背後的故事……
透過語言,讀者可以多一扇窗進入異國文化的薰陶
蘇善老師的大學時期選擇就讀法文系,但因為孩子的出生,開啟了老師踏上兒童文學領域的契機:「想讓自己的孩子讀些不一樣的故事」老師用認真的眼神伴隨這句話的脫口,可見老師對於投入兒童文學的世界中毫無悔意,並相當致力於這領域。
法文系、兒童文學所和英美文學研究所,這三個看似毫無關聯的學習領域,卻在老師日後的學術生涯產生奇妙的串聯!老師笑稱自己大學時代所學的法文,是要等到唸英文研究所才發現其用處。原因是學習英美文學時也會讀到法文批評理論,幸而有法文系的底子,老師可以交叉求證。而家喻戶曉的法國兒童文學讀物《小王子》,則是老師在大學法文系閱讀的作品,但是當時的台灣尚未有「兒童文學」的概念,因此老師是在對兒童文學未有了解下就已接觸了兒童文學中的經典。
也因此,蘇善老師和我們分享:語言是一扇很好的窗口。因為每種語言的邏輯概念與思考是有差異,透過語言讀者可以多一扇窗進入異國文化的薰陶。

兒童文學家的職責:開闊未來主人翁的視野
身為兒童文學的創作者,蘇善老師認為自身作品大多偏向思考性,相較於社會上常見的歡樂輕小說,老師自封自己的小說為──重小說。因為作者的職責之一是帶領讀者關注重大的、需要關注的議題,特別是身為世界未來主人翁的兒童,視野更亟須被開闊。因之,不斷地利用創作故事、以兒童易懂的方式,傳達給需要關注的時代議題,就成了蘇善創作兒童文學的宗旨。
如作品《雲娃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內容故事大意描述村子缺水,為了求降雨,大人們主張祈雨,實則暗含陰謀,村落的少年們遂成了陰謀的執行者。蘇善老師說,缺水是全世界共同的趨勢,她希望透過這個故事,喚起大家反思水資源問題:每年的限水危機,每每讓台灣人民意識到水資源的珍貴;卻又隨著限水危機解除,轉身就忘了「水」的議題。老師希望透過文學的影響力,向下紮根,讓議題能夠持續地被關注。
顧及讀者的語言能力和心理狀態
創作兒童及青少年文學時,蘇善老師覺得最困難的地方在哪裡?
她表示最大挑戰是在傳達意旨的同時,也要將特定年齡層讀者的接受度考慮進去。顧及到年幼讀者的語文能力及心理狀態,就必須調整自己成人式的語言文字,並將敘述手法轉換為更溫和的方式,這便是兒童文學不易創作的原因。
老師坦承這也是她一直以來的困擾,必須要不斷提醒自身才能不犯下錯誤。對此的秘訣便是嘗試在語言文字方面下功夫,作為兒童文學,露骨的、血腥的字眼自然是萬萬不可出現。以《雲娃娃》》為例,老師使用詩的語言文字去呈現「以人祭天」的儀式,因為對於小孩子而言,他們雖知道有「儀式」的行為,但是還不能了解行為背後關於信仰的意涵,因此並不需詳加描寫儀式的內容,遂選擇以詩創造出帶有留白意味的空間。如果小讀者看不懂,可能有機會再看第二遍,看了第二遍、第三遍,甚至是長更大一些再重新溫習,相信會有不同的體悟。
創作《第七本相簿》重新定義「家」的概念
蘇善老師的作品──《第七本相簿──中學生生命教育小說以老人、小孩兩條故事線穿插進行。由於老師目前的年紀正處於上有尊長、下有孩子的階段,「家」成了她思考的課題,開始探索對家人的感覺和幫助。
目前社會上的家庭變故新聞時常可聞,以往由父母親與孩子組成的家庭結構逐漸地破碎,讓人思索「組成一個家庭,一定需要擁有血緣關係嗎?」此一概念與多元成家的想法不盡相同,但老師在此作品中想傳遞的訊息是:家庭並不是只要滿足生理需求即可。大人除了溫飽小孩外、也該關心小孩的心理狀態;老人家除了被照顧日常起居外,其心理需求也是需要被傾聽的。幼年、壯年、老年三代彼此都該學習、協調、互相輔助,才能落實家庭的真諦。
談及《第七本相簿──中學生生命教育小說》,老師表示此書除了傳遞家庭的定義概念外,在人物的刻畫上更是費了一番功夫。如男主角符浩與媽媽之間心照不宣關於妹妹已不存在的痛苦;媽媽在工作時內心帶有相當多的想法、卻不用口語表達出來,乃是因媽媽過去只是一名單純的家庭主婦,如今變成職業婦女,她需要時間適應,心態上的轉變尚未成熟……如此細膩的描寫,可看出老師創作的苦心。
如何保持創作能量?
翻開詩刊、走入書店中,時常可見蘇善老師的名字,老師是一位多量型作家,令人不禁好奇,究竟為何可以一直保持創作狀態、背後的動力是什麼?
老師表示自己其實真正從事創作的資歷不長,因為先前因讀研究所、照顧小孩……生活瑣事相當繁雜,一直到2015年1月博士班畢業後才真正開始全心投入寫作,而且只要有閒暇時便會寫,不會輕易放過能夠寫作的靈感與時間。
此外,老師表示:「要真正從事創作必須要跳脫自己」。是以平日相當關注世界議題、世界新聞,所寫的書也都各自有想要表達的議題和宗旨。處於資訊紛亂、往往今天接受的訊息與昨日相反的年代,老師認為作家寫作必須提前幫讀者抓到應該關注的議題,而不只是抒發自身的心靈情感而已。
至於為何創作能量豐沛?老師認為是因為自己會交叉創作不同文類,如兒童詩、現代詩、兒童文學……不斷地交叉轉換,導致刺激更多,因此可以保持創作不輟。
詩人蘇善與其生活
除了少兒小說的創作外,老師在詩的領域上也相當出類拔萃。老師表示自己剛開始為創作散文、小說為主,2003年才開始接觸詩。。因為在研究所讀書的階段,課業及論文壓力使得寫作時間被壓縮,因此嘗試創作篇幅較短、能快速完成的詩。老師目前在創作的習慣上,當有所感受、認為此題材可以進行創作時,便會將題材記下,隨即開始分類此題材適合哪一種文類、進而創作。
拋開作家的身分、談及日常生活,老師表示自己的嗜好就是「創作」。因為過往的生活大多在生活、家庭、課業中打轉,所以老師相當珍惜創作的時光,而且希望往後的日子,自己能夠更專注於創作的領域上。
蘇善相關新聞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11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