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靖惠老師:讓孩子在自己的夢幻島中乘著想像力自由飛翔

2015/7/30 上午 09:30      
本站分類:作家面對面
黃靖惠老師:讓孩子在自己的夢幻島中乘著想像力自由飛翔

《捏出創意力──15個Q萌童話黏土親子手作》是黃靖惠老師即將在秀威出版的新書。在接觸黏土前,老師曾使用其他素材如手工香皂、串珠、紙雕等方式創作,後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發現黏土的可塑性高,從此便踏上黏土創作與教學這條路。「黏土可以自由創造成你想要的樣子,就像小時候玩沙子,可以隨心所欲。」這樣的素材特質,再加上無邊無際的想像力,透過一雙巧手,便交會出燦爛的藝術火花。

捏出創意力-封面2.jpg

●黃靖惠老師即將在九月於秀威資訊子品牌「釀」出版的新書《捏出創意力──15個Q萌童話黏土親子手作

阿不里多鎮是最幸福的小鎮,愛冒險的熊熊貝卡決定去一探究。冒險中他遇見了愛玩雪橇的企鵝先生、出來曬太陽的羊咩咩、躲在被窩的小河馬、親切有禮貌的浣熊先生、創意十足的兔爸爸與兔媽媽與傳遞幸福味的起司蛋糕店......書中循序漸進,分為簡單Q萌動物篇、實用小物篇以及進階場景篇,大人和小朋友在創作的過程中,都可以感受到小熊貝卡、企鵝先生或是小河馬帶來的愉快心情喔!

本書以全彩圖文方式出版,step by step教大家捏出專屬自己的黏土人物,在遊戲中激發小朋友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寓教於樂;並獲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謝政道教授、台大小兒科葉蕙萌醫生專文推薦,大朋友小朋友一起動手動腳又動腦,跟著小熊貝卡去探險吧! 

希望做出能啟發孩子創造力的書

「我的作品都是有一個主題或故事,或是一個當下的感動,把這些當成中心思想去發展。」老師在創作上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她認為創作無分優劣,最重要的就是要反映生活和想像;她非常希望能傳達這樣的理念,因此,當本書的編輯千惠提議可以用一個故事為主軸,串連整個黏土創作教學時,她感到很興奮,「因為這和我的創作中心不謀而合,讓小朋友覺得做黏土不只是做黏土,而像是一個引導,透過故事去刺激他的想像力,讓他再透過這樣的想像力創作屬於自己的東西。」老師說,在這本書中孩子是故事的導演、編劇、演員,他們可以替書中的故事創造續集,或是再想出一個新的故事,並透過黏土學會創造、表達,這對孩子來說是豐富又生動自然的學習,老師甚至認為小朋友可以把書闔上,做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干涉、多傾聽就是她對這些創作的回應。 

IMG_8320.JPG
●老師在訪問過程中,都非常有耐心地回答小編的問題。 

創意的不可取代性才是首要

我覺得在創作的時候,不需要設限做出來的東西美不美、像不像,當你將你的想法融入創作當中時,不管最後的成品是什麼,它都是不可取代的。」專訪的過程中,黃靖惠老師再三強調這點,可見她對「創意」的重視。這個理念也融入她的創作教學中,「我覺得小朋友的創意不該受限,不該讓他覺得說,我今天就是要來捏什麼,他可以融入他自己的想法,把生活對他的刺激,結合自己的想像力和創意,不單單只是捏黏土而已。」同時她也點出在親子互動中家長最常犯、也是最該避免的錯誤:比較。最常遇到的狀況就是家長拿老師的作品去批評孩子「做得跟老師不像」,殊不知這種批評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心,「孩子可能只是很快樂的搓揉,但大人會告訴他『不對!不是這樣子!』這會減低孩子學習的樂趣、使孩子失去自信心。」老師強調,在黏土創作中,家長應該找回自己的赤子之心,成為小朋友的同伴,保持鼓勵的態度,給予大量的讚美與陪伴。「最重要的是,不要侷限於小朋友的作品像或不像,只要是他們親手做出來的東西都是無可取代的,重要的是創作的心意與過程。」在遊戲中學習,邊看邊讀邊創作,才能讓他們樂於學習。

老師認為,小孩子到了一個階段就會覺得「我要跟你做得很像」,但這樣就失去創作本身的意義。只要融入自己的想像力,隨心所欲,做出來的東西就是很棒的。「創作沒有一定的標準,只要是出自自己的手,就值得被鼓勵。甚至小孩子想做出另外一隻貝卡【小編注:貝卡是老師書中的角色,一隻可愛的小熊。】,我覺得都是可以的,重要的就是要引導出他們的想像力。創作並不是像課本或是數學一樣有公式,最重要的就是讓小孩子隨心發想,大人不要去阻礙他,要不吝於給予讚美,像一個遊戲一樣,讓小朋友樂在學習。」 

IMG_8153.JPG
●老師的黏土創作成品 

從教學中獲得反饋

教學過程中,小朋友的童言童語或是貼心小舉動,也常帶給老師溫暖。老師回憶,有一次教到兩個韓國小女生,在最後一次上課的時候,其中一個做了一張小卡片,上面畫了一顆愛心寫著「I Love You」,「雖然沒有太多語言上的交流,但透過黏土創作,就可以打破語言隔閡,讓我感到很溫暖。」

同時老師也提到小朋友常會把自己的情緒或是對世界的觀察融入作品中,這些都是他們獨特的世界,不該以大人的角度去衡量,「有的小朋友他的黏土表情就不是很快樂,或是比較小的小朋友對人物五官比例的拿捏沒有這麼精準,例如鼻子捏歪了、嘴巴畫歪了,但你就是會覺得他做出來的東西會符合他這個年紀,給人一種很有趣、很可愛的感覺,這些東西都會是很有趣的紀念,只有這個年紀才能做出這個作品,小孩子就是覺得我鼻子要在這裡,所以我們不會刻意去糾正他。」

對於審美觀被侷限住的孩子,老師也會不厭其煩的重建他們的自信心與想像力,「有一次有一個小女生,忘記是作熊還是企鵝,她跟我說:『老師你看我的企鵝好醜。』我就趕快回她:『不會啊你的好可愛!』,不要讓小孩子對美的定義有所侷限,這對小朋友的創意發展其實很不好;像還有一次,一個小男生做小狗,黏土滾到地上去,他撿起來之後用很認真的表情告訴我說:『還好我的黏土沒有死,還活著。』這些童言童語都是很珍貴的。」無論是對孩子或是家長,這份純真的時光離開了就不會再回來,所以不需要逼著孩子長大,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這是老師一直想要努力傳達的教育觀念。 

IMG_8253.JPG
 ●老師的黏土創作成品

營造安全的創作環境

對家長來說,孩子的快樂和健康是他們最重視的,黏土的成分和安全當然就是不可忽視的問題,老師建議,創作使用的黏土要慎選有經濟部標檢局合格標章的產品;年紀較小的小朋友若怕誤食,老師在新書中也有提到如何在家裡用簡單的麵粉、鹽、水和食用油作出可以替代黏土的創作材料;如果希望這些食用材料顏色繽紛,也可以加入食用材料如番茄汁染色,或是烘培坊、食品材料行也有販售食用色素可用來染色,不用擔心誤食。必須注意的是,因為這些都是天然食材,保存期限無法持久,如果變質了就要作適當處理。 

保持對生活的熱情,讓創意源源不絕

對老師來說,黏土已是生活的一部分。老師喜歡自己找素材創作,不受限於現有模組,而保持創作不墜的秘訣,就來自於對生活的觀察與熱情,「可能是朋友生日送我的祝福,或是被某個景象感動到,回家就會想要將它創造出來。像有時候去旅行,我可能會拍照,然後說我回家要做這個東西,或許做出來不是你想要的東西,但是在當下,把這個創意融入到作品當中就是很可貴的。」老師也分享之前她去日本旅行的經驗對創作的鼓舞,「像我之前去日本旅遊回來就做了五個作品,題材可以是日本泡湯文化啊、薯條三兄弟啊,把旅行的感動做出來。這就是手做黏土的魅力。」強調創作泉源來自生活熱情之餘,最後她還是不忘宣揚自己的教育理念:「小朋友可以把自己的生活體驗融入創作,不一定是黏土,也可以是作文,多方面發展,多看多想,再結合創作,靈感才會源源不絕。」 

IMG_8254.JPG 
●老師的黏土創作成品 

黃靖惠圖片.jpg
●老師的作品,各種素材的結合可看出蘊含其中的創意  

【幕後花絮】

莫約半小時的訪談中,老師一直面帶笑容,從容不迫的解答我的疑惑,甚至針對我的問題更加仔細深入的暢談她的生活模式與教育理念。從她身上我看見創作的無限可能,以及對生活、生命的正面能量與無限熱情。我不禁詢問:這樣的能量要從何處汲取?老師說這是從生活中累積而來,只要對生活保持熱情,創作就可以源源不絕。這時一直在旁邊參與整個訪談的編輯千惠和思佑也說,其實手做黏土本身有療癒的作用,可以釋放壓力。「有時候上班太苦悶,就把老師給我們的麵團拿來搓揉,到最後都不想上班了,書也不想編了。」老師也笑著說她有很多作品是在低潮時完成的,這是一個情緒的發洩出口,她也認為不一定要是黏土,只要是個人能融入感情的活動──比如烹飪,就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透過這些活動的療癒,賦予創作者前進的動力,或許這就是藝術能量源源不絕的小祕密吧!

秀威兒童書展75折特價中
2017童書展1000X409-3.jpg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12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