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作家面對面
歷史鬼才魏得勝:寫歷史容易,說歷史難!
圖片來源/魏得勝
這次感到十分榮幸能邀請到在三月出版《漢室江山興衰史》的作者魏得勝老師來參加我們的作家專訪。有別於坊間的一些歷史書籍,在魏老師的作品中小幽默們層出不窮,跳脫出歷史書籍總給人艱澀乏味的印象。對於歷史事件與人物的評論,其中立客觀程度,讓人即使看完一本書,仍無法捕捉作者對歷史人物的喜惡為何。
不管從書籍或是訪談稿中,相信讀者們都不難發現,魏得勝老師十分關注天下事,常從東西方的哲學、歷史,政治等等不同方面進行比較與分析。本次的訪談中,魏老師也提及了下一本大作,忠實粉絲們請密切注意,千萬別錯過囉。
接下來,就讓我們進入魏得勝老師的歷史世界吧!
懂「平衡術」者得天下
講究政治平衡術的,通常是民主國家;而民主國家的政治人物,大都懂得平衡術,不然,這個人就無法當選總統、總理、首相之類;不懂平衡術,甚至連個議員都無法當選。民主黨的奧巴馬(Obama)剛上任的時候,不就把共和黨的國防部長蓋茨(Gates) 留任了嗎?還是奧巴馬,用共和黨的洪博培做美國駐華大使。
說到這些,單單提及一個平衡術,好像過於簡單化了,畢竟政治太複雜,大其要如此。比如英國、日本、以色列等等,世界上有很多這樣的國家,他們在制度設計上,就偏重政治平衡術,比方說這些國家的議會選舉,當一個黨不能獨立贏得半數議席時,佔多數席位的大黨,就得與一些小黨合作,組成聯合政府。別輕視小黨,關鍵時候,也非常有殺傷力,如以色列的小黨,當他們因緣際會參與組閣時,他們就會提出自己的政治訴求。大黨也不敢翹著二郎腿擺臭架子,只好硬著頭皮談判,否則人家小黨就不跟你玩,你就無法組建政府。我注意到,朱立倫出任國民黨主席後的一些行事風格,就非常注重平衡術。至於效果如何,另當別論。
專制社會也講究政治平衡術,但前提是在一派不能獨大的情況下。經過政治博弈,乃至殘酷的廝殺,一派獨大後,大大小小的獨裁者們,也就不跟你玩什麼平衡術了,他們手中的權力、乃至屠刀,就是平衡一切的「術」,薩達姆(Saddam)是這麼幹的,卡扎菲(Gaddafi゙)也是這麼幹的。可我們再看看這兩個獨裁者的結果,就知道,一個政治人物,無論和平時期還是戰爭年代,忘了平衡術,是多麼危險的一件事。項羽不懂平衡術,結局同樣很慘呀。
再就是巴勒斯坦的哈馬斯(HAMAS),被老百姓用選票送上執政地位,可惜他們不懂政治平衡術,執政沒多久,便被巴勒斯坦的臨時政府取而代之;埃及的穆兄會(Muslim Brotherhood Emblem),同樣被選民捧上政治舞台,可惜他們犯了哈馬斯一樣的錯誤,不僅被趕下台,連民選總統穆爾西(Morsi)也鋃鐺入獄。成功的平衡術,值得人們學習;失敗的平衡術,值得人們汲取教訓。
蘇格拉底式的法律正義(註一)在中國歷史中存在的可能
這個話題,稍微偷懶,就可以下個偏激的結論,說中國無關法律與正義。我淺薄的那點歷史積累告訴我,中國歷史上,沒有一例是遵循蘇格拉底式法律正義的。也就是說,蘇格拉底這樣的人,只能誕生在古希臘(我仰慕古希臘文化,卻唾棄二〇一五年上台的希臘左翼聯盟政權。這個內閣的成員,經常大放厥詞,令人不恥)。換言之,中國這塊土地上,不具備誕生蘇格拉底式哲人的條件。中國沒有法律文化,只有人情文化。
當然,中國的法律也並非一無是處。我這裡簡單陳述一件小事,一九四六年四月,《新華日報》刊登《駁蔣介石》一文,國民黨藉口「侮辱了元首」,在柳州、開封等地方法院控告《新華日報》。
柳州法院把這一控案轉到陪都重慶,企圖打壓《新華日報》。但在《新華日報》嚴詞駁斥和律師界朋友的幫助下,重慶法院不得不做出如下判決:「查我國法律無侮辱元首之條文。如系毀謗,須本人起訴。」後來,蔣介石大概不好意思個人提告,這事便不了了之。
說到這裡,想起十八世紀時,德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與磨坊主的那場著名官司,最終,磨坊主勝訴,皇帝敗訴。咱中國,也有總統拜服在法律腳下的個例呀。總之,中國的法律史,還沒有一抹黑。至於法律前行,或前行到什麼程度,那就是另外的話題了。
註一:
蘇格拉底認為,即使法律存有不公,人們也不應以正義的名義挑戰法律,而是應該遵從法律,在法律框架下糾正法律的瑕疵,以期達到法律正義,而不是個人正義。
我在書中有段話,這裡復述一下:「客觀、中立、審視、批判,是史學的生命。」我寫歷史,基本秉持這樣一個原則。所以,看不出我鍾愛哪個漢朝人物。若必須找出一位來說事,我想應該是項羽吧。項羽這個人很失敗,他年輕,缺乏歷練,性格也很不好。可是有一點我還是比較欣賞他的,這個人也許本性如此,也許年輕的緣故,他不怎麼有心計,也不怎麼擅權戀位。他最傻最單純的地方是,跟劉邦搞的那個楚河漢界,搞完,收拾收拾傢伙,他老兄竟然跟沒事人似的回徐州去了。亞歷山大大帝也很年輕,但卻沒有項羽這麼個單純法。從另一面來說,若無戰爭,像虞姬那樣的女孩子,能找到項羽這樣一個單純的人為終生伴侶,想來還是挺不錯的。可惜的是,項羽選擇了戰爭,虞姬選擇了項羽,他們雙雙把年輕的生命,留在了垓下。我挺為他們小兩口惋惜的。
若論漢朝出色的人物,毫無疑問,劉邦也是其一。只是我相當不喜歡這個人物,是他把秦始皇的專制大棒傳接下來的。若非劉邦承接惡源,中國人的生活一定不同。
中國歷代女性掌權者的比較
這是最不易回答的一個問題。有人曾問過我一個類似的問題,說連最早的武則天都登基為帝了,為什麼後來的慈禧反而沒有改朝換代做皇帝呢?我當時的觀點是:武則天時,儒家那套學說,對人之思想尤其對女人的思想,遠沒有形成禁錮效應,武則天想好當皇帝,她也就那麼去幹了。雖然看似她也非常的一本正經,給自己當皇帝找了很多正當的、合法的理由,甚至追宗,追到周王朝。武則天的武周王朝,就是這麼來的。
現在問題來了,漢朝的呂后與唐朝的武后比,呂雉不是比武則天更應該少些儒家的羈絆嗎?為什麼呂雉沒有當女皇,反倒是後來的武則天登上了大位?我的一己之見是,時代造就了這種不同。從中國的帝制史來說,自秦始皇嬴政開始,到劉邦這裡,總共也才誕生三個皇帝。皇帝是個什麼角色,怎麼當,就如同我在書中提到的那個「摸著石頭過河」一樣,劉邦眼前一抹黑,呂雉更是如此。
連嬴政與劉邦都要摸著石頭過河(學習如何當皇帝),呂雉一個村婦,如何駕馭得了皇帝這條大船?秦二世嬴胡亥不是幹不了這麼大的活,才翻船喪命的嗎?再說,呂雉之前,也沒有皇后臨朝稱制的先例讓她效仿,在帝制初期,她一個婦道人家,能執掌漢朝八年,也已經夠非凡的了。武則天就不同,她的前面有無數皇后執掌帝國大權的模版,那些皇后們的執政經驗,以及她自己做皇后時積累下的執政經驗,為她登基為帝,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慈禧的強悍一點也不亞於武則天,她為什麼沒有稱帝呢?原因就在於,她所處的時代,帝制中國已處在狂風驟雨之中,她無論多麼想成為武則天第二,時局已不賦予她那樣的歷史機緣。
最後說一下呂雉與武則天的掌權特質。她們最大的不同是,武則天君臨天下,呂雉則是垂簾聽政。一個在台前,一個在幕後。無論歷史怎麼貶斥武則天,她是永遠的武周大帝。這二人最大的相同之處是,她們執政期間,基本保持了帝國的經濟增長,或至少保持了帝國經濟的穩定。當然,這樣的觀點,不能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站在漢唐史的角度,我想是這樣的。
寫歷史容易,說歷史難!
讓我去寫歷史故事,肯定沒問題。但讓我去說,就很難。我是一個不善於講故事的人。也許平時總在史籍中,到了生活中,反而不願觸及這些故紙堆里的東西了。在大陸尤其如此,人們缺乏相關熱情。
大約是二〇一二年,我轉發了一條微博:馬英九說:「二〇〇九年台灣約出版四萬多種書籍、大陸出版十六萬種,但大陸人口是台灣的五十六倍。相較之下,台灣的出版力反而是大陸的十四倍,也象徵台灣出版的軟實力。」這個數據,足以說明某些問題的嚴重。
未來的出版計畫
我的寫作範圍,無非歷史。但歷史也不是想寫就可以寫的。我在一篇隨筆中,寫過這麼一段話:「中國若干朝代,從哪兒寫起,的確是個問題,這裡有想寫不想寫的問題,還有歷史觸碰點的問題。不想寫而硬寫,寫不好;沒有歷史觸碰點,更寫不好。何謂歷史觸碰點呢?我個人的意思,就是現實生活中,有什麼問題觸碰了你的某個歷史知點,火花一現,非寫不可,書就成了。」於我而言,這個觸碰點是非常難的。有時,觸碰點有了,需要的歷史證據卻遍尋不著。基於這樣的苦惱,我擱淺過多本歷史書的寫作。
不過,最近倒有個計劃,那就是著手《歷史的點與線》的增訂本。這本書初版至今,正好十年。之所以增訂這本書,源於非常喜歡;其次是這本書的初版,並非全本。也就是說,當時這本書是經過出版社很多刪減才得以面世的。此書暢銷於市的時間並不長,即遭封殺禁售。十年後的今天,仍有幾十家網絡書店在銷售此書,且有的書價超級離譜。綜上,給了我增訂此書的信心。希望再版時,出一個全本,且不致遭禁。
《漢室江山興衰史》精彩書評
放輕鬆讀歷史 ㄚ芬
專制帶來腐敗 scorpian
唉,當權者向來要怎樣就怎樣(聳肩) 莫赤匪狐
現代對於漢朝興起與沒落的個人眉批 cantatalee
有關《漢室江山興衰史》 月初
原來歷史書也可以這麼有趣 夏天
歷史也可以輕鬆讀 findu
好一個寫史說書人 astraes
不必只有一種活法,也不必只有一種看法 艾蜜莉
從另一種角度來理解 漢朝的起落 Julin
相關好文
魏得勝談漢武帝劉徹的功過得失
您可能也感興趣的訪問
【作家專訪】胡適、丁文江、傅斯年、嚴復的研究專家 北大歷史系教授歐陽哲生講五四風雲
【作家專訪】兩岸文史專家蔡登山研究史料撇步公開
【慶祝黃埔九十周年】兩岸黃埔專家陳予歡 漫談他的研究機緣
今日人氣:2 累計人次:4 回應:2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