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出版風向球
【活動直擊】8/4 韓國曾經是中國的一部分嗎?@誠品台大
2017年4月19日,美國總統川普語出驚人的表示:「韓國過去其實是中國的一部分。」(Korea actually used to be a part of China.)此話一出,政治效應立刻從美國蔓延至東亞各國,亦在各地激起了對於這樣「宣稱」的歷史反思。
那麼,韓國到底是否曾經是中國的一部分呢?
上禮拜五,也就是8月4日,在臺大誠品三樓的藝文閣樓中,秀威《從漢城到燕京》作者吳政緯與八旗《朝鮮的困境》編輯許奕辰兩人在這場座談中給出了他們彼此對此宣稱的看法。
●此次活動位在誠品台大店3樓的藝文閣樓,圖為藝文閣樓旁的告示
●秀威《從漢城到燕京》作者吳政緯(右)與八旗《朝鮮的困境》編輯許奕辰(左)
●此講題吸引了大批感興趣的讀者,將一位難求的藝文空間塞得水洩不通,許多人還得席地而坐
過去三百年的朝鮮歷史
首先主講的是《從漢城到燕京》作者吳政緯,他從17、18世紀的朝鮮歷史出發,勾勒出朝鮮與中國和日本等鄰國的應對之道。在朝鮮一度瀕臨亡國邊緣的壬辰之役後,朝鮮在外交上採取了「事大交鄰」的策略,大,即指中國,鄰,則是日本。朝鮮一方面加深對日認識,另一方面則將有「再造之恩」的明朝視為效法的對象,在政治上與文化上汲汲營營於學習明朝、以明朝為文化母國,甚至以最像明朝人的小中華自居。然而隨著國際情勢的變化,曾經強盛的明朝竟也被清朝所取代,朝鮮儘管百般不願,也不得不隨之調整自身的政策,改以他們原先所看不起的「夷狄」為正朔。
吳政緯從朝鮮使節的角度出發,透過他們的雙眼,一窺朝鮮如何隨著國際情勢的轉換而調整、制定自身的外交策略。
除了明清的替嬗,另一個衝擊近代朝鮮與中國關係的因素,就是逐漸深入亞洲的西方列強勢力。另一講者許奕辰從《朝鮮的困境》一書出發,將時間往後拉到了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葉。隨著西方列強逐漸將自身體制引入亞洲,傳統東亞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制便逐漸出現了許多問題。朝貢體系與西方慣用的萬國公法不同,藩屬國在外交與政治上奉中國為正朔,定期派遣使節朝貢,換取中國對其自身政權的保障與承認,此即「屬國自主」。在朝貢體系下,朝鮮自認其能與西方國家自由的建立關係──就和他與日本建立關係一樣,但即便如此,朝鮮仍要奉中國(大清)為正統,還是需要事事與宗主國商榷。而這在西方人眼中簡直難以理解。隨著日本、俄國與西方各國等加入對朝鮮半島利益的角逐,原先以中國為正統的「屬國自主」朝貢體系便逐漸受到挑戰。
朝鮮的屬國自主政策,最終在日清甲午戰爭後土崩瓦解。在宗主國大清的勢力退出朝鮮半島後,朝鮮曾短暫的宣告獨立自主,然而國內的親中派與親日派依舊爭論不休。在日本的進逼下,親日派最終獲得了權柄,並導致朝鮮最終被合併入日本帝國的一部分,短暫的獨立自主旋告失敗,一直到一九四五年的戰後。
●吳政緯主講十七、十八世紀的中朝關係,並配有多張說明朝鮮如何以明朝文化繼承者自居的圖片
●許奕辰主講十九、二十世紀的朝鮮外交從屬國自主到短暫獨立,再到併入日本帝國的進程
「韓國過去其實是中國的一部份」這句話到底有甚麼問題?
問題可大了。
回顧完了朝鮮過去三百年的歷史,兩位講者接著回到美國川普總統的那句評論,並在接下來的總結中對此一評論提出了批判。
首先,兩位講者強調,探究一個歷史問題時,我們一定要先把問題說清楚,才不會陷入各自表述的口水仗。以「韓國過去其實是中國的一部份」這句話來說,甚麼是屬於?屬於甚麼樣的中國?在甚麼程度上屬於?是政治上的屬於還是文化上的屬於?朝鮮曾經被中國併吞過嗎?朝貢體系下奉中國為正朔就算屬於嗎?寫漢字、穿華服就算是中國人嗎?
根據前述三百年間中朝關係的歷史來看,朝鮮長期以小中華、明朝(中國)文化的繼承者自居,它的官員穿華服、寫漢字,視中國文自身的文化母國,更以沒有其他國家比自己更像中國而自豪。但是上面這樣的「證據」就算是屬於中國嗎?儘管朝鮮屬於中國的「證據」似乎不少,但只要稍加探究一下,反論者也很容易就能找到朝鮮「不屬於」中國的「證據」。朝鮮並未被中國所併吞過,朝鮮在學習中國的歷史中,更不是一切照搬,而是將中國的文化做了自己的理解與轉化。就如同《從海洋看歷史》一書中提到的,「【接觸到中國文化】的現象不能夠被稱為『中國化』,因為抄寫和改編本身,會隨著接受者的文化體系進行不同的解讀和變化。」
更精確點來說,「韓國過去其實是中國的一部份」這句話的問題就在於它定義不清楚。因為過去的歷史是具有多面相且不斷變動的。比如說,講者以朝鮮的地圖史為例,說明十八世紀的朝鮮人在繪製世界地圖時,是抱持著「中國>世界>朝鮮」這樣的順序概念來理解自身與世界的關係;然而隨著時間演進,這些地圖也逐漸變成了「朝鮮>中國>世界」這樣以自身角度歷史為中心的樣貌。在這個例子中,朝鮮的看待自身與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就是隨著時間而變動的。
除了時間的差異,這個問題也受身份的差異而影響。並不是每一個朝鮮人在同一個時間點都認為自己屬於或不屬於中國。在中朝漫長的交往史當中,曾經有不只一位朝鮮的使節記下,朝鮮應該要先認識自己的歷史,而不是對中國歷史滾瓜爛熟卻對自己的歷史一竅不通。他們的紀錄,既反映了朝鮮當時有一批自認自己與中國不同的聲浪,卻也同時反映了當時有不少人是這樣認知自己與中國的關係。此外,還有那些靠著中國物品流通維生的商人,他們很可能並不像上層朝鮮知識份子抱持著同樣的想法。
最後,今天的我們看待「國家」與誰屬於誰的問題時,多半都是用現代的眼光來看過去。然而在三百年以前的朝鮮,對那些還奉行朝貢體系、尚未有近代民族國家觀念的朝鮮人而言,國家的概念與今日截然不同。就像今日的我們會與當年覺得莫名其妙的西方人一樣,當年的朝鮮人並不認為同時與各國發展「國際關係」又與中國朝貢有甚麼問題。因此當我們「以今議古」的時候,特別需要注意這種時空與概念的變化。
這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待歷史問題時,如果不能從比較全面的角度來看、從時間的演進與不同的角度來看,不去理解過去是不斷變動的、交錯與複雜的,我們就容易陷入片面的胡同。
●朝鮮過去屬不屬於中國?這是個問題,但這句話本身有著更大的問題
活動的尾聲,便是問與答的Q&A時間。讀者提問十分踴躍且多元,從發表個人心得意見到問起北韓與美國開戰可能性的,所在多有。兩位講者也都從各自的歷史研究出發,耐心地提供深入淺出的見解。
兩位講者最後也再次提醒讀者與聽眾朋友們,看待歷史問題還是要精確,要去區分當下的政治表述與歷史問題之間的差異。這樣子看待歷史問題雖然乍看之下好像複雜困難了許多,但卻能再獲得更大的樂趣之餘,對過去的歷史與人們,多了份難能可貴的同理心。
●熱烈提問的讀者
●《朝鮮的困境》(左)與《從漢城到燕京》(右)在架上的合影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2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