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蔦屋」明明是書店,為何自稱為「家電」?

2016/3/28 上午 12:00      撰稿:宋政坤   
本站分類:出版風向球
「蔦屋」明明是書店,為何自稱為「家電」?

我把這次到東京,定位為文創的學習之旅,其中代官山「蔦屋書店」(TSUTAYA)及二子玉川新開張的「蔦屋電器」是此行最大的參觀重點。TSUTAYA經營者以日本著名出版人蔦屋重三郎的姓氏做為店名,其中對「出版」這個產業的敬重,不言而喻。店裏重要的販售品還是以書籍、雜誌、電影DVD、音樂CD為主,陳列架上看不到任何刺眼的促銷海報或POP小廣告,取而代之是所謂的「專家達人導讀推薦」,各行各業的都有,不但介紹專書,也傳達一種生活概念。

12802707_10204480102921333_1173146583448339037_n.jpg

比較日本「蔦屋書店」與臺灣「誠品書店」,我的看法是:「誠品」的手法越來越像是在經營「百貨商場」,相對而言,「蔦屋書店」比較像是在經營「生活空間」。前者刺激消費者對購物的慾望,直接了當以「商品」為主軸;後者則吸引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低調內斂以「人」為思考重點。至於為什麼TSUTAYA新開張的店叫「蔦屋電器」?應該是隱含想做中產階級的文化生活空間吧?看來書籍早已不是他們唯一的經營重點。「蔦屋電器」的販售區域,有星巴克、腳踏車店、家電用品、花店、美髮沙龍、精品文具、通訊電器、Apple 專門店,甚至還有便利商店。在這偌大的場所當中,四處都有免費供消費者隨意入座的閱讀區、沙發區,全店的書箱、雜誌、DVD、CD都可以供人任意翻閱、試聽或試看,提供一個毫無拘束,自由自在,任憑消費者分享、交流、探索與碰撞的「心靈空間」。

我刻意選擇在結帳區附近坐下來,在將近一個小時的觀察中,發現購書結帳的人數少的可憐,別看當天是非假日的週四下午,整個書店裏,我算過有將近五百個座位,卻座無虛席,幾乎一有空位就馬上被人搶走。環伺周圍,只見人手一杯咖啡或飲料,或上網,或看書,低頭各做各的事,我當時想,提袋率如此低,書店該如何支撐呢?想著想著,彷彿突然領悟出「答案」,一股寒意竟湧上心頭,其實答案在臺灣的誠品也找的到,只是出版業願不願意接受或承認罷了!

在「蔦屋電器」待了一整個下午,臨走前,我對女兒這麼說:「這看似華麗的書架,其實是書的靈骨塔,你看這書店上空,飄浮的盡是作家苦命的靈魂。」「人們親近書,人們又遠離書;關於書這件事,其實甚麼都是,也甚麼都不是!夜幕低垂中走出書店,我忍不住又驀然回首,雙手合十,凝望片刻,心裡默念:

「安息吧,自由的靈魂!」

12800245_10204480101881307_7328789835127033925_n.jpg

今日人氣:3  累計人次:6  回應:1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Neo    
Neo
飄浮的盡是作家苦命的靈魂.....啊啊啊....好有感觸啊...哪天誠品電器出現也不意外了...
回應    0    0